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啊
举国尽苏联,赤化不如陈独秀; 满朝皆义子,碧云应继魏忠贤。
章氏早以孙中山的联俄容共为赤化,但孙之赤化却不如中共陈独秀的正宗;新成立
的南京政府,自蒋介石以下,人人奉孙中山为国父,岂非“满朝皆义子”,真可直追明朝
权宦魏忠贤了,而魏之墓在香山东麓的碧云寺之后,正是孙死后停灵柩之处,可谓巧合。
孙郎使天下三分,当魏德初萌,江表岂能忘袭许;
南国是吾家旧物,怨灵修浩荡,武关无故入盟秦。
这副对联用词较僻;而且有“古典”也有“今典”,故须略加解释。
首先要说明一下历史背景。孙中山逝世前中国有三大势力,一是以段祺瑞为代表的北
洋军阀势力;一是东北张作霖“奉系”势力;一是南方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势力。(“孙郎
使天下三分”说的就是这个历史背景。)但北洋军阀又分裂为“皖系(段祺瑞)与“直系
”(曹锟、吴佩孚)两个大派别。
1924年奉直之战,直系以冯玉祥阵前倒戈而失败,段祺瑞就任北方政府的“临时
执政”,邀请孙中山先生北上共商国是。当时国内政局非常混乱,曹、吴虽败,仍思卷土
重来,孙中山拟与奉皖结成“三角同盟”,遂接受了段的邀请。当时国民党内有许多人不
赞成孙中山北上,章太炎也是其中之一。
段祺瑞是继承袁世凯的,上联将袁世凯至段祺瑞这一北洋军阀势力比作三国时的曹魏
,将孙中山领导的南方革命势力比作孙吴。“江表岂能忘袭许”说的是魏吴之间的一段“
仇怨”,亦是“借古喻今”的。“许”指许昌,在河南省中部。东汉末年,曹操劫持汉献
帝迁都许昌,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打败另一
个军阀袁绍,史称“官渡之战”。当时南方的吴是孙策主政,他在官渡之战未分胜负前,
拟偷袭许昌,迎汉帝回朝(洛阳)。陈寿的《三国志》是以魏为正统的,故《三国志·吴
书·孙策传》记载这段史事说“建安五年,曹公与袁绍相拒于官渡,策阴欲袭许迎汉帝。
”不过,孙策的计划未来得及实行,就被部下刺杀了。
民国二年(1913年),国民党因宋教仁被袁世凯派人刺杀一案,发动“二次革命
”,起兵讨袁。由孙中山任命江西都督李烈钧为讨袁军总司令,但因势力悬殊,不到两个
月“二次革命”就失败了。章太炎将“古典”(孙策阴欲袭许)与“今典”(二次革命)
合并来用,意即北洋军阀不会忘记“袭许”这段“粱子”的,亦即间接表示他对孙中山的
北上联段不能同意。
下联则是用楚怀王不听屈原之谏,受秦昭襄王之骗,意欲与“虎狼之秦”修好,至秦
地武关会盟,终于被秦劫持,终身不能回国,死于咸阳的典故。“灵修”句出《离骚》。
同样是“借古喻今”,将孙中山的死于北京,比拟为楚怀王的死于咸阳。
【 在 moonsunfish (moonsunfish) 的大作中提到: 】
: 章太炎挽孙中山:“孙郎使天下三分,当魏德初萌,江表岂曾忘袭许?南国是吾家
: 旧物,怨灵修浩荡,武关无故入盟秦!”
: 章太炎挽孙中山:“举国尽苏联,赤化不如陈独秀;满朝皆义子,碧云应继魏忠贤
: 。”
--
FROM 210.8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