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没想到唐朝这么弱
目前研究的结论是什么呢?
看三联版论稿230页,"兹作一假说"前后,陈的假说有证据了还是被证否了?
这个假说对陈的论证关系很大。
【 在 pauli (泡利不相容)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本书里的羯胡基本上就是指昭武九姓,就是粟特人吧,对于粟特人在各地的分布,迁移,
: 这方面的研究还是比较多的,有文书,有石刻墓志铭等等。
--
修改:franz FROM 71.12.192.*
FROM 71.12.192.*
我知道岑反对陈的观点,不过不知道岑具体的观点是什么,
能否介绍一下?
我想岑必然另有立论,而不是单纯的陈的观点的逻辑之否定吧
【 在 pauli (泡利不相容) 的大作中提到: 】
: 岑仲勉反对陈的观点
: 异也不过是同中之异 何必如此夸大 搞得像挖坑一样
: 这说法的根据和出处?
: ...................
--
FROM 71.12.192.*
【 在 pauli (泡利不相容) 的大作中提到: 】
: 粟特胡人进入我国东北的迁移路线和沿线的聚落,可以看荣新江的《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
: 这个集子,他做了大量这方面的工作。
: 不过啊,陈先生从来没有说过唐朝很弱这种类似于民史的提法。
唐朝很弱如果是民史,那唐强宋富也是民史。
--
FROM 71.12.192.*
我就是因为没中文书看,加上感觉陈的有的观点有些过于奇异,
所以才来问问现在研究的结果咋样了啊。
【 在 pauli (泡利不相容) 的大作中提到: 】
: 岑的观点是老派的,认为安史之乱就是藩镇权重,当然,他也认为河北地区外族有
: 喧宾夺主之势,其他还有不少反对意见吧
: 如果你对学界观点有兴趣,可以看二十世纪唐研究这书啊。
: ...................
--
修改:franz FROM 71.12.192.*
FROM 71.12.192.*
你这个话我不理解。不是自然科学,难道就不许有证实证伪了么?
陈的这个移民假说完全是可能被考古学新发现证实或者证伪的。
这是个很具体的史实问题,不是历史体系结构。
倒是陈的“东北消极政策”“关陇胡汉混合集团升降”之类的观点
即便被否定,也不可能是证实证伪的方式否定。
【 在 pauli (泡利不相容) 的大作中提到: 】
: 荣新江的研究,应该是最有力的证据,但是反对的声音也不少啊。
: 这又不是科学,什么证实证否的。
--
修改:franz FROM 71.12.192.*
FROM 71.12.192.*
唐最强盛的时候,关中500府,关外全加起来才300府,东北即使有兵,也谈不上重兵吧。
其实唐初战略重点放在西北没什么问题。
后来东北方向出问题,根源还是在羯胡这些中亚的善战少数民族移民去了东北,
然而政府无好的应对办法.
后来因为河朔胡人风气占主流,玄宗只好选择安禄山这样的角色做节度使。
(陈书论证了选择安禄山是必然的,并非为李林甫所造成)
所以这个移民假说,我感觉是陈的理论的支撑点。
【 在 forgauss (持节都督中外军事开府领军将军高秀岩)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觉得这个观点值得商榷。
: 首先汉唐向西发展控制西域不完全是安全原因,也有想控制丝绸之路巨大财富的想法。
: 相比较而言东北对中国没有太大的经济利益,所以历朝政府也打不起兴趣。
: 而且唐强盛之时,在东北面也驻有重兵,恐怕不能算是什么“维持现状的消极战略”。
: 关于中国战略方向问题,我觉得和崛起游牧民族有关,若是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强大,
: 中国的防御重点就是北方,如果是契丹、女真等族强大,则战略重点就转向东北。
: ※ 修改:·forgauss 于 Jul 28 21:06:16 修改本文·[FROM: 221.219.60.*]
--
修改:forgauss FROM 221.219.60.*
FROM 71.12.192.*
陈书说,玄宗之前,执关中可以宰制天下,论据就是关中500府,
关外300府。按数字大改关中有50万人,其余地方全加起来30万。
重心明显是在西部的啊,其实这政策还是为了保住关陇的安全维护关中本位制。
其西北积极,东北消极一段和这个数字一致。
你说的情况有数字资料么?
【 在 forgauss (持节都督中外军事开府领军将军高秀岩) 的大作中提到: 】
: 东北三个节度史,相比四个节度史对付吐蕃,并不弱。如果统计兵力的话,东北三镇
: 的总兵数也不少,而且多是强兵。
: 唐朝胡汉杂糅,各地方官员特别是军队中存在大量胡人,用胡人做节度史也算不上什么
: ...................
--
修改:franz FROM 71.12.192.*
FROM 71.12.192.*
中央文官出任节度在玄宗时候开始绝迹。
旧史书上说是因为李林甫为了自固地位,所以安排安禄山哥书翰之类不识字的人带兵。
因为唐初至玄宗中段不少名臣出则为将,入则为相(例如张说等人)。
如果文人出去做节度使,则对李的地位有威胁。
陈书反对这个说法,他的意见就是河朔地区胡化太严重,情况负杂,
安禄山是必然的人选,并不是玄宗昏庸或者李林甫坏事。
另外,汉人武艺退化确有其事,陈书讲了武则天时候一件比武的事情,
最后公认第一是盖苏文的孙子,前几名全是胡人。
又:陈书有几页论证文武分途是从武则天开始,相当精辟。
大意为,宇文泰融合关陇胡汉混合集团,隋唐因袭之。此集团胡汉混合,
文物不分,出则为将入则为相。武则天开科举破除传统势力之后,逐渐宰相必由翰林学士担任,统兵之大帅必为番将或者胡化汉人担任。
【 在 forgauss (持节都督中外军事开府领军将军高秀岩) 的大作中提到: 】
: 东北三个节度史,相比四个节度史对付吐蕃,并不弱。如果统计兵力的话,东北三镇
: 的总兵数也不少,而且多是强兵。
: 唐朝胡汉杂糅,各地方官员特别是军队中存在大量胡人,用胡人做节度史也算不上什么
: 大不了的事。其实以当时唐朝的情况,节度使必须是有一定军事经验且熟悉民族事务
: 之人,置于他是汉人还是胡人,倒不是政府首先考虑的。以中央文官出任节度使的例子
: 是逐渐减少,主要是这些人打仗确实不行。
--
修改:franz FROM 71.12.192.*
FROM 71.12.192.*
薛嵩就是薛仁贵的嫡系后人。例子太多了,举不胜举.
【 在 yiangs (长沟流月去无声) 的大作中提到: 】
: 胡化汉人?比如
--
修改:franz FROM 71.12.192.*
FROM 71.12.192.*
你前面反对的那段陈书上的话,说的都是唐初的事.
他的"西北消极政策",所论为的废除府兵之前,和你说的后来的
情况无矛盾.
【 在 forgauss (持节都督中外军事开府领军将军高秀岩) 的大作中提到: 】
: 府兵制早已瓦解,应该主要看九大边镇的驻军数,这方面东北三镇的兵力总数并不比
: 西北四镇差多少。
--
FROM 202.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