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水支
[原创]末座少年——李世民的家族背景和少年时代详析(4)
到李渊这一辈,李家还保持着比较纯粹的关陇集团本色。因为在
他这里,关陇集团也不过刚起步没多久。
李渊的母亲,和有名的独孤皇后是亲姐妹。独孤姐妹的父亲独孤
信,也是八大柱国将军之一。
关于独孤信,人们记忆得最多的,似乎不是他的军功而是他的风
采。传说独孤信是那样一个仪表俊美、风度翩翩的男子,即使在军中
也“好自修饰”,服饰与众人很是不同,因此得到“独孤郎”的美称。
后来他做秦州刺史的时候,有一次出外打猎回来,大约因为马上颠簸,
入城的时候头上的帽子微侧,竟也别有一番气概风姿。于是第二天人
们上街,发现许多官吏百姓都歪戴着帽子,纷纷仿效他们昨日急见到
的风景。“侧帽风流”从此成了美男子的代名词,尽管在史书里,这
个故事本来想说的是独孤信政绩斐然深得民心。
其实,就连“独孤信”这个名字,都是在那以后才有的。独孤信
本名独孤如愿,因其为秦州刺史“信着遐迩”,名誉很好,才被北周
的太祖宇文泰赐名为“信”。
不过,“美丽”也应该是一样很有用的资产。独孤家族“一门三
皇后”的传奇,会不会多多少少也和独孤信那“美仪容”的遗传基因
有一点儿关系呢?
独孤信自己是美男子并且那么注重仪表,想来他娶得妻妾也必须
是美人。那么,他的女儿按遗传学来讲,长得漂亮的机会应该很大。
所谓“一门三皇后”正是指独孤信的长女、第四女和第七女,分别嫁
给了宇文泰的儿子宇文毓、李虎的儿子李昞和杨忠的儿子杨坚。其中
宇文毓和杨坚都是正正经经做过皇帝的人,他们的正妻不消说也是正
正经经的皇后。只有李昞这个没福的人,拖儿子和孙子的福气,做了
一把追赠的皇帝,所以他的妻子也就有了一个追赠的皇后封号。
世人多以此为“美谈”,可细细思量,这却是让人多么悲哀的一
个“美谈”啊!
三个女儿,三个朝代,三位皇后——不过一代人多一点的时间里,
连着换了三朝天子,如果说“一将功成万骨枯”,那么,一个朝代轮
替,下面又有掩埋了多少枯骨呢?三个朝代兴亡,这个数量岂止区区
万骨?
至少风流绝代的独孤信自己,就成了埋在别人脚下做垫脚的一具
骷髅。
独孤信的长女嫁给宇文毓,宇文泰去世以后由他的儿子来正式
“篡”掉了名存实亡的西魏的皇位。不过“篡位”以后的宇文家的皇
帝日子不好过,因为宇文泰死得还嫌早了点儿,他的儿子们年龄不够
大,大权旁落到宗室兼托孤重臣宇文护的手里。
这时八柱国之一的赵贵表示出对宇文护专权的深深不满,他倒不
是为宇文泰的儿子打算,其思考思路大约只是:要专权也该我来啊。
于是,独孤信蹦了出来,和赵贵谋求联合共同对付宇文护。
可惜,独孤信所为的,只怕也不是单纯地为老朋友宇文泰保护其
子的地位。
独孤信的女婿宇文毓本是兄弟辈里的长子,不过他是庶出,按中
国人的成法,没有被立为宇文泰的“世子”似乎是正当的。可是在这
个纷纭的乱世里,宇文毓的年长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嫡子宇文觉当时
甚至不能算成年,乱世从权立年长的宇文毓也自有其道理。然而宇文
泰在立世子时曾经召集权高位重的“西魏”大臣们来商议,说“孤欲
立子以嫡,恐大司马有疑”,这里的大司马正是指独孤信。宇文泰既
然都这么说了,其实是早有准备一定要立宇文觉的,一番博弈下来,
独孤信不敢当面对抗宇文泰,就只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女婿落选。这
里宇文泰所说的那番话实在有些寒,其对独孤信的不信任十分露骨。
而宇文毓之落选,是否正因为他是独孤信的女婿呢?
实际上独孤信和赵贵很有几分相同之处。宇文泰并不是一开始就
是他们这伙人的头目,他们本来分别是北魏大将贺拔胜、贺拔岳兄弟
的手下,其中贺拔岳的实力还强过其兄。只是贺拔岳一不留神被同僚
侯莫陈悦所杀,在一片混乱中众将群龙无首,原也有好几个选择。而
宇文泰被推为为新头头,赵贵首倡其义。当时宇文泰还有一个很强的
竞争对手就是贺拔岳的哥哥贺拔胜,如李家的老祖宗李虎就跑去给贺
拔胜报信。当时贺拔胜派手下大将独孤信前来笼络众人,结果据说独
孤信却和宇文泰是至交,到了贺拔岳军中,反而支持起宇文泰来。这
里面不知道有一些什么样的博弈、交易、考虑和判断,但赵贵和独孤
信对宇文泰的拥立之功确实相当关键。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宇文泰的权势日益巩固以后,这帮子跟着
一起权高位重的老兄弟就显得反而有些不可靠了。一方面宇文泰把他
们封为柱国大将军,“八柱国家”在关陇集团里名头响亮,另一方面
却是柱国大将军们不再直接统军,有学者认为根本就是被渐渐架空。
而独孤信又拿西魏皇室的问题做文章,以致于出现独孤信之亲信柳虬
弹劾宇文泰对魏室不够忠诚的事件,双方的分歧越来越大。
所以,实在让人怀疑,这个时候跳出来协助赵贵的独孤信,对宇
文家“居心不良”才是真的。
唐人书写的《北史》和《周书》里,将赵贵的行为称之为“反”,
对独孤信措辞则隐晦得多,那倒是他反要靠女儿的关系了。
赵贵和独孤信斗不过宇文护,其实既然宇文泰早就在架空他们,
那么他们的地位虽高权力实际上有限。于是赵贵失败被诛杀,独孤信
“幸运”一点儿,“恩准”他自尽了事。
然则宇文泰无法控制的另一个问题是,他的儿子们如今又受制于
宇文护了。不久,少年皇帝宇文觉和托孤大臣宇文护的矛盾激化。宇
文觉的年轻暴露出严重的问题,在这新一轮的权力斗争中他也被宇文
护斗败,先被废黜后被杀死。结果风水一通乱转之下,独孤信活着的
时候无法为女婿竞争到的位置,如今被那个杀死他的宇文护拱手送到
宇文毓手里。
冷酷地讲,宇文毓几乎应该感激宇文护。可是宇文护自然本不是
为宇文毓打算才杀掉宇文觉,宇文毓也时刻恐惧着害怕自己根本继承
不了什么父业,仅仅是在步弟弟的后尘。
宇文毓的斗争也显得不够成熟,其中的一点就是:以当时的形势,
宇文护权势那么大,宇文毓似乎很有必要先隐忍周旋,尽量让宇文护
降低戒心。可是,尽管宇文护无可避免地会忌讳独孤家的女儿,宇文
毓却不肯放弃他的妻子,即位以后拖了好几年他还是把独孤家的大小
姐封为“天后”。是因为少年夫妻的真挚感情?还是因为独孤家的女
儿美丽可亲让他爱慕至深?甚至因为他就是要争那么一口气不愿受制
于人?或者三者都有?
但不管怎么说,独孤家的长女没有福气享受丈夫的执著,她在立
后以后没多久就去世了,她的品貌个性没有留下任何记载,在史书里
只有简简单单几句话交待完她的出嫁、封后和身故。说得刻薄一点,
当初她只是父亲和宇文泰博弈的一个政治棋子,在她嫁给宇文毓时两
个老人家的矛盾已经很有些迹象了。而她丈夫对她的深情,也不知是
真的情深还是仅仅为一种政治态度的表达,不过这些似乎也不重要了,
独孤家大小姐去世后的第二年,她的丈夫也在夏天被宇文护毒死。小
夫妇俩合葬在一起,说起来真巧,他们的陵墓被命名为“昭陵”。当
然,这个昭陵远没有许多年后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那个昭陵有名气。
独孤信和他的长女、女婿就这么成了北周天下的弃子,未知这一
事实对他的另外两个女儿和女婿有什么影响,至少史书没有这方面的
直接记载,但我们仔细地扫一扫历史的缝子,也许也能扫出一点两点
东西来。
杨家的情况看来要好些,当时杨家的第一代杨忠还在。杨忠原是
最初的十二大将军之一,八柱国十二大将军里,表面上看来八柱国地
位尊崇,可却有着被“拉上高位来架空”的一个趋势,所以杨忠领兵
作战的机会远比独孤信和李虎等人多,建立的战功也更大。对于杨忠,
宇文护是有所忌惮的。
当时宇文护又立了第三个宇文泰的儿子做傀儡皇帝,这个新的少
年皇帝就是周武帝宇文邕。和两个哥哥一样,宇文邕对宇文护的专权
深为不安和不满,但和两个哥哥不一样的是,他选择了小心忍耐、等
待时机。
杨忠最初正是独孤信的部下,不过他表现得似乎更忠于宇文泰的
儿子们一些,所以宇文邕在当上皇帝九年以后,曾想立杨忠为太傅,
但这个提议被宇文护否决了,原因是宇文护认为杨忠不肯依附自己。
不过杨忠的功劳、势力和声望,让宇文护也不敢对他作大动作。到杨
忠去世的时候,宇文邕和宇文护都亲自临视关怀,同一个行动里所包
含的不同心情,一定差异很大吧。
杨忠的儿子、独孤信的女婿杨坚则更加不受宇文护待见,《隋书
》的本纪里说宇文护对杨坚十分忌讳,甚至几次想害杨坚,这当是在
杨忠过世以后的事。杨坚靠韬光隐晦和父亲的朋友旧部帮忙,倒也熬
了下来。
李家的情况则非常模糊,作于李世民时代的《周书》、《北史》
等史书,看来都不原意对李家过去的事情讲述太多。李虎留下的事迹
还多一些,李昞就简直是一张白纸。
李虎的生平唐人记载很少,倒是后来到了宋代,大概忌讳少了,
又还有不少资料留存,从而再宋人所做的《册府元龟》里,却给李虎
留下一个比较详细的传记。这个传记告诉人们的是:李虎在“西魏-
北周”的日子,未必好过。
关陇这一支人马,最初本在贺拔兄弟统率下。李虎在贺拔岳手下
做“左相大都督”,地位似乎还在宇文泰之上。正如前面所说,贺拔
岳被杀死,李虎并没有一幅忠心热肠眼光独到地去推迎宇文泰作新头
头,实际上他拔腿跑去找贺拔岳的兄弟贺拔胜,劝贺拔胜赶紧来把这
一票人拉拢住。只不过贺拔胜很没用,众人最后推出的时宇文泰。到
这时候李虎才试图回去,又被对头高欢抓住,幸好当时高欢和魏帝之
间快要闹翻,魏帝才放了李虎让他去找宇文泰,为自己摆脱高欢的控
制准备路子。
这么几个周折下来,宇文泰又如何能把李虎当心腹看呢?
其实就算赵贵、独孤信这些当初一力支持宇文泰的人,也因为他
们是贺拔旧部中权力和影响太大的“老兄弟”,后来渐为宇文泰所忌。
李虎又如何能逃得过这个游戏规则的无奈?其实也很难说宇文泰是心
黑手狠对老兄弟不地道,这是权力斗争和中央集权的双重必然,是游
戏本身的规则,是题中应有之义,是宇文泰自己也控制不了的必然发
展。
所以李虎因他本在贺拔岳军中的地位,成为了八柱国的一员,他
的名誉头衔是三公之一的“太尉”。可在实际权力上,李虎后来几乎
没有参加过什么大战,也没有再立什么大功。他的明升暗降的架空之
势比其他几位柱国还更加明显,毕竟另外五位柱国看来都更有眼色一
点儿——赵贵、侯莫陈崇议立宇文泰、独孤信奉贺拔胜之命过来却反
头支持宇文泰,李弼本跟着害死贺拔岳的侯莫陈悦可慧眼识宇文临阵
反了水,于谨就更是给宇文泰出主意拿下贺拔岳遗产的谋士——看来
李家的老祖宗在站队押宝上,到底逊人一筹。
不过,李虎死在宇文泰之前,他的年纪说不定比宇文泰还大些。
因此到了宇文护执政的时代,李家已经过渡到第二代李昞的时候。
宇文护对李昞又是怎样一种心态呢?我们更加不清楚。有可能反
而因为李家被“明升暗降”了这么些年,宇文护觉得李昞不是一个威
胁了。李昞在史书上留下的唯一两个记载是:1 、他在北周担任过
“安州总管”的职务;2 、在周天和六年,他从大将军晋升为柱国大
将军。
当时大将军和柱国大将军已经是一种虚饰的荣誉头衔,不过能够
晋级,总说明李昞当时混得不算差。和他同时晋级的还有一批人物,
其中有第一代里地位略低的几个大将军,也有第二代类似于李昞的八
柱国子弟。看来也是一次例行的封赏,但是能在例行封赏里平平安安
过来,对李昞来说也不错了吧?
倒是安州总管这个职务还有点儿意思,因为在当时安州这地方可
不好玩儿,乃是位于北齐、北周和南陈三方交界的边境前线上。
安州是今天湖北的安陆,湖北的地形,沿长江一带有一个江汉平
原,平原除了南面是长江,东、西、北三面都有山地,安陆就在北部
靠山的位置,适合做一个战略要点。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当时北周和陈朝在江汉平原上打得天昏地暗。
对于长江流域的政权来说,要守住江山最好占据三大中间地带,
即:长江上游的巴蜀、长江中游的荆襄地区和江汉平原、长江下游的
淮河流域。本来之前割据江南的梁朝倒是占住了这三块儿地方,可梁
朝变乱以后,北方的北周北齐一面彼此对打一面都赶紧来抢地盘。一
来二去,西魏- 北周不仅抢到了巴蜀,其前锋一直突破到了江汉平原
上。至于东魏- 北齐就抢到了不少淮河流域的地盘。说起来,陈朝也
真是可怜。
抢下巴蜀的正是独孤信,而进军江汉的是于谨和杨忠。往前推一
点看,进攻江汉的跳板荆州,早一点的时候是在贺拔胜掌握之下,贺
拔岳死后李虎本来想投靠的人正是他。荆州一度被东魏攻取,将之夺
回的又是独孤信,独孤信原本也是贺拔胜的人,同时杨忠那时还在独
孤信麾下效力。在这里我们似乎看见一个隐约的线条和关系网,北周
在荆襄江汉地区的势力基础和独孤、杨、李三家颇有瓜葛,甚至有朋
友曾著文怀疑是否在关陇集团中存在着一个松散的似有若无的“荆襄
集团”。因此李昞之为安州总管,是否正与此有关呢?
往后看,提到关陇集团的李唐人们自然地就会想到陕西啊甘肃啊
等等,似乎象湖北这样的“南方”和他们是没什么瓜葛的。但实际上
李唐在此的源泉虽然还是说不上非常深厚,可是也并非全无关联。至
少从现有史料来看,在未来李家想唱主角的时代,他们在这一地区确
实找到了一位有所帮助的坚定同盟。
当时北周在荆襄江汉的形势不容乐观,其实很有些危险。这个地
区的北部过去就是中州河南,北齐和北周在那里打得也十分惨烈。这
个地区向南则隔着长江有陈朝虎视眈眈,对陈朝来说实在也很想抢到
这块缓冲地带。
北周天和二年,陈朝内部的一场内乱导致了北周和陈的一次大战,
史称“沌口之战”,交战的地方就是今天的武汉,交战的结果是北周
大败。那时正是李渊出生后一年,未知李昞是否当时已经是安州总管。
再往后双方在江汉平原上你来我往各有胜负,李昞任安州总管时当地
也说不上是个太平地方。
但是,如果按史书的描述,当时李昞的家人也被他带到了安州,
其中包括他的幼子李渊。
在历史的印记里,李渊几乎可以说是一个一出场就已经老去的角
色,至少在他终于熬成主角的时候他已经年过半百。不过李渊当然和
任何旁人一样,有一个童年,也曾经是懵懂无知的稚龄童子。许多年
后李渊给一位家居安州的老友许绍写了一封信,信的主题自然是试图
说服许绍投靠新兴不久的李唐。按史书记载,许绍在李昞任安州总管
时和李渊小朋友同学。信中李渊这样写道:“昔在子衿,同游庠序,
博士吴琰,其妻姓仇”——不知道成为被大唐天子当作回忆对象的吴
师傅和仇师母,当年有否为所教的学生头痛过,那个时候的李渊是否
象许多那样年龄的顽童一样,伙着他的小学同学们,带给他的师傅很
多哭笑不得的麻烦。
即使有,这样的童年对李渊来说大概也维续不了多长时间。北周
的天和七年,李昞去世,一般地来说,这种事件对七岁的李渊当有不
小的冲击,尽管他未必能够完全弄明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史书没有
明确说过李昞过世的原因,按李昞的辈分和妻、子的事迹年龄推测他
的年纪,应不是年老而死的正常死亡,或者是疾病吧,毕竟那个时候
的医学并不昌明。
北周的天和年号也在第七年结束,改元对于一个朝代来说总是有
一些缘故的。这一次改元的缘故,要说和李家也有一点儿关系——更
确切地说,和关陇集团的所有人,都有多多少少一点儿关系。
改元的原因是:权倾一时的北周重臣宇文护死了。
--
FROM 210.2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