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昭公十七年》郯子曰:“……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
以云名官,以火名官等,就是用云或火给官位命名的意思。比如少皞氏,鸟师而鸟名:凤鸟官是负责历法的,他的四个属官,分别负责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些属官也都是鸟的名字,如燕子、伯劳等。不仅负责历法的官员如此,其他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寇等,也不例外。当官的全是鸟人,呵呵。
以云纪,以火纪,按照郯子的说法,就是在黄帝和炎帝成为部落首领时,分别有云和火的祥瑞。所谓祥云和圣火究竟是什么样子,郯子没提,我们就不得而知了。郯子为少皞之后,关于先祖了解得更多一些。挚即位的那天,传说中的凤鸟出现了。祥瑞降临,既是上天对统治者的肯定,也是一种启示。只有用鸟作为官名,才能符合上天的意旨,统治才能久长。祥瑞的说法当是后人附会,大约不会有人相信。今人多用图腾来解释,表面上看能说得通,然而事实是否如此呢?
《尚书·尧典》中提到,帝尧命羲和制定历法,敬授人时:“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即以昼夜等分和初昏时鸟星(长蛇座α)位于南方中天标志仲春,以白昼最长和初昏时大火(天蝎座α)位于南方中天标志仲夏,以等分昼夜和虚星(宝瓶座β)位于南方中天标志仲秋,以白天最短和初昏时昴星(金牛座η)位于南方中天标志仲冬。《尧典》四星中,竟然有两个和郯子所说的“以X纪”相同,不禁让人产生联想,或许云、水、龙都是某个恒星的名字呢。
这可以在《左传》中可以找到旁证。
1.纪确有纪时的意思。襄公九年,晋侯向士弱问天道,(士弱)对曰:“……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这里“纪”就是以大火星纪时。
2.上古时期,某个部族会选择某颗恒星作为部族主星。昭公元年,子产和叔向的谈话中提到,商人主辰,唐人主参。辰,即尧典中提到的“星火”,春分前后,太阳落山时,大火正在东方地平线上,商人通过观测大火确定农耕开始的时刻。参,即猎户座七星中间的三星,春分前后,农耕开始之时,日落之后,参星会出现在西方地平线上,唐人主参,即通过观测参星确定民时。
由于各个部落所处纬度的不同,活动时间的先后(恒星年≠回归年,岁差的存在使得不同时代的人看到的恒星位置有一定差异),出于观测便利的考虑,会选择不同的恒星作为自己的主星。观测方法也是多样的,时间可能为早晨或黄昏,位置可能为“见”(恒星位于东方地平线)、“伏”(西方地平线)或“中”(位于南方中天)。排列组合便有了多种选择,于是就有了黄帝以云纪,炎帝以火纪的传说。至于云、水、龙分别对应哪颗恒星,就非小子所知了。
--
FROM 152.104.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