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两宋财政史小笔记---北宋冗官
1 北宋官吏待遇和前朝比不高。冗官问题主要是人太多,而不是待遇太高。
正俸收入是料钱和衣赐。此外不同职务有添支。外官有职用田。办公和公关费用(公款吃喝,礼仪等)用公使供。
多数官员的俸禄中的2/3要被折支,因此大打折扣。闲官的俸禄则全部被折支。只有少数重要职位拿全额俸禄。
历朝许多人,包括范仲淹,王安石等都曾上奏,称官员待遇太差。
在俸禄方面,武官的限制比文官少。例如,对文官公使供的用途有严格限制,但对武官较宽松。当然,实权是在文官手里。
2 冗官,来源于阶官和职官的分立,以及官制改革后寄禄官和职官的分立。
这可看作对官场既得利益者和新生力量之间的一个平衡。有利于任用资历和出身较差的能人。同时对老资格和有背景的人也维持其待遇。但客观上造成了大量的闲官。消耗了财政支出中的一到三成。
3 宋代的任官政策,可用“鼓励效忠”来概括。荫补鼓励现任官,科举鼓励书生,军功鼓励军人和土匪,流外入官鼓励底层公务员。
a 荫补:由官员的子孙,亲友充任官员。每三年达千余人,高于科举产生的人数。在各种渠道中,质量最差。真宗时搞封禅,大赏荫补,更加泛滥。
b 科举:太宗时开始过量的使用科举,“在位二纪,登第近万”。此后科举泛滥一直未能遏止。此外,鼓励官学,官学教师和官员同等待遇。
c 军功和招安:宋代战事频仍,起义不断,大量人员军功和招安升官。
d 流外入官:胥吏工作到一定年限,富于经验的,可加官职。
4 太祖的不杀士大夫政策,使宋代对官员的贬罚较轻成为传统。多数官员只上不下,官场有人进无人出。
5 宋代士大夫敢言无忌。
苏辙在自己科考应对作文里说,“宫中贵妾动以千计,歌舞饮酒,欢乐失节。”
简直是指着皇帝的鼻子痛骂。(《栾城应诏集 御试制策》)
6 从太宗时起,历代皇帝和官员都严厉批评冗兵冗官问题,不停的采取各种小修小补措施。但谁也没改变现实,兵越来越冗,官也越来越冗。
7 王安石变法后,为实行新政增加了许多职位。徽宗时冗官达到最高峰。
--
修改:Arjuna FROM 210.82.118.*
FROM 210.82.118.*
宋以前官员待遇怎么样,我没有深入研究,不敢乱说,但至少与明朝比,宋朝官员的待遇要好得太多了。记得宋真宗时,有人攻击寇准(大概是,也可能是其他丞相),说他保荐一个人做执政(好像是参知政事)有私心。因为那个人欠了他一大笔钱还不起,而只要当上执政,一上任就会拿到一大笔奖金(似乎是5000贯),就可以还寇准的钱了。由此可见宋代官员的待遇了。岳飞死后抄家也抄出了几千、上万贯的财产,如果不是他贪污的,那么也是积攒下来的俸禄。
关于折支,明朝是用宝钞折,宋初还没有纸币,我不知道用什么折,能折掉多少。
下面是拙作《从朱元璋谈起》的一段: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看看大明朝廷命官们的工资单。按规定正一品官员的年俸是1044石禄米,依次递减,最低的从九品是60石。光从数字上来看也许还说明不了很多问题,一年几百石粮食,虽然算不上宽裕,但过个一般的小康生活应该还是够的吧。但要命的是,这仅仅是个数字而已,其实这些禄米的一半以上是用宝钞支付的,而且是按官价支付。由于宝钞的实际价值早已贬得一钱不值,所以这些所谓“折支”的部分实际上就相当于被克扣了。据估计,宣德九年(1434)确定的折支比例使得薪俸的实际价值仅及帐面价值的4%。这就意味着一名位极人臣的一品大员(事实上,明朝极少有人能在活着的时候获得一品职位)一年的薪俸仅有大约40石粮食,这里面还要包括他自己的大部分办公开支。这让他如何生活、如何养家、如何支付交际应酬的开支、如何去供应自己的幕僚和差役们呢?(宋朝宰相和枢密使的年俸是3600贯钱、1200石粟米、40匹绫、60匹绢、100两冬绵、14400束薪、1600秤炭、7石盐再加上70个仆人的衣粮,合计在万贯以上,超过他们的明朝同事们大约200倍左右)至于广大的中下级官员的生活就更不必提了(低级官员的折支比例相对会低一些,但收入也仍然非常微薄)。海瑞最后二年多担任的南京右都御史已经是正二品的大官了,年俸七百三十二石,是高级官员中第三位的高薪,但仍然生活极其简朴,死后毫无积蓄。他放弃一切应酬活动,平时穿布袍,吃粗米饭,母亲过生日时才买了两斤肉,还被人们当成一个爆炸新闻。他的生活就是那些老老实实依法办事的官员们的写照。那么现在摆在官员们面前的只有三条路:一是像海瑞那样过着勉强温饱的日子;二是辞官不干;第三就是去搞贪污腐败了。"
【 在 Arjuna (花果山 毛遮洞) 的大作中提到: 】
: 1 北宋官吏待遇和前朝比不高。冗官问题主要是人太多,而不是待遇太高。
: 正俸收入是料钱和衣赐。此外不同职务有添支。外官有职用田。办公和公关费用(公款吃喝,礼仪等)用公使供。
: 多数官员的俸禄中的2/3要被折支,因此大打折扣。闲官的俸禄则全部被折支。只有少数重要职位拿全额俸禄。
: ...................
--
FROM 170.148.96.*
岳飞还在南方给老家人买了些地吧,不过相比其他南渡大将,岳飞算很穷的了。
攻击岳飞的人,也没人敢说他贪污军饷。其他如韩世忠、张俊、吴介等人都有劣迹。
【 在 napolen (苗苗之风) 的大作中提到: 】
: 宋以前官员待遇怎么样,我没有深入研究,不敢乱说,但至少与明朝比,宋朝官员的待遇要好得太多了。记得宋真宗时,有人攻击寇准(大概是,也可能是其他丞相),说他保荐一个人做执政(好像是参知政事)有私心。因为那个人欠了他一大笔钱还不起,而只要当上执政,一上任就
: 关于折支,明朝是用宝钞折,宋初还没有纸币,我不知道用什么折,能折掉多少。
: 下面是拙作《从朱元璋谈起》的一段:
: ...................
--
FROM 221.219.51.*
在古代社会官员待遇里,明恐怕是个特例。任何王朝和明比,都会显得待遇不错吧。\
北宋折支是按官价折成实物如丝绢香料什么的,因为官价订的很高,所以也就相当于长期克扣了。
我原文说的是北宋。南渡后,一方面,为了笼络武将,武官特别是主官的待遇,赏赐大大提高了。另一方面,高宗规定普遍降薪,所以公开的待遇不高于北宋。至于官员私下贪污到了什么程度,这就很难说了。
【 在 napolen (苗苗之风) 的大作中提到: 】
: 宋以前官员待遇怎么样,我没有深入研究,不敢乱说,但至少与明朝比,宋朝官员的待遇要好得太多了。记得宋真宗时,有人攻击寇准(大概是,也可能是其他丞相),说他保荐一个人做执政(好像是参知政事)有私心。因为那个人欠了他一大笔钱还不起,而只要当上执政,一上任就
: 关于折支,明朝是用宝钞折,宋初还没有纸币,我不知道用什么折,能折掉多少。
: 下面是拙作《从朱元璋谈起》的一段:
: ...................
--
FROM 210.82.118.*
折支可能会有折扣,但克扣了多少呢?有做统计吗?5%和95%可是大大不同啊
清朝前期(雍正行养廉银之前),官员的俸禄水平和明朝是一样的
【 在 Arjuna (花果山 毛遮洞) 的大作中提到: 】
: 在古代社会官员待遇里,明恐怕是个特例。任何王朝和明比,都会显得待遇不错吧。\
: 北宋折支是按官价折成实物如丝绢香料什么的,因为官价订的很高,所以也就相当于长期克扣了。
: 我原文说的是北宋。南渡后,一方面,为了笼络武将,武官特别是主官的待遇,赏赐大大提高了。另一方面,高宗规定普遍降薪,所以公开的待遇不高于北宋。至于官员私下贪污到了什么程度,这就很难说了。
--
FROM 170.148.96.*
清朝跟明朝相似
宋朝官员收入不如唐朝
唐朝高官多是士族,有自己的大批田产
宋朝纯科举官光靠官俸,自然显得少了
【 在 napolen (苗苗之风) 的大作中提到: 】
: 折支可能会有折扣,但克扣了多少呢?有做统计吗?5%和95%可是大大不同啊
: 清朝前期(雍正行养廉银之前),官员的俸禄水平和明朝是一样的
--
FROM 222.134.130.*
这个概念就扭曲了
明明是在讨论官俸,怎么把田产收入也拿来了?
田产收入跟国家财政支出有什么关系呀?
【 在 bearn (秉烛堂主) 的大作中提到: 】
: 清朝跟明朝相似
: 宋朝官员收入不如唐朝
: 唐朝高官多是士族,有自己的大批田产
: ...................
--
FROM 170.148.96.*
不知道唐代的官员田产和其职分田 永业田是否挂钩。
【 在 napolen (苗苗之风)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个概念就扭曲了
: 明明是在讨论官俸,怎么把田产收入也拿来了?
: 田产收入跟国家财政支出有什么关系呀?
: ...................
--
FROM 210.82.118.*
讨论的是官员收入吧
不仅仅是官俸
【 在 napolen (苗苗之风)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个概念就扭曲了
: 明明是在讨论官俸,怎么把田产收入也拿来了?
: 田产收入跟国家财政支出有什么关系呀?
: ...................
--
FROM 222.134.130.*
唐朝关陇门阀武则天时代已经摧毁的差不多了。
中晚期中央这块的官员也分两派,牛李党争者,大致上一派为进士考中的寒士,
一派为山东经学世家。所以不能笼统的说高官都是士族有大批田产。
【 在 bearn (秉烛堂主) 的大作中提到: 】
: 清朝跟明朝相似
: 宋朝官员收入不如唐朝
: 唐朝高官多是士族,有自己的大批田产
: ...................
--
修改:franz FROM 24.181.105.*
FROM 24.18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