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水支
[原创]末座少年——李世民的家族背景和少年时代详析(7)
在杨广顺风顺水逐步向他的目标前进的时候,李渊一面安安静静
地做他的这个刺史那个刺史,一面生下了五个儿子和六个女儿。
除了在开皇九年出生的长子以外,李渊先后一口气生下的都是女
儿,并且一共有五个,她们的名字没能流传下来,只能按《新唐书》
的记载的公主名号来看就是:长沙公主、襄阳公主、平阳公主、高密
公主和长广公主。其中可知平阳公主是窦夫人的女儿,另外四个女儿
或为妾室所生。不过今天考古发掘的一篇碑文里提到高密公主是李世
民的“同气姊”,未知是单指同父还是包括了同母的含义。
有些小说家言里,硬把平阳公主处理为李世民的妹妹,实则也是
不细查史书的缘故。史载长广公主的儿子赵节牵连到李承乾造反事件
中,公主为儿子向李世民求情,李世民拜泣曰“以是负姊”云云。那
么,只要《新唐书》记载的公主次序无误,这第五女都是李世民的姐
姐,其他四人自然不会是妹妹。其实那篇和高密公主有关的碑文也说
得很明白,四女高密就是李世民的姐姐。不过这五个女儿和李建成的
长幼关系就没有那么清楚,大约平阳应该还是他的妹妹吧。
在这五个女儿之后,开皇十八年的深冬十二月,李渊的次子李世
民出生在陕西武功的李家“别馆”。当时很可能是在李渊从陇州刺史
传到岐州刺史的路上,“别馆”云云,以李家之豪阔显要家世,在关
陇两京等地别馆庄园众多,也没什么好稀奇的。
李世民出生以后,李家一口气多了四个儿子。
李世民出生时,按帝王需造神话的惯例,有所谓“两龙”在产房
外游走三日。或说就是两条蛇,因为中国有以蛇为“小龙”的习俗。
不过时值严冬,蛇也该去冬眠了,如果真有蛇在这天气里爬出来游走
三日,那倒也真是一件怪事。
之后,窦夫人连着又是两次怀孕,分别生下李渊的三子李玄霸和
四子李元吉。两个同胞弟弟的年龄记载,却让很多人对李世民的生年
产生了疑惑。李玄霸,《新唐书》载他死在大业十年,死时十六岁。
李元吉则死在武德九年的玄武门之变,死时二十四岁。那么反推回来,
李玄霸是开皇十九年出生的,李元吉则生在仁寿三年。
元吉的生年没什么问题,玄霸似乎有点点惊人。因为李世民既然
出生在开皇十八年的年底十二月,那么窦夫人在下一年里就怀孕给他
生了一个弟弟吗?这种事情原不足奇,只要李玄霸生在开皇十九年十
月以后就行了。
可是另外的一些年龄记载的矛盾,引起了更多猜想:
一、按《旧唐书》,李世民死在贞观二十三年,终年五十二岁,
本没有什么问题。但按《新唐书》,李世民终年却是五十三岁,那样
倒推回去他应该是开皇十七年出生的。
二、隋大业十一年的雁门之围李世民应征赴援,新书记载他的年
纪是十六岁,按他生于开皇十八年似乎应该是十九岁。那这样倒推回
去,他又当是开皇二十年才出生的。
三、旧书还记载说李世民随李渊“守太原”时有十八岁,按李渊
在大业十三年做太原留守李世民似乎应该是二十岁。
四、最重要的一段话是作于玄宗时的《贞观政要》里记载了一段
李世民自己形容自己一生的话语“朕年十八便为经纶王业,北剪刘武
周,西平薛举,东擒窦建德、王世充,二十四而天下定,二十九而居
大位”。《贞观政要》离李世民的时代很近,记载多应不虚。所以很
多人认为李世民生在开皇十八年和这段回忆中“十八岁经纶王业”矛
盾,甚至有说李世民自己记不清自己年龄的观点。可是李世民真的那
么糊涂吗?
如何解决这些自相矛盾的内容,一般有两种看法:
一、李世民其实不是十八年出生而是开皇十七年出生的,史书记
错了。这仅仅迁就了一个新书中李世民卒年的矛盾,对新书自己所记
雁门之围十六岁、太原时代十八岁都不合。
二、李世民的生日认认真真抄在史书中,这么重要一个人物的生
年,应该不容易有差错。至于李世民过世时的岁数,“二、三”三字
倒比“七、八”容易混淆些。这么一来,可以说新书自己矛盾,欧阳
修算术太烂不足取。唯一的问题是旧书和《政要》里李世民的回忆录,
都说他十八岁“守太原”、“经纶王业”,是旧书也计算失误,同时
李世民自己记忆糊涂吗?
以大业十三年李家太原起兵为“经纶王业”之始,他似乎应该是
二十岁。可是很多人忘记了,李渊在大业十一年就奉旨在山西“讨捕”,
当时他已经在节度太原兵马。那时候李世民也跟在父亲身边,参加了
正式的和历山飞作战的战斗。同时按《大唐创业起居注》,李渊最迟
在此时已经向儿子们透露异志且让他们进行秘密活动。所以“守太原”
和“经纶王业”当以大业十一年算,李世民自然是十八岁。论者不查,
执拗于大业十三年,才会以为记载有矛盾。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到一点,就是实岁和虚岁的问题。古人记岁数
多用虚岁,即一出生就是一岁,满周岁时已经二岁,以后依次类推。
今人所用的实岁,则出生时是零岁,满周岁时才是一岁,以后依次类
推。所以,一个人的实岁总比虚岁小一岁。
所以,我们还是采取旧唐书的生年记载:李世民生在开皇十八年
十二月,李玄霸生在开皇十九年十月以后,李元吉生在仁寿三年。
再往后,李渊的妾室万氏给他生了一个庶出的幼子李稚诠(后改
名李智云),他死在大业十三年,终年十四岁,倒推回来大约应生于
仁寿四年。最后还应该有一个小女儿长沙公主,这个女孩在武德年间
嫁给李唐重臣豆卢宽之子豆卢怀让。按当时贵族女孩儿多十三、四岁
早婚的情形,那么这时候她刚出嫁,年龄很可能不会超过十五岁,当
和李稚诠差不多大小,是李氏兄弟的小妹妹。她的母亲是谁不得而知,
因为史书没有明确地记载过,也许不是窦夫人所生,否则似乎值得提
一笔,可也很难说。
李渊在做皇帝之前所生的这五子六女,比起他在后来生下的那一
大堆小王子小公主来,对李唐的重要性,基本上来说,强过不知道多
少。
第一个要来看看的,还是长子建成。他出生的时候,不知道性格
严厉的独孤祖母过世没有,如果没有他大约还有机会见识见识独孤家
女儿的厉害,不过祖母对孙儿说不定又会对儿子不同些,这倒不大好
说。
至于父母方面,父亲李渊那时候年轻些,大概老成归老成,还不
象后来那么谨慎有城府。正当盛年,虽说建树不大,州刺史地位和年
龄阅历相比其实不低。建成所见到的父亲,应该比弟弟们见到的更加
意气风发一些。母亲窦氏很可能是管教他最多的,窦氏的聪明、心计
和骄傲在她往年的几件事迹里表露无疑,另外按照记载,当时李家就
窦氏敢时时面对脾气不好的独孤夫人,亦可见她的顽强。这样的女子,
自然是不会放纵子女的,尤其是期许极高的长子。
尤其是十年里唯一的一个儿子。
有一个朋友说了一个笑话,“被姐姐妹妹包围的大李?那不成了
贾宝玉?”——笑,李建成和贾宝玉自然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倒是这
么长一段时间里,妻子和妾室都没有再生出一个儿子来,李渊夫妇的
一切期望应该都放在了长子身上。虽然说这种情形下也可能被父母溺
爱,但左看右看,建成有史可查的行为表明,大约他从小所受的管束,
比他的弟弟们都多一些才是真的。另外,长期没有竞争感的环境,和
姐妹们相处,是否也使得他个性温和得缺乏一些果决呢?
当然,一般来说人们倾向于把长子培养得忠厚老实些,那也是非
常常见的现象。长子多生在父母年轻气盛的时间里,所受管束较多,
亦是一个大概率的事件。
到李世民、李玄霸和李元吉三兄弟相继出世时,按当时的年龄标
准,李渊夫妇就已经不算年轻了。同时,只怕他们操心的问题也更多。
在李渊来说,开皇末到仁寿初的这一段日子里,朝局发生了一次
剧烈的变动,那就是他的姨父终于决心放弃温懦无能的长子,改立聪
明能干、孝顺乖巧的次子为太子。也就是说,杨广通过自己的努力,
在这一场权力斗争中取得完胜。
在这一场似乎并不均势的权力斗争里,李渊看来并没有什么很特
别的立场,长期不在中枢的他,即和温和到无能的太子杨勇没什么关
系,也没显出和那个时候功高位隆宠固的杨广有什么特别亲近之处。
不过即使如此,偏帮一方也好,保持中立也好,在内也好在外也好,
这么重大且旷日持久的一场皇位争夺战,大家不小心地在里面观风察
色、左右调整,那也是不可能的事情。李渊那个说高不高说低不低的
位置,也多少会受到种种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的心当然也不太
闲得下来。而且既然我们承认李渊是“心怀远大”的人,就算表面上
可以完全不动声色,他又怎么能对这一大事件熟视无睹呢?
至于窦夫人,她也不是一个只知道老公孩子的“家庭妇女”,相
反胸中颇有几分韬略。而且根据诸如《颜氏家训》这样的文字记载,
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北地颇染胡风,妇女的地位并不低。尽管这依旧
是一个男权社会,可做妻子的“妇持门户,争讼曲直,造请逢迎,车
乘填街衢,绮罗盈府寺,代子求官,为夫诉屈”,对丈夫的事业参与
度很大。更别说杨坚作为“当今”就是一个经典榜样,他的皇后独孤
氏对他的影响之大,对朝政和官员进退的干扰之多,在当时都被视作
合理的现象。所以在这一场变动中,号称“明睿”的窦夫人,对朝政
的关心程度应该也不下于她的丈夫。
偏偏在这个关键时刻,从开皇十八年到仁寿三年的近六年的时间,
窦夫人生下了三个儿子。这个生育的密度是很高的,平均一年多一个。
怀胎十月,那么这几年里她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怀孕、生产中度过。
频繁的生育密度,从一个方面来说大大限制了窦夫人的活跃能力,
并且,就算他们这种贵胄之家尽可以把子女交给乳母等抚养,可孩子
还小的时候母亲总会更忙碌些。一下子多了三个亲生儿子要管教,也
会分去窦夫人许多时间精力。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生育密度过高对产妇和婴儿来说都不太有利。
李世民和李元吉看起来身体还行,李玄霸则是众所周知的和演义小说
里吹牛完全相反的病秧子,所以他年纪轻轻就病死了。考虑到李玄霸
大概是紧接在李世民之后立刻怀孕出生的,他的身体不好是否和窦夫
人生育密度过高有关呢?而窦夫人本人的身体情况也值得考虑,这个
美丽聪慧的女子相对来说是薄命的,她没能等到李家最辉煌的时代到
来就过世了。她的早逝,是她本来体质就弱,还是因为她的健康在接
连生育以后每况愈下?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因为天生体质弱的人,似
乎更易受生育频繁的损害。
年龄已长,时局微妙,三个儿子接踵而至,自己身体情况又在变
差——这几个因素综合起来考虑,窦夫人怕是没有当初管教长子的精
力了。李渊也是同样的,且就算他的身体一向不错,妻子的健康状况
不好的话,依旧会使他忙碌缺乏空闲。
再说,对长子以外的儿子,人们的期望本来也就不那么高,“由
他去吧”的倾向比对长子强。
除去这些一般的因素以外,玄霸和元吉又各有一点儿“特殊”的
情况,其中尤以元吉为甚。
玄霸看来,大约就是身体不好,“玄霸”两个字里,让人觉得更
多的是父母的一种期盼而不是事实。对这样的孩子,父母可能确实纵
容和心痛。不过有关他的记载太少了,加上死得早对后来的所有事件
几乎完全无关。史书里只是形容他书法和棋艺不错,然后稍微特殊一
些的,是武德年间让李世民的四子李泰奉他的血嗣。这一个安排看来
稍微特殊些,考虑到李泰是李世民正妻长孙氏所生,这是否说明两兄
弟当年的感情不错呢?看来也不象,因为李世民即位后李泰改封不说,
另外找来给玄霸做继子的甚至只是一个平常的宗室子弟。
武德年间让李泰做玄霸继子为卫王,大概的考虑恐怕更多是酬答
李世民的战功和尊崇他的地位的举动。当时李泰只是秦王的四子,依
例最多不过做一个郡王,过继给玄霸却成为亲王(国王),比郡王地
位高。这自然不是优宠李泰,而是看李世民的面子了。
元吉则需要更仔细地考察一下。按《新唐书》的说法,元吉生而
“面恶”,似乎容貌什么的有缺陷,具体是什么缺陷倒没有说,只知
道这让他骄傲的母亲无法接受。窦夫人甚至不原意养育这个孩子,不
知道当时是不是李渊不在,所以一时间竟无人敢说话,最后是一个名
叫“陈善意”的侍女可怜这个说来也是很无辜的婴儿,偷偷抚养他。
大概不久以后李渊回到家中知晓此事,也不愿意抛弃自己的亲生骨肉,
所以正式留下元吉。“元吉”之名是否也有一点儿在不祥的背景中,
特意为这孩子期盼“吉利”的含义呢?
这个故事《旧唐书》中不载,不知《新唐书》的故事来源是什么。
不过新书把故事讲得有鼻子有眼,尤其是侍女陈善意还交待了下落。
后来元吉在太原胡闹的时候陈善意上前劝说,他一怒之下让壮士将其
“拉死”,应该是让人把陈善意拉开却不小心在拉扯中使其受伤而死
的吧。之后元吉也很后悔,谥陈善意为“慈训夫人”。窦夫人在这件
事上的“冷酷”也未必不真,有关她小时候的那几个小故事里,她本
就有一种贵族和当权者所特有的功利冷漠心态。如果这是事实,那么
李元吉固然可怜,似乎亦可从中看出他那所谓“猜鸷”个性的源头。
演义小说里将元吉这一不受母亲喜爱的童年往事换成父亲嫌恶后
栽到玄霸头上,又让玄霸继续个性明朗地活下去并成为隋唐“第一条
好汉”。到了一些比较通俗的小说里,也许这种小孩在作者的同情心
下,也该在故事的结尾成为兄弟里面成就最高的一个人。
然则现实中,童年的阴影一般来说都不利于心理的健康发展,母
亲不喜欢,貌似应该是一个很大的童年阴影。从后面的表现来看,李
渊对四子还是很关怀的,不过若考虑到他母亲的因素,李渊又可能在
心存补偿和内疚的心态下,对四子纵容过了头。这样一来,只怕更不
利于元吉成为“兄弟里面成就最高的一个人”。个性“猜鸷”倒有可
能是最自然的发展。
回到世民身上,据说因为他出生时的“异象”,所以特为母亲所
钟爱。也许这里夸张了,也许很难说他是父母最宠爱的儿子,但他的
童年至少是平顺和正常的。平顺和正常的童年,难道不是应该得到父
母的钟爱吗?李渊对这个次子的一点点纵容,在未来武德年间的时候
还是颇有体现的,否则李世民在武德后期的日子怕是更不好过才对,
因为真的按正统的观点,他父亲既然决心维持李建成的太子之位,就
不应该光对他发发脾气,而是早就要把他贬斥罢黜了。对母亲,李世
民的记忆看来也非常良好,有人认为他对书法的热爱,和他母亲“工
书”的记载有密切联系。
另外,和大哥不同的是,他不是长子不会背负太多父母的期待,
他出生的时候父母亲一则年龄较长二则国事家事繁忙,最后再加上窦
夫人身体可能变得不太好,所以他可以过得更自由。这种自由不是放
纵溺爱,李渊夫妇不会象对玄霸那样“随便他好了,反正他的身子…
…”,也不会象对元吉那样矛盾。
元吉受到母亲嫌弃,据说是因为他的面容有问题。考虑到窦夫人
是一个有名的美女,考虑到李渊的外公是一个著名美男子,双方的基
因合作之下,或许生出一个相貌有缺陷的孩子,确实大大损害了窦夫
人的自尊心。那么她不嫌弃的子女,就算不是倾国倾城,至少也很看
得过去吧?
隋仁寿元年,杨坚因换了一个太子而改元,这一年李世民四岁。
那时候据说他母亲看重这个儿子,一直没有取个正式的名字,于是一
个不知来历没有姓名的书生冒出来开始讲神话故事。当时李渊正在做
他的岐州刺史,一个书生跑来推销自己,说自己很会看相。他先给李
渊看了看相容貌,说李渊面相极贵,而且必有贵子。被吹得兴致勃勃
的李渊一高兴,让书生到内室来看自己的宝贝儿子,书生见到年仅四
岁的李世民,满口夸奖说“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年将二十,必能济
世安民”。李渊倒受了惊,觉得这奉承话已经过了头,传出去不得了,
便想杀书生灭口,哪知道这书生忽然就不见了。说起来,李渊所怕的
似乎不是“济世安民”四个字,否则他不会一转头就给儿子截取来做
名字。本来“济世安民”不一定是帝王之业,做一个名臣名将,乃至
名儒名士,都是可以的。所以李渊所畏惧的,应该还是在那八个字的
容貌形容上。
从此,世界上正式出现一个叫做“李世民”的唐国公次子,关于
他的容貌,我们得到的最直接的描述,就是让李渊受惊的“龙凤之姿,
天日之表”。
可对我们来说,这是一句说了跟没说一样的套话。不过话说回来,
“龙凤之姿、天日之表”这句话第一次出现,就是用来形容李世民的
容貌,之前尚无成例。至于后人拾牙,拿去见皇帝就用,只怕就真叫
套话了。若严格地按这个形容来考量:“龙凤之姿”是所谓“金水之
局”的相貌,面呈玉色,姿容清秀漂亮:“天日之表”为天表日表合
称,指额头正中天庭位置的头骨合缝处较平,形成一个圆圆的印记的
模样,如正午之日,所以是大贵之相。
李世民是否确实十分英俊呢?我们暂时还找不到其他更直接的证
据。
段成式的《酉阳杂俎》里提到过“太宗虬须”,段成式是太宗重
臣段志玄的裔孙,人们都相信这个小小的八卦,所以在杜甫的诗句里
最爱用“虬髯”、“虬须”二字。未知今天的人是怎么想的,把“虬
髯”想象成一脸络腮胡子,本人已经看过N 个满脸络腮胡的粗莽“虬
髯客”形象,真是让人苦笑。其实“虬”的意思是一种无角弯曲的小
龙,“虬髯”就是上唇弯弯的两撇胡子而已。是一种留着看来很文雅
的造型,怎么也不是满脸络腮胡那么夸张。
历代凭想象所绘制的李世民画像里,倒是正确地表达出“虬髯”
的模样。这些画像所本的应该是号称阎立本所作的《步辇图》。《步
辇图》里的李世民,是一个头很大人很圆的形象,胖胖的,除了虬髯
以外,给我的另一个印象就是眉毛浓而上扬,带着眼角一起往上抬。
如果此画确实是阎立本所作,阎氏是和太宗同时的名画家,那么就算
为了照顾一些要求和当时的绘画风格而有所失真,也大致不差吧?按
图中所记是太宗中年以后的故事,抛开“胖胖的”这个中年发福以及
一定要把帝王画得“身形庞大”的要求问题不提,貌似可以说是“剑
眉朗目”了?不过传到今天的《步辇图》又说是宋人临摹之作,这就
又让人起疑。
还是看文字的记载,有一个和李世民相关的词是“神彩英毅”,
使得群臣进见时举措失常。这更多的应该是形容后天培养居多的的气
质问题。然而相由心生嘛,和容貌应该也有联系,大约应该是轮廓比
较分明的样子容易让人产生这种感觉。若是面目柔和一团,好像更容
易让人觉得温柔和顺。从这一点来说,《步辇图》里的李世民面部线
条未免太圆和了些。
再提到一个,在初唐大臣温彦博的传记里讲了这么一个故事,说
道李家发达了以后,有一次李渊设宴大会群臣,让李世民来当众宣读
开宴会的圣旨。李世民念完以后,李渊问身边的近侍们:“(我儿子)
比得上温彦博吗?”。原来温彦博是当时有名的风度翩翩的名士,每
次让他奏对的时候,他都“声韵高朗,响溢殿庭,进止雍容,观者拭
目”,那真是语音悦耳、仪表出众。这个故事本意自然是说温彦博被
李渊和世人看重,所以拿他做仪态标准。不过反之,李渊拿李世民和
这个标准相比拟,也说明至少这个老爹的心目里,自己儿子是可有一
比、不输于“标准同志”的。亦分明是向侍臣们炫耀炫耀,要他们一
个满口称赞“秦王殿下果然风采过人啊”等等。父母之心不免有所偏
颇,然而李渊也不是没见识的人,他敢比出来,总是比较有自信的。
富贵的家庭,钟爱的父母,加上一幅不错的容貌,先天上的便宜
占得也差不多了。至于再往下的品性才干,则更侧重于后天的培养阅
历。
----------------------------------------------
--
FROM 210.2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