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关于“宋以后就没有什么世家大族了。”
这个世家大族特指汉末魏晋以来中原地区出现的以经学礼教为象征
的家族,有其特定的性质
并非是指一般的经济政治势力大的家族
【 在 berbalaxl3x (嘿嘿) 的大作中提到: 】
: 对这个话理解的不是很深。
: 以往听人说,到了宋代,因为五代时期的战乱导致世家大族的衰落,所以科举才成为国家官员的最主要来源。
: 但是,一方面,六朝时期战乱也很多,怎么世家大族就能够保留下来呢?因为南方不乱吗?五代时期也是啊。
: ...................
--
FROM 222.134.164.*
印刷术出现的更晚
但这个变化确实跟学术的传播方式发展有关
【 在 cannan (扁舟不系)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认为,不是制度的原因,而是印刷术的普及打破了这些家族的知识垄断,
: 才造成了这些大族地位的下降。
: 隋唐以前是这些家族要是不想跟皇帝一起玩,皇帝就找不到别的人来代替他们,
: ...................
--
FROM 60.214.148.*
我觉得根本原因还在社会层面
南朝的士族,由于享有政治经济特权,
政治上垄断“清流”,经济上“求田问舍”
与政权结合的过于密切
所以刘宋以后,和平时期容易被庶族出身的专制王权行政架空
战乱时期更容易遭到来自下层和外来的暴力打击
反观北朝士族,虽然没有那么多政治经济特权
过得不舒服,但由于战乱时候自己有地方坞堡根据地,
和平时候又由于掌握着经术家学的政治文化资源,
使异族政权在任何时候都要拉拢,但又不会被异族政权所完全吞并和消解
任何时候都保持着很大意义上的民族和文化优越性的自尊
所以降至隋唐,这种优势就充分显现出来了
在读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总是联想到西方几乎同时代的5-10世纪的历史
有些相似之处
西罗马帝国虽然在5世纪灭亡了,但其罗马天主教会却继承了更多的古代政治资源
并在异族林立的困境下保留了下来
甚至其教会领袖,也多数是古代罗马贵族之后
最典型的人物比如大格列高利
反观东罗马帝国,虽然其世俗政权幸存下来,但政治体制却越发东方化,甚至
5世纪以后,皇族也大多是入赘的蛮族军事首领了
东西方历史这这种茫然的微妙走向,真的颇令人感慨
【 在 mazarin (formally mandarin) 的大作中提到: 】
: 战乱是直接原因。侯景之乱,金陵江陵两处世族基本被消灭,直接导致隋唐时代王谢袁萧等江左士族的不振。剩余的山东关陇士族又在唐末遭遇黄巢之乱的屠戮,士族阶层从此消亡。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消灭”资本家还能存其人,而战争对士族的消灭是肉体毁灭。
--
FROM 218.58.12.*
魏书列传第二十六
王慧龙
慧龙自以遭难流离,常怀忧悴,乃作《祭伍子胥文》以寄意焉。生一男一女,遂绝
房室。布衣蔬食,不参吉事。举动必以礼。太子少傅游雅言于朝曰:“慧龙,古之
遗孝也。”撰帝王制度十八篇,号曰《国典》。真君元年,拜使持节、宁南将军、
虎牢镇都副将。未至镇而卒。临没,谓功曹郑晔曰:“吾羁旅南人,恩非旧结,蒙
圣朝殊特之慈,得在疆场效命。誓愿鞭尸吴市,戮坟江阴。不谓婴此重疾,有心莫
遂。非唯仰愧国灵,实亦俯惭后土。修短命也,夫复何言?身殁后,乞葬河内州县
之东乡,依古墓而不坟,足藏发齿而已。庶魂而有知,犹希结草之报。”时制,南
人入国者皆葬桑乾。晔等申遗意,诏许之。赠安南将军、荆州刺史,谥穆侯。吏人
及将士共于墓所起佛寺,图慧龙及僧彬象赞之。吕玄伯感全宥之恩,留守墓侧,终
身不去。子宝兴袭爵。
宝兴少孤,事母至孝。尚书卢遐妻,崔浩女也。初,宝兴母及遐妻俱孕,浩谓
曰:“汝等将来所生,皆我之自出,可指腹为亲。”及婚,浩为撰仪,躬自监视。
谓诸客曰:“此家礼事,宜尽其美。”及浩被诛,卢遐后妻,宝兴从母也,缘坐没
官。宝兴亦逃辟,未几得出。卢遐妻,时官赐度河镇高车滑骨。宝兴尽卖货产,自
出塞赎之以归。州辟治中从事、别驾,举秀才,皆不就。闭门不交人事。袭爵长社
侯、龙骧将军。卒,子琼袭爵。
……自慧龙入国,三世一身,至琼始有四子。
活像一个黑暗时代的罗马天主教会家族
【 在 bearn (秉烛堂主)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觉得根本原因还在社会层面
: 南朝的士族,由于享有政治经济特权,
: 政治上垄断“清流”,经济上“求田问舍”
: ...................
--
FROM 218.5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