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的是为了扩大内需,则财富已经消耗干净的时候应该适当停止。
但汉武帝则不然,他到中期已经基本把文景的积蓄花光了,但他仍然继续四处征伐,
大兴土木,为了获得资金,就想方设法从人民手中搜刮财富。由此可见他在制定对外
征伐政策的时候,主要照顾的还是自己的野心、虚荣心,而不是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汉武帝的有为,我觉得主要在三个方面:
1、基本解决了诸侯王问题
2、对汉的很多制度进行了改进,加强了中央集权
3、出击匈奴,取得了一定战果,为宣帝朝彻底解决匈奴问题奠定了基础
当然他的缺点也是明显的,就是花费太大,而且很多花费完全是出于自己的私欲,造成
后期社会动荡,民生凋敝。
【 在 cind (枫凌十四--回帝国首任皇帝) 的大作中提到: 】
: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 发信人: cind (枫凌十四--回帝国首任皇帝), 信区: History
: 标 题: Re: 为什么当时一定要“罢黜百家”??
: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Thu Jan 13 10:38:45 2005), 站内
: 其实大家都说是汉武为有为皇帝,但是这个有为,也并非完全就是汉武个人
: 性格的作用。当时的天下,积文景之富,大抵温饱不成问题,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
: 理论,此时的人们,便要追求一些名誉,一些社会地位了。这实在是社会生产发展
: 到一定地步的必然。而要满足人们的这等需要,在当时以官途为进身之阶固然是
: 最保险的办法,但政府之官员编制终究有限。如开放商业,令有雄心者可为大商人,
: 则一方面需考虑由此带来的土地集中,另一方面商人势力过大,也容易影响皇帝的
: 统治。总而言之,以当时社会发展的地步,欲令文景几十年无为而治积攒下来的
: 社会张力有所放松,则必以军功为之。当年武帝怎么说的来者......说是几年不开塞
: 出击,则海内骚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啊。故而当时以汉家有为易无为之道,也实在是
: 得其时宜。否则专守无为,社会之力量蕴藏到一定地步,必出大事件,大骚动,汉家
: 统治之前途,亦未可说。
: 当然,此种论调,并非说明汉武之穷兵黩武是大有道理之事。所谓有为者,亦需
: 有度,若如汉武这般,搞到海内虚耗,国本动摇,则又有过犹不及之虞了。再加求方士,
: 治巫蛊之事,戾太子之案情,定论如何,尚有可思量之处。
--
FROM 159.22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