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发现一个规律
感觉赵匡胤对立储、迁都、北伐这三件大事都还没有拿定主意
也许他过高估计了自己的身体状况,也许他遇到了不测
这三件事怎么安排最妥当,很有讨论价值
【 在 forgauss (持节都督中外军事开府领军将军高秀岩) 的大作中提到: 】
: 只是分析赵大的想法。
: 也许赵大只是参考了五代的几个王朝,也可能是参考了更远的秦、晋、隋。
--
FROM 61.149.148.*
赵匡胤在立储问题上的抉择可比刘邦艰难
对刘邦来说
如意和盈都是亲生儿子,血统传承上没有区别。立谁继位,都可以满足父子相传的私利
决定取舍的,一是汉王朝的公益,二是高祖本人对两个儿子(及其母亲)的偏爱
由于朝内功臣集团的强烈抵制,以及民间舆论的普遍反对(商山四皓这样的隐者可视为舆论的代表),上述两条标准发生了冲突,于是高祖只好先服从第一条标准
至于他有没有彻底放弃废立的念头,我们不得而知
对于赵匡胤来说
传子和传弟在血统上明显亲疏有别,从个人私利出发,当然强烈倾向于传子
但要注意的是赵光义的特殊身份,既是宗室,又是功臣,甚至是权臣
作为陈桥兵变、赵宋代周的主要策划和执行者之一,他以晋王兼领京兆尹的地位与其说是来自皇兄的恩赏,不如说是按照功劳取得的分红。极端一点,宋初的政权,可以认为是赵家兄弟联合坐庄的政权
由于这样的力量对比,在立储问题上,赵匡胤的个人好恶不得不暂时搁置起来,而以王朝利益作为选择标准
从宗室里可能的人选来看,光义确实能力最强,经验也足够丰富
如果不选择他,就必须除掉他。这必然伴随着一场大规模内耗。而当时赵匡胤正雄心勃勃地想做成迁都和北伐两件大事,此时除掉光义,有风险不说,更可能会失去在自己有生之年做成这两件大事的机遇和条件
于是我们看到他一方面在拖延,维持了光义的既得利益,却不肯明确储位;另一方面积极筹划迁都和北伐。他试图借这两件事(尤其是迁都)扩大自己的势力,同时削弱光义,然后再决定皇储问题。这样一则能为传子的私利争取更多实现机会,二则不会因为储位之争影响了关系王朝根本命运的迁都和北伐大计
可惜,天不假年,由于宋太祖早逝,这两件大事最终夭折,赵宋王朝的前途因此蒙上了浓重的阴影
【 在 yunmz (唤回春梦一双蝶,忙煞黄尘两只靴) 的大作中提到: 】
: 赵匡胤给赵光义皇储的地位而不给皇储的名分
: 应该是两手准备的意思
: 若是短命,便让赵光义继承帝位,后者感恩也不会为难自己的儿子
: ...................
--
FROM 221.219.27.*
他前半生混的不好,孩子都小,限制了择储余地
【 在 Demigod (赎罪的半神) 的大作中提到: 】
: 呵呵,我觉得刘邦挺会相继承人的,只是候选的皇子太少,兄弟更是不可能
--
FROM 221.21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