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两宋财政史小笔记---北宋冗兵
1 募兵制。
唐均田制和徭役被土地私有和两税制取代之后,募兵制似乎是必然的,除非从根本上改变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在对付盛唐以来的各种外族势力时,募兵是否比府兵更有力?
募兵的优点:较专业化。分工明确,不大扰民。有专门的军工部门,兵器技术发展迅速。
募兵的单位成本高。禁军和厢军都是终身制的。财政不仅要养活青年兵,而且要养活战斗力低的老兵,以及兵的老婆孩子。
比较其他兵制,
两汉的徭役,以及近现代的兵役制度,财政只需要负担青年兵服役时的费用(甚至口粮都是兵自带)。
府兵、军户制度 ,兵自己种地,养活家小,享受一定的赋税优惠和补贴,战时打仗。
假如北宋的正规军不取终身制,而是服役若干年后须退役,可行么? 会有什么后果?
a 对农民出身的兵,怎么安排他当兵前后的土地转移。以及当过兵可能就不想回去种地了。
b 对灾民游民出身的兵,他们退役后怎么办。
2 京师的重兵
太祖兄弟之争,导致定都于缺乏地理屏障的汴梁,需重兵护卫。更重要的是,对唐代强枝弱干的情况矫枉过正,取消了地方正规军,只留禁军集结京师。
这样,遇事而从京师向边境调兵,又成为一个大的财政问题。只好派一部分禁军常驻边境。但即使在战争时期,也始终令京师驻军不少于各地军队的总和。因此,冗兵的一半以上,恐怕是为了维持这种京兵-外兵平衡而产生的。
3 边籴
向边境长途运粮代价高。通过向商人开放盐茶香料犀象等交易特权,引其去从事边境粮食贸易。
这样极大降低了财政支出成本。
现钱实物交换的现钱法,被更便利的现钱钞法,三说法,三分四分法取代。这样大大减少了交易运输成本,但增加了交易过程的复杂性。
但不可避免的,边境因受战乱损失,产粮日减,加上官商勾结虚抬物价,导致粮价飞涨。在边境省份如陕西造钱,虽然短期可以缓解财政压力,但却涨价进一步恶化。
4 边境屯田营田的失败
士兵没有屯田的积极性,因为既已付出代价“卖身”刺字从军,当然不愿从事种地加打仗的双重工作。募兵待遇较高,也没有种田的动力。
农民更不愿边境屯田。去边境意味着生命危险。而且农民和士兵共处,会被士兵欺负。
5 北宋内患较轻。
南方各省虽是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但只有1/10左右的禁军指挥驻扎在南方。地方秩序更多的由乡军维持。
6 马政
主要从西蕃和广西境外买马。马匹的运输费用极高,超过了买马本身的费用。平均岁费300万贯。
在黄河岸边尝试官营养马。王安石变法实行保马法(让老百姓养马,政府给予微薄的补贴),废除了许多官营马场。
保马法失败,因为补贴太少,太坑人。此后因两头落空,愈加依赖于进口马。
7 保丁和乡兵
保丁制度是王安石变法在军事领域的另一尝试。希望借此逐渐用民兵性质的保丁取代过冗的募兵。
但在募兵为主体的现实下,这很困难。庞大的募兵已经令百姓负担很重,在不对募兵做大手术的情况下,保丁进一步增加了人民负担,是西北各路荒患频仍的重要原因。
宋神宗的雄心太大,他在实行高风险的改革的同时,又对西夏打仗。打仗,就必须依赖募兵,不可能对募兵做大手术。这样财政越来越紧张,改革蜕变成 为了应付一时之需的敛财手段。
--
修改:Arjuna FROM 210.82.118.*
FROM 210.82.118.*
募兵虽说是与社会经济的体制息息相关,但也不是唯一的选择
中国几千年历史里面,真正具有像唐初均田制那样理想化的土地所有制的时期即使说不是没有,也是极少的。就是唐朝自己,从开元天宝年间开始,均田制也瓦解的差不多了。然而,在这漫长的非均田制时期里,真正将募兵制作为长期国策的大型王朝也只有宋这一家
内外平衡的考虑只会影响禁军兵力的分布,并不能决定禁军的总兵力。宋初禁军只有3-40万,不算太冗,而此时宋朝已经有了内外平衡的考虑,后来发展到百万以上,才真叫冗兵了
造成宋朝冗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社会保障的性质。
“与此同时,政府对于突如其来的灾害或战乱导致的阶级矛盾激化还有一个应急措施——大量募兵。由于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长期坚持募兵制的王朝。宋军官兵一般都有着不错的待遇,以至于在其他朝代常常成为阶级矛盾的导火索的招兵,在宋朝竟成了阶级矛盾的释放阀。每当一个地方出事,百姓难以生存的时候,政府就在那里大量募兵,每募一人,朝廷即多一兵,而山野则少一贼,这也正是宋朝农民起义较少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这种做法的一个后遗症就是“冗兵”。庆历年间宋军总人数竟然达到了125万之巨,考虑到当时的人口充其量也就是1亿人左右,这实在是一个天文数字。要命的是这125万人全是雇佣兵,因此军费也就屡创奇迹。仁宗宝元年间仅陕西一地,和平时期军费2000万贯,战时3300万贯!庞大的军费和其他开支使得宋朝的财政开支也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就连那样庞大的财政收入有时都会有入不敷出的问题,以至于被一些学者非常讽刺的称为“积贫”。但是,我们要看到,这样的支出其实并不完全是“军费开支”,在很大程度上属于转移支付或者社会保障的性质,是政府在为国家由农业社会转向工商业社会付出代价。而这种以赤字经济的手段来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方法也颇有些现代味道。假如我是一个专门搜寻“中国的世界第一”的人的话,我甚至可能说宋朝在世界上第一个采取了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当然,我不是)这虽然好象只是一个小小的玩笑,但认为王安石是世界上第一个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人的却决不只我一个,也决不只是在开玩笑。”
参见拙作《满江红——宋元战争的结局意味着什么》
【 在 Arjuna (花果山 毛遮洞) 的大作中提到: 】
: 1 募兵制。
: 唐均田制和徭役被土地私有和两税制取代之后,募兵制似乎是必然的,除非从根本上改变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 在对付盛唐以来的各种外族势力时,募兵是否比府兵更有力?
: ...................
--
FROM 170.148.96.*
宋代募兵有吸收灾民和流民的作用,但我想这决不是的当时当政者的主要考虑。
为了救济一个人,把他吸收进部队,不事生产,用财政养活他全家一辈子。这很不可思议。
我粗浅的觉得,募兵不应该是终身制的。宋代募兵,一定程度上是过去传统的终身制兵和新的募兵结合起来的怪胎。在晚唐五代时,因为战乱不断,还未显示出其冗。但到了一个相对和平的时代,终身制募兵的这个缺点就暴露出来了。
【 在 napolen (苗苗之风) 的大作中提到: 】
: 募兵虽说是与社会经济的体制息息相关,但也不是唯一的选择
: 中国几千年历史里面,真正具有像唐初均田制那样理想化的土地所有制的时期即使说不是没有,也是极少的。就是唐朝自己,从开元天宝年间开始,均田制也瓦解的差不多了。然而,在这漫长的非均田制时期里,真正将募兵制作为长期国策的大型王朝也只有宋这一家
: 内外平衡的考虑只会影响禁军兵力的分布,并不能决定禁军的总兵力。宋初禁军只有3-40万,不算太冗,而此时宋朝已经有了内外平衡的考虑,后来发展到百万以上,才真叫冗兵了
: ...................
--
FROM 210.8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