老兄太客气了,请教谈不上,就算讨论吧。
老兄列的资料很全,我就一一谈一下我的看法。
首先谈谈诸王在靖难之役中的表现
你存有疑问的几个王
1、辽王:辽王是被召回京师,他的部队被政府控制,后来多次对燕的后方发起进攻
九月戊辰,吴高、耿瓛、杨文帅辽东兵,围永平。戊寅,景隆兵次河间,燕兵援永平,吴高退保山海关。
十一月壬辰,辽东总兵官杨文攻永平,及刘江战于昌黎,败绩。
2、谷王,宣府应该是被燕军占领了,而谷王则在占领之前逃回京师。(正因为此,建文帝
可能认为他比较忠心,后来让他守大门,没想到他发现形式不妙,临阵叛变了)
注:谷王是在建文元年就逃回南京的。
燕兵起,橞走还京师。
壬辰,谷王橞自宣府奔京师。
3、晋王:此时的晋王是朱棣的侄子,史书上没有记载他的表现,不过考虑到太原的
位置重要性,他不可能像其他王一样置身事外的。我分析是晋王比较偏向于政府军,
要不然朱棣不会一继位就给他脸色看。(这个晋王也是一弱人,后来被自己的弟弟
搞得很惨,让他公开支持某一方,恐怕他也没这个胆子)
永乐初,帝以济熺纵下,黜其长史龙潭。
4、代王:代王被废除以后,图谋叛乱相应燕王,但被明将陈质镇压。
又陈质者,以参将守大同。进中军都督同知。助宋忠保怀来。忠败,退守大同。代王欲举兵应燕,质持之不得发。及燕兵攻大同不下,蔚州、广昌附于燕,质复取之。成祖即位,以质劫制代王,剽掠已附,诛死。
5、秦、庆、肃三王:这三个王偏处西部,应该是处观望态度。其实庆王年幼,肃王地穷,
势力小,实际都看秦王的脸色。秦王估计是想观望一下,不加入战局。秦王此人,是朱棣
的侄子,在诸王中资历不够,而且能力也一般,又比较胆小,观望也是很正常的选择。
接着谈一下宣府、大同两处兵的问题
大同兵上面已经说了,主要由陈规、房昭指挥,从史书上看,大同兵力有限,不是主力,主要对燕军进行骚扰。有可能一部分大同军被抽调加入了耿柄文、李景隆等人的主力部队中
了。
又陈质者,以参将守大同。进中军都督同知。助宋忠保怀来。忠败,退守大同。代王欲举兵应燕,质持之不得发。及燕兵攻大同不下,蔚州、广昌附于燕,质复取之。成祖即位,以质劫制代王,剽掠已附,诛死。
时大同守将房昭引兵入紫荆关,据易州西水寨以窥北平,安自真定饷之。
关于宣府兵,宣府兵虽然一度很多,但燕王造反时肯定已经不多了,而且宋忠败于怀来,
全军覆没,宣府政府军在此战应该说是损失殆尽了。之后燕军向西攻占蔚州,而蔚州在
宣府以西,再联系到谷王南奔,可以认定,宣府已经被燕军占领。
燕王先下手为强,在北平起事以后,迅速对周围的政府军进行各个击破,因此宣府、永平
居庸关等地的政府军应该在此过程中或被消灭或被燕军吞并了。
以都督奉敕总边兵三万屯开平,悉简燕府护卫壮士以从。又以都督徐凯屯临清,耿瓛屯山海关,相犄角。北平故有永清左、右卫,忠调其左屯彰德,右屯顺德以备燕。及张昺、谢贵谋执燕王,忠亦帅兵趋北平。未至而燕兵起,居庸失守,不得进,退保怀来。燕王度忠必争居庸,帅精兵八千,卷甲倍道趋怀来。时北平将士在忠部下者,忠告以“家属并为燕屠灭,盍努力复仇报国恩”。燕王侦知之,急令其家人张故旗帜为前锋,呼父兄子弟相问劳。将士咸喜曰:“我家固亡恙,宋总兵欺我。”遂无斗志。忠仓卒布阵,未成列。燕王一麾渡河,鼓噪进。忠败,死之。
【 在 koeis (大明督察院佥都御史兵部左侍郎影虎) 的大作中提到: 】
: 标 题: [请教]靖难的几个初级疑问,叨扰高兄了
: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Wed Jan 5 16:20:57 2005), 站内
:
: 靖难之战,燕王所倚不过燕山十卫,后期并宁王八万众,合兀良哈三部蒙古骑兵,
: 但终地不过大宁,广平,北平三府,以此之地抗天下,侥幸成事而终不足以效法.
: 但是关于靖难前后,有几个初级问题我一直没搞明白.
:
: 明史载,太祖封九塞王,北平的燕王(反)、大宁的宁王(并)、广宁的辽王、宣府的
: 谷王(徙长沙)、大同的代王(幽)、太原的晋王(父死子代)、宁夏的庆王、西安的
: 秦王、甘州的肃王."此九王者,皆塞王也,莫不傅险(缺一字)、控要害,佐以元
: 侯宿将,权崇制命,势匹抚军,肃清沙漠,垒帐相望",其中尤其说燕晋两王兵强
: 势众.
:
: 而建文所削不过五藩,开封的周王橚(废,徙云南),代王桂(废,幽大同),青州的齐王
: 榑(废,囚南直),荆州的湘王柏(焚,死),岷王楩(废,徙漳州).其中只有代王桂算是九
: 塞王之一,扣掉所有有记录的行踪,至少有五王没有任何动作?秦,庆,肃三王较远,
: 尚有理由(其实四年仗打下来,就算在新疆也该爬过来了)至少太原,大同,宣府三藩,
: 据高视下,对河北北部有很大威胁,而燕王除了一次旨在拖垮景隆哥的行动中,"趋大
: 同",不至而返,既然能够牵制南军,至少说明大同在南军控制范围内,那么屯着大同
: 十一卫,最盛时军户15万的大同驻军在干啥?同样,徙长沙的谷王,能够在建文四年被
: 徙,也说明宣府三路十五卫其时在南军控制下,宣府控制太行八石径,紧靠宁燕分藩,
: 也是纹丝不动.广宁辽王控辽河西之地,也没有增援宁燕或者摄其后的军事行动...
:
: 要说他们内通燕王,第一没有兵力物资支援,第二他们中的谷王虽然后来开了金川门
: 但是还是听调令的,要说他们支持建文,又是屁股都不挪窝儿,根据当时的形势,直到
: 燕王千里长驱之前,都是燕王处于劣势的,他们凭什么稳坐不动,等着承受来自任何胜
: 利者的怒火?如果他们因为只是合兵南军(可能在真定,保定之战中),那么为什么没有
: 燕王战后惩罚他们的记录?太子标,秦王樉,晋王,燕王棣,周王橚都是一奶同胞,建
: 文削了周王,作为侄子的秦晋二王也没啥反映,在明史宗室中,也不见他们的记载,倒
: 是谷王橞还有先跑后降的记录,可是人跑了,宣府兵应该没跟着跑回南直隶啊.
:
: 怕历史版水大,发在俱乐部了,叨扰各位
: --
:
: ※ 修改:·koeis 於 Jan 5 16:30:32 2005 修改本文·[FROM: 159.226.6.*]
: ※ 修改:·koeis 於 Jan 5 16:39:36 2005 修改本文·[FROM: 159.226.6.*]
※ 修改:·forgauss 于 Jan 5 19:19:31 修改本文·[FROM: 159.226.47.*]
: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http://smth.org·[FROM: 159.226.6.*]
--
修改:koeis FROM 159.226.6.*
FROM 159.22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