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napolen (苗苗之风), 信区: History
标 题: [版庆征文]满江红——窝阔台攻宋 上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ue May 30 16:27:25 2006), 站内
本文是应韩之昱兄之约而补写的《满江红》的一部分,全文可能将在韩兄新办的杂志中刊出。经韩兄同意,我将文章的一部分作为版庆征文发出,请大家自觉不要向其他网站转载
napolen
窝阔台攻宋
蒙古人对中原的破坏是这样的彻底,以至于在击败了南宋的入洛之师后,连蒙古人自己也无法在赤地千里的中原大地上生存下去,而不得不退回黄河以北就食,而没能乘胜追击。然而,宋人的这口气并没能够松多久,该来的终究会来。第二年(1235)春天,窝阔台大汗以宋人背盟为由,下令兵分3路,大举攻宋。
狼,终于来了。
在介绍蒙古军队的进攻路线之前,有必要先回顾一下南宋的防御战略。从地理上看,宋人的长江防线可以分成三个主要部分:上游为川峡四路,主要在的四川和陕南,又称四川战区;中游为京湖路(京西南路与荆湖南、北路的统称),主要在的湖北和河南南部,又称京湖战区;下游为淮南东、西路,管辖长江淮河之间的广大地区,又称两淮战区。
由于担负着直接掩护南宋行在(临时首都)临安的重任,两淮战区一向是宋军布防的重中之重,精兵良将尽集于此,通常设有淮东、淮西两个制置使(制置使是南宋战区/方面军司令一级的官员,对于资格较老的官员(如岳飞等)也有称宣抚使的,但其职权大约与制置使相当。比制置使小一级的是安抚使,大致相当于集团军司令),单从制置使的数量上就比别的战区多一倍。南宋初年韩世忠、刘光世、刘琦等大将先后驻守两淮,诸大将兵权被收回后,南宋朝廷在这里驻扎了建康、池州、镇江3支御前诸军,拥兵十余万,加上民兵可在20万以上。为了贯彻“守江必守淮”的战略,这支大军大部分被布置在江淮之间。由于其雄厚的实力,两淮军队除了驻防本防区之外,还时常负责进行战略进攻或是增援其他防区的任务,而两淮的将领也因此显得格外活跃,将在本文的各个地方不时的冒出一下头来。前面谈过的赵氏兄弟,以及后面将出场的张世杰、李庭芝、余玠、和因为金庸和郭靖两位大侠的缘故而负面名声大噪的吕文德集团(当然,历史上真正的吕文德并不是只会跟小老婆一起缩到床底下大喊快找郭大侠的)都是出自两淮军中。在宋元战争中,除了京湖的孟珙系将领外,其他的主要将领大部分都有两淮背景。
四川战区除了要保卫天府之国四川这一南宋极其重要的经济区外,还负责掩护下游宋军的侧翼,防止敌军从上游顺江而下,而这正是此前历代北方王朝征服南方的必由之路之一。四川战区的建立主要是吴玠、吴璘兄弟的功劳,他们曾在仙人关、和尚原两战中大破金军主力,取得了连岳飞、韩世忠都要汗颜的功勋。此后,吴家又是南渡诸大将中唯一得以长期职掌兵权的。直到吴璘的孙子吴曦发动叛乱被平息之后,吴家在四川的势力才终告消逝。南宋在四川战区驻扎了沔州、利州、兴元、金州等4支御前诸军,由四川制置使指挥,其防御重点在汉中与关中交界的秦岭诸口以及四川与汉中交界的大巴山诸口。总的战略是借助有利地形,御敌于国门之外。然而,不久人们就会发现,由于蒙古军队的机动力和突击力都远超金人,这一对付金兀术行之有效的战略却完全应付不了窝阔台和蒙哥。人们不得不重新考虑四川战区的战略任务和防御战略,这一重任最终将落到两淮来的余玠和京湖来的王坚(就是击毙蒙哥的功劳被金庸抢去给了杨过的那位真正的屠龙大侠)身上。
京湖战区位于长江防线的中段,起着承上启下,沟通两端的作用。当年在此镇守的是赫赫有名的岳飞,而他的对面则是相对弱小的刘豫伪齐政权。也许正是这一强一弱的关系吧,在宋金战争中,金军不但没能从京湖方向对南宋发动起真正有威胁性的大规模进攻,反而这里却成了岳飞的北伐基地。谁能想到,百年之后,这里将会成为决定中国乃至世界命运的地方。南宋在京湖战区驻有江州、鄂州、荆南府3支御前诸军,并设置了京湖制置使来统一指挥。京湖战区的后方基地在江陵和鄂州。然而,有战略远见的将领,如岳飞、孟珙常会重点经营襄阳作为最重要的前哨基地。襄阳地处南阳盆地的南部,依托湖北,通过汉水和长江,东连吴会,西通巴蜀;由南阳盆地,可以北出中原,可以西入关中,还可经汉中而联络陇西。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后勤补给是制约军事行动的一个重要因素。端平入洛的失败就是一个明证。而河流则可以提供粮草运输的最佳渠道,是古代的高速公路,端平入洛时宋军的运粮队伍之所以要绕那么大的一个圈,就是为了能借助一下水路。汉水就像一根脐带把襄阳和宋军的后方牢牢连接在一起。通过汉水,宋军可以随时方便的为襄阳提供补给和增援。而襄阳又已经进入了南阳盆地,以襄阳为基地的宋军可以随时威胁南阳,进而直指洛阳。因此,襄阳是宋军一个天然的北伐基地,也是蒙古军南下必须要争夺的第一个桥头堡。宋元战争中最激烈的一幕就将在襄阳展开。
在这三个战区后面,宋军还部署有沿江制置使指挥的总预备队,不过,当这支部队派上用场的时候,战争也就差不多快进行到尾声了。
宋军分三区防御,而蒙军也是分三路进攻。西路由窝阔台第二子阔端、都元帅达海绀卜等率领,攻取四川。中路由其三子阔出(曲出)及宗王口温不花、国王塔思等统率,进攻京湖。东路由大将阿鲁术指挥,以张荣为先锋,进攻两淮。
南下的蒙军一开始势如破竹,宋军经营上百年的防线在蒙古铁蹄的践踏下纷纷瓦解。西路蒙军出师之后,很快就将宋军的各前哨据点扫荡干净,宋军中除了利州都统曹有闻还击退了几次蒙军的进攻外,其他诸军几乎都是一触即溃。1236年9月,阔端亲率主力出大散关,很快就突破了宋军的秦岭防线,攻克武休关,大败宋兴元都统(即兴元府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李显忠,并乘胜占领了汉中。紧接着,蒙军又在阳平关全歼了孤军奋战的曹有闻军,打碎了宋军的大巴山防线。这位曾经在蒙军袭扰四川初期立下赫赫战功的良将之死给宋军在心理上以极大打击,在四川制置使赵彦呐的模范带头作用下,各军竞相向四川内地奔逃。
赵彦呐纠集了最后一点可用的兵力防守剑阁,试图效仿姜维的故事。无巧不成书,阔端就恰恰来了个跟邓艾一样的主意,自率大军正面进攻剑阁,而派诸王穆哥率一支偏师偷渡阴平,迂回剑阁之后。当然,以阔端在汉文化上的造诣,他未必知道姜维、邓艾这些事(三国演义要再过一百多年才能写出来呢),但这种重视迂回的战术却是蒙古骑兵在大草原上屡试不爽的制胜法宝,因此阔端自然而然的也就用上了。然而,在大草原上取得的经验,在山沟沟里是否依然有效呢?这个课题是需要仔细研究的。在三峰山之战中,迂回宋境的托雷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这次蒙古人却没有这么走运,熟读《三国志》的宋人在摩天岭前设置了文州,由知州刘锐率领的8000军民防守。蒙军围攻了几个月才攻下来,而此时正面的阔端主力早已拿下剑阁,连成都都攻克了,已经开始回师。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故事还没有到此结束,穆哥军虽然消灭了挡路的宋人,但是对横在面前的摩天岭还是一筹莫展。当年邓艾据说是裹着毯子从摩天岭上滚下去的,而此时穆哥就算肯滚,那些蒙古马儿们大概也不愿意吧。蒙军不得不再次向西,又绕了一个大圈,最后才终于在汉州(四川广汉)与主力会合。大概是穆哥军这次迂回虽然劳师无功但损失还不算太大的缘故吧,蒙古人似乎并没有从这次失败的教训中学到足够的经验,若干年后,他们还将再进行一次这样的试验,只不过规模更大、损失更大。
正面进攻的阔端主力的运气要顺得多,他们以郝和尚拔都(有趣的是,金蒙战争中金方也有一个完颜陈和尚,喜欢出奇兵袭击蒙军的。好像叫“和尚”的都很猛的样子,更何况这位还是个“好和尚”)率领12名敢死队员出奇兵,一夜之间就破了剑阁。10月19日,阔端兵临成都城下。制置使赵彦呐再次身先士卒的转进去了三峡夔门,只剩下制置副使丁黼带着衙门里的几百名牌手向蒙军发起了最后的自杀性攻击,终于以身殉国。这是宋元战争中最先阵亡的制置使一级的高官。
此时,整个四川内地已经无险可守,任凭蒙古骑兵驰骋了。他们四出攻略,四川“五十四州俱陷破,独夔州一路,及泸果,合数州仅存”。那位郝和尚拔都甚至带了骁勇7人,乘轻舟横驰江上,远至巫山,大有一个小队的日本兵打遍一个县的架势。
然而,蒙军并没有乘胜追击、或是就地巩固占领区,而是在饱略之后撤兵北归,只在蜀边留下了两个战略基地,并留下都元帅塔海军继续骚扰宋人。此后,在窝阔台汗执政期间,蒙军虽然又在四川发动过几次进攻,但基本仍是袭扰的性质。
--
FROM 170.14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