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版庆征文]力杀四门——谈谈元朝的钦察卫 (转载)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whiho (逢赌必输~~道德教科书,品行状元郎), 信区: History
标 题: [版庆征文]力杀四门——谈谈元朝的钦察卫
发信站: 水木社区 (Sun Jun 4 14:47:07 2006), 站内
力杀四门——谈谈元朝的钦察卫
引子
1328年十月十一日,正是秋末冬初时候,已有了些肃杀气象。古北口到大都的官道之上尘头
大起,一支军队蜿蜒数里向大都进发,队列之中策马向前的是大将秃满迭尔,虽然他带领的
这支军队气势汹汹,他的脸上却笼罩着一层阴云。身旁的副将见主将如此紧张,便小心翼翼
地开导道:“我军是奉皇命平叛,兵力又是燕帖木儿那厮数倍,将军不必如此忧心吧?如今
我军一鼓便下古北口,看来敌军实力亦不过尔尔,我料此战必能旗开得胜。”秃满迭尔却摇
头道:“我军兵力固然占优,可那燕帖木儿岂是易与之辈?其祖土土哈、其父床兀儿都是当
年的百战名将,燕帖木儿年幼从军,累立战功,燕帖木儿手下那支钦察卫更是当年漠北几十
年大战锻炼而成。十六天前,梁王的大军就在此处被燕帖木儿打的大败,被斩首数千,俘虏
过万。倘若我军遇到燕帖木儿,恐怕......”副将默然,良久又劝道:“就算那燕帖木儿能
征善战也不足为虑,十日前忽剌台将军在良乡大败敌军,方今燕帖木儿忧心这一路还来不及
呢,六日前,辽东诸王应该已经按计划在通州反攻,我闻燕帖木儿其人勇悍而自矜,从不肯
分兵交与手下指挥,此人虽勇,但同时应付三路人马,总是分身乏术,该没那么容易到这里
吧。”秃满迭尔苦笑一声:“但愿如此吧。”副将用鞭梢一指:“将军你看,前面就是檀州
(今密云),过了檀州,离大都就不远了!”
正在此时,前方突然传来雷鸣般的蹄声,大批剽悍的骑兵漫山遍野的出现在地平线上,这支
人马来得好快,转眼之间就迫在眼前,打的正是钦察卫的旗帜,仿佛士兵项下的十字都能看
的清楚。一个中年汉子高举马刀冲在最前,他骑术精湛,所骑又是龙驹,虽然身披重铠,仍
把部下抛在后面,秃满迭尔看的分明,正是那凶神燕帖木儿,他大叫一声,拨马便回,手下
见势不妙,不待分付,前队便做了后队四散奔逃。燕帖木儿不一时已手刃了七人,看胜势已
定,便停手不再砍杀,威严地看着手下的钦察健儿如同苍鹰搏兔般砍杀敌人。他显然很是满
意,他又胜了,这已经是二十五日内的第五场大胜仗了。
一、玉里伯牙吾氏登场
话说铁木真当年因为父亲早死,颇过了一段落魄的日子,连他新婚妻子孛儿帖都被蔑儿乞人
报复抢走了,还是靠了媳妇陪嫁过来的皮袄和父亲留下的旧交情找到王罕和札木合,才要了
回来,值得一提的是,回来的路上孛儿帖诞下铁木真之长子朮赤,这点相当引人注目。
********************************************************************************
有关朮赤血统的疑问影响了历史的发展,正是因为朮赤的血统存在疑问,察合台扬言“不会
服从那个蔑儿乞惕人的儿子”,即不服朮赤的继承权,因而作为妥协后来蒙古汗继承进入了
窝阔台系,继而进入拖雷系,设若朮赤无血统问题,将是汗位的有力竞争者,设想朮赤_拔
都的传承和窝阔台_贵由会有何不同,作为一个汗国而不是大汗继承者的窝阔台系会如何发
展演变,就成了很有yy空间的问题。
********************************************************************************
王罕、札木合和铁木真既然有父一辈子一辈的交情,且二人都做过蔑儿乞惕人的俘虏,所以
他们三人达成同盟,在札木合主持下,王罕、札木合帮助铁木真对蔑儿乞人作战,大破蔑儿
乞,将抢夺孛儿帖的三百人全部殄灭,蔑儿乞首领脱黑脱阿(脱脱)事先得到了情报而遁走,
这一遁也体现他的机警,因为他是迎着敌来的方向逃跑的,恰好此时联军是用的迂回战术,
从侧后包抄,脱脱判断准确,胆子也大,一举逃脱,跑去依附乃蛮人。铁木真击破克烈之后
大举进攻乃蛮,打败塔阳罕,1205年,在扫荡乃蛮残部的战斗中,脱黑脱阿被射死,因为情
况紧急,他的两个儿子忽都和赤剌温来不及收尸,也来不及掩埋,只得将脱黑脱阿的头割下
来随身带着,仓惶逃跑了。成吉思汗表现出了极强的复仇心和斩草除根的意志,他下令速不
台带领铁车兵穷追,这令极有诗意,并且以富于蒙古特色的语言发布出来,保存在《蒙古秘
史》当中:
其为禽鸟飞上天也,汝速别额台(即速不台),不为海青(猎鹰)飞去拿之欤?
其为獭而掘入地也,汝速别额台,不为锹凿寻而追之欤?
其为鱼而入于湖海也,汝速别额台,不为旋纲拖纲(纲举目张的纲,还是网?)而捞取欤?
命汝越高山渡大江而行焉。
......
这一追几乎追了30年才告结局。
这二人,至少是忽都,逃到了一支钦察人那里,根据《元史·列传第十五·土土哈》记载:
“火都奔钦察,亦纳思纳之”,成吉思汗派使者去说:你怎么藏匿我射中的麋鹿呢?快还给
我,不然你就大祸临头了!这亦纳思也是一条硬汉,针锋相对的说:被鹰追逃的麻雀逃到树
丛里,树丛虽薄,也能救他性命,难道我还不如草木吗?以下“太祖乃命将讨之。亦纳思已
老,国中大乱,亦纳思之子忽鲁速蛮遣使自归于太宗。而宪宗受命帅师,已扣其境,忽鲁速
蛮之子班都察举族迎降。”
从这个记载中我们可以推断,亦纳思回绝成吉思汗,应当正值成吉思汗去世、窝阔台即位的
当口,威胁者是成吉思汗,而班都察遣使降的时候已经是窝阔台在位,来讨伐这支钦察人的
又是宪宗蒙哥,班都察举族出降,其事在1236年窝阔台即位后发动的为拔都落实领地的“长
子西征”过程中蒙哥征服钦察人的时候,此时,钦察人另一部首领八赤蛮不降,在1237年初
春被蒙哥渡里海擒获,附近的阿速部亦同时被征服。
********************************************************************************
亦纳思“树丛都能保护麻雀,我还不如树丛”的典故,在别的地方也出现过。铁木真少时被
泰亦赤人所获,幸运逃脱,遇到赤老温和沉白带回家中藏匿,其父锁儿罕失剌欲不纳,沉白
和赤老温说:“龙多儿(即雀鹰,元史原文“逃鹯之雀”的鹯)之逐雀入丛也,而丛救焉,
今来投我,何出此言?”可见这是个蒙古人常用的典故。
********************************************************************************
这支钦察人,便是本文主角钦察卫的来源,其首领称玉里伯牙吾氏,即“玉里伯里山的伯牙
吾氏”,《元史·列传第十五·土土哈》云“其先本武平北折连川按答罕山部族,自曲出徙
居西北玉里伯里山,因以为氏,号其国曰钦察。其地去中国三万余里,夏夜极短,日暂没即
出。曲出生唆末纳,唆末纳生亦纳思,世为钦察国王。”
其中“武平北折连川按答罕山”在今辽宁、吉林、内蒙古交界的通辽、双辽、通榆一带,乃
奚人之故地;“西北玉里伯里山”在伏尔加河与乌拉尔河之间的钦察草原。已在欧洲地界。
白寿彝版《中国通史》等多个来源均指土土哈所属玉里伯牙吾氏为伯牙兀惕人,中国通史称:
钦察人,祖先原为武平北折连川按答罕山部族,伯牙兀惕氏。其地原为奚王牙帐所在地。伯
牙兀惕氏属迭列列斤蒙古,源出于蒙古乞颜、捏古思两始祖氏族。当是一支迁出额尔古纳昆
山谷后,南下进入奚地的蒙古人。约在辽末金初时离开故土,万里西迁至位于押亦水(即今
乌拉尔河的钦察语名称扎牙黑(Jayaq)水的东部或南部突厥语读法)和也的里水(Etil,
今伏尔加河的突厥语名称)之间的玉里伯里山地区。降服了当地部落而统治之,自号钦察,
但与也的里河下游的钦察人是两支不同的部族。玉里伯里纬度高,夏夜极短,日暂没即出。
川原平衍,草木盛茂。土地宜马,富人有马至万匹者。土风刚悍,其人勇而善战。
这里有两点疑问:
1、玉里伯牙吾氏族属的疑问
伯牙兀惕部属于蒙古人,与尼伦部关系还相当密切,根据《秘史》,成吉思汗十一世祖朵奔
蔑尔干有次出猎遇到兀良哈台猎人打了一头三岁大的鹿,便上前索取了份子肉,归途中又以
其中的后腿肉向一个叫做“马阿里黑伯牙兀歹”的人换取了他的儿子做奴仆使唤,此人名便
是“伯牙兀惕部的马阿里黑”之义,后来蒙古的伯牙兀惕部中,大半是这个奴仆的后裔。朵
奔蔑尔干死后,其妻阿兰豁阿寡居而生三子,此三子之后裔统称尼伦部,其他的一般蒙古人
则称为迭儿列勤部,伯牙兀惕即属此列。
如此则玉里伯牙吾氏应当是蒙古人,而不应该是色目人。但钦察人应当为突厥种人无疑,周
顾版《元史》注解明言“此种突厥种氏族”,亦纳思后代在推让忽必烈褒奖的时候说蒙古人
位在吾右,可见他本人也自认他领导的这支为色目人而非蒙古人。但蒙古人人数并不多,伯
牙兀惕又只是蒙古两大系列之中的一个系列里面的一个氏族,势力能否强大到西迁万里之后
仍能征服当地突厥人的地步?钦察草原上的突厥人亦勇敢善战,而且没有共同的文化宗教等
基础,这和乞颜部统一蒙古又不相同。如果人数较多,势力较大,则应当显著的改变钦察人
的血统族属,不当再被视为色目人而非蒙古人。当然,自曲出西迁至亦纳思进入成吉思汗视
野,不过三代而已,既有《元史》等明文记载,不当过于怀疑其属于伯牙兀惕人一支的可靠
性。
2、玉里伯牙吾氏西迁的原因
如果采信白版《中国通史》所述,则玉里伯牙兀氏在蒙古形成的早期即“走出额尔古纳昆”
的时候南下至奚之故地,后由于某种原因,可能是金之压力使其万里西迁至钦察草原。这里
有一小小疑问,如果是一般的压力,西迁可矣,何必万里?蒙古高原上就分布着大片的蒙古
部落,也不多这一个氏族,按元史所说,则钦察人(之王族,曰玉里伯牙吾氏)自曲出时才
西迁,到亦纳思,不过三世。成吉思汗去世前后,“亦纳思已老”,可见亦纳思与成吉思汗
大致同时代,则曲出之徙,确实正当辽末金初,那么,与耶律大石的西迁是否有关?
辽国对蒙古的统治力量较强,他能在蒙古地方设置沙漠府,下辖西北路都招讨府、奥隗部族
衙、胪朐河统军司、倒塌岭衙、镇抚鞑靼蒙古迪烈驻军等机构,并封赐各部族大王、王、太
尉、夷离堇、惕隐、节度使等官号、尊号,任命部长,1003年,辽在回纥故地修建可敦城,
设为镇州,随后设维州、防州,选诸部二万余骑充屯军戍守,且迁渤海、女真、汉七百余家
流配。金国崛起灭辽,贵族耶律大石亡走漠北,据可敦城,在此檄会威武、崇德、会番、新、
大林、紫河、驼七州,及大黄室韦、敌剌、王纪剌(弘吉剌)、茶赤剌(扎答剌)、也喜、
鼻古德、尼剌、达剌乖、达密里、密儿纪(蔑儿乞)、合主、乌古里、阻卜(鞑靼)、普速
完、唐古、忽母思、奚的、虬而毕等十八部,自立为王,后亡走哈剌汗国,建立西辽,并征
服河中。
所以我猜测玉里伯牙吾氏可能就是在这个时候跟随耶律大石西进,然后或者是出兵征服,或
者是被封在钦察一带的,不过我没看到有这方面的证据,只好视作冥想。
二、土土哈的崛起
班都察率众投降后,被迁徙东来,掌管牧养马畜,钦察人更有一样绝活是搅制马奶酒,史称
“色清味美”,号黑马乳。蒙古语谓黑为哈刺,因称其族属为哈刺赤。元太仆寺所属各牧场
皆有哈刺赤户,按千、百户组织,父子相承服役。
至于班都察本人,则从蒙哥等西征,很可能就此成为拖雷系部曲一支,归来后则完全跟着忽
必烈混,参与了忽必烈进攻大理和宋的战争,掌管军马(所以本文将玉里伯牙吾氏的钦察卫
呼为“弼马温”,以后玉里伯牙吾氏将星高照,但仍然与这一定位有关,例如1282年班都察
子土土哈(1237-1297)因漠北战事累建奇功被授为昭勇大将军,仍“领群牧司事”)。这
一家族真正出头是中统元年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继承权战争。忽必烈在此次战争中的两大支
柱力量,一是左手诸王和蒙哥南征的东路弘吉剌等五部蒙古军,一是史天泽、张柔等汉军万
户,成吉思汗死时的蒙古军共十二万九千,其中十万零一千归于拖雷系,窝阔台执政时,曾
将拖雷系的三千人给了自己的儿子阔端,接下来,1252年旭烈兀西征中根据蒙哥的敕令,其
部众由成吉思汗分赐军队中逢十抽二组成,本来数量就不占优势的蒙古军队逐渐风流云散,
加之阿里不哥和忽必烈同属拖雷系,将军队裂之为二,持观望态度的蒙古将领亦不在少数。
因此,在忽必烈阵营及以后的元朝统治中,蒙古军力严重不足,因而重要性随之下降,必须
以汉军和色目军为补充,相应的,汉军和色目军的重要性不断上升。班都察和其20岁左右的
儿子土土哈在北征阿里不哥的战争中都立有战功。
忽必烈在历史上占据重要位置,他本人接触儒生甚多。1251年,蒙哥令忽必烈以皇弟身份总
理漠南汉地军国事务,在金莲川开藩府,广为罗致人才,特别是儒士。此前他对汉文化就相
当热心,在对汉地经略过程中也倚重汉人知识分子许衡、姚枢、窦默等和实力派军阀如史天
泽、董文柄、杨惟中、张柔等。1260年他建立政权,定年号为中统,是蒙古政权汉化到元政
权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营造并定都大都更进一步表明忽必烈有别于其他蒙古政治家的地方。
蒙古在征服汉地之后,不可避免的受到已经相当成熟的汉文化的吸引,但蒙古人数毕竟很少,
以少兵临大国,因此施行民族隔离和民族歧视的政策,也就是必然的了。忽必烈作为汉化派
的代表人物,和守旧派势力长期冲突。
首先是和蒙哥的冲突。蒙哥立场偏于保守,“自谓遵祖宗之法,不蹈袭他国所为”,政治路
线的不同导致蒙哥不能认同忽必烈所为,1257年,蒙哥以雷霆手段,解除了忽必烈漠南汉地
统军权,对忽必烈创设的经略司、宣抚司等汉化机构官员进行大面积审查,几乎包括所有金
莲川藩府臣僚,并对河南、陕西两地钱谷理算。忽必烈被迫以足疾为由,回家闲居。直到蒙
哥南征,才启用忽必烈掌管东路。
而后是和阿里不哥的冲突。阿里不哥在漠北,而忽必烈在漠南,守旧派贵族云集在阿里不哥
周围,使得这次嗣位战某种意义上成为守旧派和革新派的决战。忽必烈充分利用了汉军汉人
的力量和汉地物质生产的优势得胜,随后又按照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习惯,定都大都,达到
了蒙元政权汉化的顶点——但几乎也是终点。
然后是和以海都为代表的窝阔台、察合台后王的冲突。在阿里不哥失败退出政治舞台之后,
仍在游牧地区的窝阔台汗国和察合台汗国成为保守势力的阵营,尤以有才干的海都为总代表,
海都和察合台汗八剌以及朮赤系的代表于1269年在塔剌思河会盟,宣誓保持蒙古传统的游牧
风俗和习惯,并派遣使节质问忽必烈:“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
制度,遵用汉法,其故如何?”此前,海都已于1268年东犯,拉开了绵延数十年的漠北战局。
加之此起彼伏的诸王叛乱,元朝在漠北战线部署重兵,特别是元朝灭南宋后,伯颜、李庭、
阿术、相威等率军北上,元朝的大部分军事力量都忙于扑灭叛乱,防备海都。作为忽必烈武
力核心的宿卫军的一名将领,土土哈长期驻扎漠北与海都等后王作战,并迅速成长为一名常
胜的骁将。
1275年,忽必烈命右丞相安童(木华黎四世孙)协助皇四子、北平王那木罕负责漠北战局,
七月,安童西进平定了南疆火都之乱。次年夏,那木罕和安童在伊犁河边度夏。蒙哥子昔里
吉与拖雷孙脱黑帖木儿反,拘捕那木罕与安童。随后率军东进,掠夺了漠北诸部和前朝大汗
的武帐,并裹胁蒙哥孙撒里蛮并反,阿里不哥子玉木忽儿、明理帖木儿亦从叛。漠北战局急
转直下。忽必烈立即命灭宋归来的李庭北上堵截,阿术、相威西征,正在紧张之时,弘吉剌
部贵族只儿瓦歹亦叛,举兵西向,两都振动。忽必烈又派伯颜总督灭宋和驻朝鲜的军队应对
之。
土土哈先于1277年3月打败昔里吉部将脱耳赤颜,夺回了被掳部民,然后击退欲东向沟通只
儿瓦歹的昔里吉部将脱脱木儿,随后将孤立的只儿瓦歹部歼灭,夏秋之交又再次打败昔里吉
军,夺回了前汗大帐。随后奉诏率钦察骁骑千人北伐昔里吉,屡战屡胜。昔里吉之乱被平定
后,因为土土哈所部钦察人表现抢眼,忽必烈厚赐土土哈,将夺回的祖宗武帐赐给土土哈,
这是一项特别的礼遇。并诏令土土哈收集散在诸王手下的钦察人成军,户给钞、粟、帛,并
选拔其中勇者充禁卫,这一天堪称钦察人的建军节。
随后,土土哈屡屡被加官进爵,1286年,元廷鉴于钦察人善战,特置钦察亲军卫,令此时已
是镇国上将军、枢密副使的土土哈兼都指挥使,这支卫军的军官均由土土哈从族人中选任。
按照元朝军制,军队有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和新附军四种,分别置籍,组成了元朝的镇
戍军系统,镇戍军镇戍在外,宿卫军则由皇帝直属在内,就如《元史·志四十七·兵志二》
所说:“宿卫者,天子之禁兵也。元制,宿卫诸军在内,而镇戍诸军在外,内外相维,以制
轻重之势,亦一代之良法哉。”宿卫军又包括给侍宫廷的贵族特权组织“怯薛”和宿卫军,
怯薛制度是成吉思汗时期制度的继承,而宿卫军则是忽必烈接受姚枢建议按照汉制建立的武
卫军,该军最初由史天泽、董文柄两大汉军势力为基干,隶属于枢密院,担任京畿禁卫,并
作为元朝军事主力,累加扩大,兵源也包括蒙古军、各族色目军和新附军。至泰定帝时期,
已累增至前后左中右卫、武卫、左右都威卫、唐兀卫、贵赤卫、西域亲军、左右阿速卫、康
里卫、钦察卫等二十余卫。最初的职能是守卫京都,稳定政权,随后主要用于平叛,后期,
卫军直接成为皇位斗争的重要工具,与罗马帝国后期的情况有几分相似。其中,钦察卫是比
较重要的力量,1322年,钦察卫分为左右两卫。
1286年(也就是设立钦察亲军卫的那一年)夏,海都与察合台汗笃哇联兵东犯,击败来自伊
儿汗国、主持灭元的名将伯颜,随后乘势东进,擒杀暂屯哈密的亦都护火赤哈儿,亦都护为
畏兀儿人首领的称谓,在成吉思汗伐西辽时当时的亦都护主动归顺成吉思汗,得到联姻的优
待,并曾作为同盟者对宋金作战,也是蒙元的一支重要力量、抵御察合台窝阔台的前哨。亦
都护被杀后,元朝全线戒备,皇孙甘麻剌和土土哈所部钦察卫防御漠北,蒙古的同盟军汪古
部长阔里吉思护阴山以北,皇孙阿兰答镇关陇,河西至和州之地则有皇子宁王阔阔出、宗王
阿只吉、出伯和亦都护火赤哈儿子纽林的斤部,吐蕃之地由皇子西平王奥鲁赤戍守,元朝的
绝大部分兵力都部署在这条线上,其中,漠北是首当其冲的重地,可见土土哈所部钦察卫已
为元军主力之一。
海都等东犯的时候,左手诸王之一乃颜不满于忽必烈采取汉法对诸侯多加限制的做法,起兵
响应。翌年四月,乃颜称叛,北京震动。戍守漠北的土土哈率部切断海都和乃颜的联系,将
试图响应乃颜的胜纳哈儿、也不干部击破,剪除了乃颜羽翼,并收取了安西王等诸王手下的
钦察人,钦察卫力量又得到加强。忽必烈则率蒙古军和汉军亲征乃颜,破之,把乃颜依祖制
裹在毯中震死。随后,博尔术孙玉昔帖木儿统蒙古军,李庭统汉军,土土哈统钦察军平定乃
颜余党,1288年在东北地区设置蒙古东路万户府管制。
********************************************************************************
这两次平叛战争的过程可以说相当有戏剧性,元朝的确与其他汉族王朝非常不同。
在昔里吉之乱中,昔里吉东向挟持守将撒里蛮反,但其同党脱黑帖木儿因昔里吉不肯援助他,
改奉撒里蛮为汗,昔里吉无奈,亲往脱黑帖木儿处奉撒里蛮为汗,这时昔里吉另外一个同党
玉木忽儿又不干了,和脱黑帖木儿叫板,脱黑帖木儿部下临阵倒戈,撒里蛮只好投降,将部
队交出,昔里吉把他押送钦察汗国火你赤处,途中经过撒里蛮的地盘,撒里蛮部属闻讯赶来
抢走撒里蛮,撒里蛮又去打昔里吉,昔里吉部下又临阵倒戈....他们的手下倒来倒去,使得
这一段简直成了笑话。
乃颜叛乱之前,忽必烈派伯颜去探看动静,伯颜发现乃颜确实要反,将衣裘给招待所长行贿,
星夜逃回朝廷,这种孤胆英雄式的故事竟然发生在灭宋的总指挥身上,委实不可思议。在平
定乃颜的战斗中,由于长期依靠左手诸王,忽必烈手下的蒙古军将校与乃颜颇为熟悉,临阵
时说几句家乡话,两边打不起来,忽必烈督李庭、董士选等汉军北上,战局才得以展开。据
马可波罗记载,这场战斗中,忽必烈坐在四头象负着的木楼上观战,两边先吹拉弹唱一番,
鼓声响起,方开始激战。
********************************************************************************
1289年,基本平定乃颜及其余党之后,元廷开始对海都采取进攻态势,将战线从杭海岭(今
蒙古国杭爱山)向金山推进,海都也挥军东进,先至杭海岭,占据有利地形,甘麻剌军大败,
只有土土哈部奋力向前,保护晋王脱险,海都军惧怕土土哈的伏兵,不敢穷追,忽必烈大大
的夸奖了土土哈,把这一战比喻为成吉思汗的班朱尼河之战,那是铁木真与王罕战失利后与
共患难的将领盟誓将来共安乐的典故,这个评价是相当高了。而对手海都也对手下说:如果
忽必烈手下都是土土哈这样的将领,我们就没处可呆了。回到京师后,忽必烈大宴群臣,令
钦察人先受赏,土土哈很谦逊的说:按照国制,蒙古人是第一等的,应该先犒赏蒙古将士。
忽必烈说:蒙古人地位确实比钦察人要高,但是功劳却并不在钦察人之上。还是先赏了钦察
人。
1292年,忽必烈认为主持漠北的伯颜保守,以玉昔帖木儿将之撤换,总军以辅佐皇孙铁穆耳
(后来忽必烈死后的继承人元成宗),对海都采攻势。1293年,土土哈履冰顺谦河(叶尼赛
河上游)前进,收益兰州等五部,这一下等于断了海都的左臂,大大改善了岭北的形势。此
时的土土哈兵力“盈万”。1294年,忽必烈死,其长子真金已在此前死,真金幼子铁穆耳即
位,为成宗。1297年,土土哈迁同知枢密院事,乃兼钦察亲军都指挥使,摆脱了弼马温身份,
同年,土土哈病卒。
土土哈有子八人,其中第三子床兀儿(1260-1322)少年从军,累建战功,袭了土土哈的职
位,领“北征诸军”,这又是一个狠脚色。他刚刚袭职,就帅北征诸军攻谦河西、金山北的
八邻万户。答鲁忽河之战,敌将帖良台沿河布置木栅,令士兵下马持弓箭守在栅后。床兀儿
命令全军吹铜角并大呼,帖良台部不明所以,本能的去找自己的马看出了什么事,阵势有所
松动,床兀儿军全军渡河,激起的浪头拍散了木栅,于是大获全胜。在阿雷河之战中,海都
部将孛伯在山上摆开阵势,但马下驰不利,多有失前蹄者,床兀儿渡河急攻,又大获全胜,
孛伯仅以身免。1298年,察合台汗笃哇偷袭汪古部阔里吉思,此时床兀儿和另外一名大将囊
加歹正在和阔阔出喝酒,喝的烂醉如泥,不能出战,致使阔里吉思被俘。床兀儿军投入战斗
后仍然勇不可当,击退了笃哇军。成宗怒,以自己二哥达剌麻八剌的次子海山为怀宁王,替
代阔阔出。主持漠北战局。此时,朮赤系后王伯颜因为海都支持自己的反对派,投书元廷,
提议一同对付海都,并指出两系西面的巴达哈伤王公会支持自己,而信仰伊斯兰教的伊儿汗
合赞也会声援,这样可以一举平定窝阔台系和察合台系。这是一个对元廷大有利的提议,虽
然从后来的进程来看并没有起到实际的效果。
1300年,床兀儿击退另两个窝阔台系后王秃麦、斡鲁思的进攻。
1301年,海都率领两系后王四十余人东犯,声势极大。海山率众迎战海都军于和林之北,床
兀儿的钦察军在铁坚古山引兵诱海都部进入平川地带,元军力攻获胜。两天后,笃哇军前来
汇合,海都声势复振,与元军大会战,床兀儿又打了胜仗,他“复与都哇相持于兀兒秃之地。
床兀儿以精锐驰其阵,左右奋击,所杀不可胜计,都哇之兵几尽”。海山“亲视其战”,感
慨道:“何其壮耶!力战未有如此者。”但总的来说,元军不利,海山被围在一个山上,多
亏那曾喝酒误事的囊加歹力战突围,才得以逃脱,辗转与自己的大伯父甘麻剌汇合。元军虽
败,结果却意想不到的好,笃哇被元将阿失射中膝部,他竟然“号哭而遁”,令人不得不有
虎爷犬孙之叹。海都更惨,身受重伤,回军路上竟然死了。四十余年的漠北大战,竟然就这
样到了收场的时候。床兀儿被公认为功第一,成宗“赐其军万人”,钦察卫的势力进一步扩
大。
1305年,笃哇、察八儿(海都子)、明里帖木儿等“相聚而谋”,说:太祖成吉思汗那么不
容易才打下江山,我们这样打来打去,伤得都是自家弟兄,这是何苦。我们一开始往东打,
屡次受挫于土土哈,现在他死了,我们往东去,又屡次打不过他儿子床兀儿,这是祖宗的天
意啊!感慨一番之后,他们遣使入元朝,双方达成了和解。
三、 两都争战·力杀四门
床兀儿作为元军劲旅,在海山手下表现出色。床兀儿本人也与海山过从甚密,用现在革命史
课本上的话来说就是“结下了深厚的战斗情谊”。成宗死后,海山就是后来的元武宗,而床
兀儿及钦察卫从此卷入了皇位继承。
********************************************************************************
忽必烈后七位元朝皇帝的世系图,数字表示登上皇位的顺序:
忽必烈——(真金)____甘麻剌____也孙帖木儿(泰定帝5)....阿剌吉八(天顺帝5.5)
|
|________达剌麻八剌____海山(武宗2)____________和世剌 (明宗6)
| | |
| | |__________________图帖睦尔(文宗7)
| |
| |_________爱育黎拔力八达(仁宗3)____硕德八剌(英宗4) |
|________铁穆耳(成宗1)
********************************************************************************
元朝的皇位继承制度也体现出元朝的“非典型朝代”的特点。起初,忽必烈立长子真金为嗣,
汉人儒生在其中起了大作用,忽必烈此时也表现出革新和汉化的倾向,立嫡长子为嗣和定都
大都等都是他决定建立一个中国式王朝的表现,但由于本人毕竟是个蒙古人,也因为汉化遭
到蒙古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他的正统地位,忽必烈在后期走向了反面。
真金得以立为太子,汉文化与有力焉,所以真金本人比较倾向汉臣,也因为如此和忽必烈发
生了矛盾,最后忧惧而死。不过忽必烈毕竟没有倒的非常多,他舍弃了按蒙古风俗同样有资
格继承的儿子北平王那木罕,立真金之子铁穆耳为嗣,铁穆耳1307年死去到1329年元文宗正
式就位,短短22年间大都竟然见了7位皇帝,分别出自真金的三个儿子之后,其中3位皇帝非
正常死亡,有哥哥传位于弟弟,伯伯害死侄儿,弟弟害死哥哥等比较戏剧化的桥段,这些带
有强烈的游牧民族色彩的例子,反映了有元一朝,游牧民族的习惯和中原王朝的惯例始终未
能平滑对接。在这二十年的乱局当中,钦察卫成了有决定性的一支力量。
1307年,酒鬼铁穆耳死,其嗣德寿一月前已经死去,因此王位继承成为焦点,朝中色目官僚
意图抛开真金诸孙,迎立信仰伊斯兰教的阿难答为帝,而右相兼总领侍卫哈剌哈孙则支持达
剌麻八剌的两个儿子海山和爱育黎里八达。爱育黎里八达先到达大都,并以瞒天过海之计与
哈剌哈孙建立联系,以数十人发难,哈剌哈孙率宿卫军来会,囚禁了阿难答。
海山这时也得知了都城的变化,床兀儿力劝海山速回京师夺取皇位,海山当天就动身南下,
床兀儿率本部军护卫,五月,海山进至上都,正式即位,就是元武宗,由于海山即位前确实
在漠北血战近十年,且挫败了海都笃哇的进攻,这个“武”字,确也当之无愧。
武宗对床兀儿论功行赏,加封句容郡王,赐金印,曾赏赐有足疾的床兀儿以忽必烈所乘皇轿,
床兀儿不敢收,于是为他特制了马轿,好让他可以直接进到金殿之下。
武宗做了四年皇帝,期间,察合台汗将河中地区的户口青册呈给元廷,河中地区和中国农耕
地区一样,被认为是黄金家族的公产,忽必烈年间四大兀鲁思分崩离析,河中被察合台汗国
与钦察汗国瓜分,大部归入察合台汗国,察合台汗国这一举动代表对元廷蒙古宗主权的承认,
被察合台汗国赶跑的窝阔台汗、海都子察八儿也归款元朝,被封为汝宁王。伊儿汗合赞死后,
元廷派人册立了他的兄弟完者都,钦察汗国的脱脱汗也公开表示支持元廷,此时的蒙古国虽
然神离,毕竟貌合,俨然有重现前四汗时期的架势了。
1311年海山死,其弟皇太子(!) 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为仁宗,一如赵匡胤赵光义故事(后来
仁宗也果然和赵光义一样立了自己的儿子,看来以下名言的确属实:人类能从历史当中得到
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不能从历史中获得任何教训)。武末仁初,察合台汗国因为争夺牧场,
又与元朝摆开战场,床兀儿率左翼军,脱火赤为右翼军与察合台军对垒。察合台军此时有意
求和,一面向仁宗派出使者溜须,一面和床兀儿通好,床兀儿故作消极状,使察合台军以为
只需要戒备元军右翼就行了,结果,战事开始后,床兀儿所部先按兵不动,然后突然投入战
斗,大败察合台汗也先不花,一直追击深入察合台汗国腹地,追出了三个月的路程。这场大
战之后,察合台汗国再不公开称叛。1317年,床兀儿已经57岁,被朝廷因年老而召回,其子
燕帖木儿袭职。
1320年,又一个酒鬼仁宗也死了,其子硕德八剌即位,即英宗。英宗为人锐气十足,但不免
失之于轻率,他起用木华黎后人、安童孙拜住厉行多种改革,不同程度的触动了蒙古色目贵
族的利益。例如,他大幅度削减对王公贵族的赏赐,由于元朝皇帝是以蒙古大可汗的名义取
得统治的合法性的,因此大汗即位往往要对蒙古的王公贵族予以分赐,日常赏赐亦多,这无
疑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分担,英宗削减此项无疑得罪了蒙古贵族;再如他撤回回国子监,毁
上都回回寺,也得罪了色目贵族;其他如罢汰冗员,裁撤机构,大规模起用儒臣等措施,都
侵犯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所以即使是木华黎的后代也无法保护他的周全。他最为失策的
一招是以大臣兼领卫军,他以御史大夫铁失兼领左右阿速卫,拜住总左右钦察卫与宗仁卫。
1323年,他从上都南返途中被铁失等十五位重臣宗王合谋,以阿速卫为外应杀死,拜住亦同
死。
********************************************************************************
由于元朝皇帝权力的合法性来自兼任的蒙古大可汗一职,这就造成了元朝皇帝必须对这个蒙
古贵族及其同盟色目贵族组成的统治集团负责的局面,和在草原上不同,以上统治集团中的
贵族又并未掌管一个部落,向皇帝负责,因而蒙古贵族和色目贵族构成只有权力没有责任的
统治共同体,草原政治传统和农业地区政治传统不能平滑对接,造成了元朝中段的乱局,成
宗以下九个皇帝总共才统治了三十八年,且危机重重,看元朝财税、吏制、兵制,无不给人
纷乱如麻的感觉。黄仁宇曾提出,如果元朝皇帝决心维护此数量庞大的蒙古色目统治阶层的
统治权,则应当改变中国管理体制,先把各地一次封建给蒙古贵族,再由蒙古贵族做二次封
建,如法兰克人封建故事,以武士占据统治阶层,如此则贵族阶层以武力为皇帝出力,武力
能保持续,被持续阶层只需各自向领主负责,不需供养大堆无价值的猪群。英宗及以后几位
皇帝、储君横死于权臣之手的悲剧,元朝的政治格局实是根源。但黄所言的法兰克式的封建
政治体制,在中国“天无二日,民无二主”的政治传统影响之下,恐怕更容易导致八王之乱
式的大混战,而不是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北部边患压迫下的较稳定的武装割据局面。
********************************************************************************
从本节开始的世系图中可以看出,英宗死后,皇权从真金次子系暂时转入真金长子甘麻剌系,
也孙帖木儿袭其父甘麻剌爵为晋王,此时被拥戴为皇帝,此人在政治上毫无建树,反而将英
宗若干有利的改革开了倒车。不过倒也并不需要忍受他多久,即位5年后的1328年,他病死。
泰定帝七月在上都挂掉,权臣倒剌沙等拥立其子,年仅九岁的阿剌吉八即位,建元天顺,此
人虽然登上皇位,但很快在即将到来的大战之后退位,不曾有机会君临天下,也未列入《元
史·本纪》。
前面提到床兀儿年老召回之后,其子燕帖木儿继承了他的位子。床兀儿1322年也就是63岁时
死去,在英宗遇害之前。从前面可以知道赫赫有名的钦察卫长期在武宗海山手下,在拥立海
山的时候又立有大功,可以说燕帖木儿及其钦察卫是“武宗的人马”。我没有找到对于英宗
遇害燕帖木儿持何种态度,英宗虽然与海山一样,出身真金次子一系,但他是海山弟弟的儿
子,关系毕竟远了一层。但是,英宗被弑后皇位从真金次子系转移到了真金长子系,燕帖木
儿对此是大大不满的。如今泰定帝死在上都,他的儿子年幼,而且也在上都。大都的军权掌
握在燕帖木儿手里,燕帖木儿借此机会,甘冒大险,也要扶保海山的后代登上皇位。
1328年八月四日,燕帖木儿与留守大都的西安王阿剌忒纳失里合谋,召集百官于兴圣宫,此
时,燕帖木儿率领17名勇士带利刃前来,斩了泰定帝的两名亲信大臣,推举别不花等为中书
宰执,同时通知武宗的另外一名旧部下、蔑儿乞人伯颜护送武宗次子图帖睦尔来大都。他的
儿子唐其势、弟撒敦等均先后逃回大都。八月底,图帖睦尔抵达大都,九月十三日即皇帝位,
也就是文宗。他效仿仁宗爱育黎里八达,声明自己只是暂时坐这个位子,等自己的哥哥、被
迫逃到察合台汗国的和世剌回来就让位。随着文宗的即位,以上都和大都为代表的两大势力
集团开始了一场大战。
上都方面,随驾扈从的诸卫军都在手下,并有辽王脱脱及辽东多数宗王的支持,山西的也先
帖木儿、四川的囊加台这样的重臣都表示站在上都一面,而大都只有钦察卫军及一些临时拼
凑的部队,表面上看上都方有优势,但大都方的钦察卫军战斗力极强,且上都诸卫军家属都
在大都,对他们来说,燕帖木儿的反叛真是釜底抽薪,不啻吕蒙之袭取荆州,诸卫军多有因
此军心涣散而来附者,例如:“(八月)壬子,阿速卫指挥使脱脱木儿帅其军自上都来归,
即命守古北口”,“丁巳,帝至京师,入居大内。贵赤卫指挥使脱迭出自上都,率其军来归,
命守古北口”,“九月庚申朔...隆镇卫指挥使斡都蛮以兵袭上都诸王灭里铁木兒、脱木赤于
陀罗台,执之,归于京师”等等。其中,脱脱木儿的阿速卫在随后的征战中表现也很抢眼。
上都军从东北到西南形成强大的包围圈,并分数路向大都展开向心攻击。在这种不利的局面
下,钦察卫上演了本文开始提到的令人咂舌的“力杀四门”的好戏:
九月十六日,上都军诸王王禅部破居庸关,逼近昌平,燕帖木儿亲自率军从三河县赶至,力
战击退王禅,收复居庸关。
九月二十七日,另一支上都军术温台部破古北口,掠石槽(怀柔西南),进至顺义,燕帖木
儿又挥师掩袭,迫降敌军万余人,余众退出古北口。
九月二十八日,辽东军进迫通州,燕帖木儿部急行军,十月一日赶到通州,将辽东军赶过潞
河,十月五日,辽东诸王朵罗台、太平率军反攻,燕帖木儿大败之于檀子山,其子唐其势陷
阵,杀太平。
十月一日诸王忽剌台、阿剌帖木儿部由山西破紫荆关,陷涿州,乘势北进,进逼大都,并在
良乡击败大都军,大都数将在卢沟桥和忽剌台相持,七日,燕帖木儿星夜循北山赶到良乡,
听说燕帖木儿来了,敌军立刻逃走在卢沟桥击败这支军队。
十月十一日,秃满迭尔部又进入古北口,燕帖木儿又挥师北上,在檀州败之。
燕帖木儿部五战五胜,将上述五支敌军分别击败于西北、东北、东南、西南、东北,本来,
如果没有地图册的话,看到这种战争描写并不容易留下深刻印象,不过这事就发生在北京周
围,昌平、怀柔、顺义、古北口、通州、良乡、卢沟桥等和今天的地名一模一样,这些地方
就是现在有车了,往来奔波也会非常疲劳,燕帖木儿部不但绕北京外环转了一圈多,还连战
连捷,体现了钦察卫恐怖的实力,也是玉里伯牙吾家和钦察卫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燕帖木儿部虽然连战皆捷,但危险并没有解除,优势仍在上都方一边。就在燕帖木儿退五路
兵的时候,陕西的也先帖木儿兵分三路出潼关,陷虎牢关与武关,进入河南。四川的囊加台
也发兵响应,云南也儿吉尼态度暧昧,大都形势依然紧张。这时,一支偏师的“斩首行动”
改变了整个局势。
前文说过,元朝军制,军队分为侍卫军和镇戍军两大系统,其中,镇戍军的蒙古军分为五大
军团,五大军团之一的东路蒙古军万户府,是至元二十五年土土哈破反王乃颜同党哈丹后设
立的,统钦察、乃蛮、捏古思、那亦勤等四千余户,以钦察人伯帖木儿为上万户统之。1328
年时,这支镇戍军的元帅是燕帖木儿的兄弟不花帖木儿。上都方面倾力从各个方向攻击大都
时,显然忽略了这支钦察人掌握的军队。十三日,不花帖木儿和齐王月鲁帖木儿将位于今天
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的上都团团包围,倒剌沙和少帝只得出降。这一意外事件导致诸路讨伐
大军立时瓦解,一场声势浩大的两都皇位争夺战也就此平息了。
燕帖木儿在这次拥立过程中居功至伟,堪称“文宗的江山千斤重,俺手托八百还余零”,而
且他随后又害死了匆匆赶来摘桃子的明宗和世剌,更是得到文宗的宠信,被封为“开府仪同
三司、上柱国、太师、太平王、答剌罕、中书右丞相、录军国重事、监修国史、提调燕王
(皇太子)宫相府事、大都督、领龙翊亲军都指挥使事”,大权独揽。1332年文宗死后,文
宗之后出于迷信立他哥哥(明宗和世剌)的儿子为帝,一个月就死了,是为宁宗,而且这个
皇后奇怪的很,一条道走到黑,非要再立明宗的儿子为帝,就是一下子坐了二十六年江山的
元顺帝。
元顺帝时,政事都决于燕帖木儿,皇后也是燕帖木儿的女儿伯牙吾氏。燕帖木儿死后,另一
个权臣伯颜把持大政,燕帖木儿子唐其势不满,起事被伯颜扑灭。钦察卫的势力也就此被连
根拔起。煊赫一时的钦察卫和玉里伯牙吾氏,就此也就告别了历史舞台。但“力杀四门”这
种评书式的战功,却永远在元史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主要参考书目:
《元史》 周良霄、顾菊英
《中国通史》 白寿彝
《元史》 (明)宋濂....
《蒙古秘史》 不知道
《蒙古帝国史》格鲁塞
--
FROM 211.144.20.*
绕口令似的人名把我头都看晕了。
【 在 whiho (逢赌必输~~道德教科书,品行状元郎) 的大作中提到: 】
: 发信人: whiho (逢赌必输~~道德教科书,品行状元郎), 信区: History
: 标 题: [版庆征文]力杀四门——谈谈元朝的钦察卫
: 发信站: 水木社区 (Sun Jun 4 14:47:07 2006), 站内
: ...................
--
FROM 222.213.148.*
据说一部元史有124个帖木儿
以帖木儿、铁穆耳、帖睦尔、铁木耳等形式存在
其他如伯颜、囊加台、脱脱之类的不绝于耳
我就奇怪,为何察合台、窝阔台、拖雷、忽必烈等没听说有什么同名
难道他们也避讳?
【 在 trytry (T.T.おじさん) 的大作中提到: 】
: 绕口令似的人名把我头都看晕了。
--
FROM 168.160.236.*
还是精通蒙古文好啊
【 在 whiho (逢赌必输~~道德教科书,品行状元郎) 的大作中提到: 】
: 据说一部元史有124个帖木儿
: 以帖木儿、铁穆耳、帖睦尔、铁木耳等形式存在
: 其他如伯颜、囊加台、脱脱之类的不绝于耳
: ...................
--
FROM 61.135.159.*
有名的脱脱就好几个。。。
【 在 whiho (逢赌必输~~道德教科书,品行状元郎) 的大作中提到: 】
: 据说一部元史有124个帖木儿
: 以帖木儿、铁穆耳、帖睦尔、铁木耳等形式存在
: 其他如伯颜、囊加台、脱脱之类的不绝于耳
: ...................
--
FROM 219.237.226.*
起同名是世界上所有民族的通性
只有名字避讳是汉民族的特性
【 在 whiho (逢赌必输~~道德教科书,品行状元郎) 的大作中提到: 】
: 据说一部元史有124个帖木儿
: 以帖木儿、铁穆耳、帖睦尔、铁木耳等形式存在
: 其他如伯颜、囊加台、脱脱之类的不绝于耳
: ...................
--
FROM 222.134.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