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水支
[原创] 两“秦”相遇:唐初薛秦战役详析(4)
当时,泾州城的守将叫做刘感,宜禄城的守将叫做常达,后来都
进了唐书的“忠义”传。说起老李选才任人上常有些疏忽,却也有许
多精到的好选择。这两位就是例子,他们能进“忠义”传,也就是在
这个危急时刻,肯为李唐拼死一战。
刘感的祖父是东魏- 北齐的重臣刘丰生,北齐遗族与关陇集团之
合流,在北齐灭亡后经北周、隋两代经营,基本已经完成。比如长孙
氏的舅舅兼养父高俭就是北齐后人,都是典型的例子。所以算起来,
刘感为李唐之铁杆支持者是有基础的。当然人各有不同的性情,家族
的背景在自己的生死关头也是可以抛弃的,但看刘感后来的表现,确
实是个坚定之人无疑。刘感在隋代默默无闻,也没有什么职务,大约
最多就是乡里大族中一份子的角色。李唐入关后,他被封为骠骑将军,
镇守泾州。
常达则是旧隋的一名军官,在李渊麾下,他参加的有史可载的第
一次战役是李家入关中的霍邑之战。当时李渊的战阵被宋老生一时冲
破,他见机得快躲了起来,李渊还以为他战死了有些惋惜,结果战斗
结束他又跑了回来。不过,那时虽然表现得有些滑头,到了这一次,
他还是很有些骨气的。
另外,李渊还紧急派出了一名宗室支援泾州,即长平郡王李叔良。
关于刘感、常达和李叔良的事迹,两唐书的记载都基本一致,惟
独通鉴在时间和细节上有些错乱。这个,我们慢慢来看。
首先来看宜禄城内的常达的故事。
薛举占领高墌,正在常达的北面。看来他这个人作战水平并不差,
而且可能当时手中还很有些精兵(其实个人觉得小李在回长安前如果
不是太匆忙的话,一定会先进入宜禄,稳定一下,然后把手头剩下的
军队都交给常达再走),于是,尽管他没有直接去攻打高墌这一坚固
堡垒,却好几次打败薛举父子的进攻,按通鉴里说,他还沿着宜禄川
袭击薛秦野外部队,打得很好。
为了对付这个让人头痛的钉子,薛举耍了个间谍计。他派自己的
手下仵士政假装不敌投降常达。常达这时候或许也有些得意,或许仵
士政先生真的特适合这份工作,总之就被骗上当了。常达对仵士政很
信任,仵士政则摆了他一道,找到一个机会把他劫持,拿下了宜禄。
常达被带到薛举面前,所谓“词色抗厉,不为之屈”。当时薛举
的妻子也在旁边,薛举指着自己的妻子说这是皇后,却被常达骂成一
个死老太婆。薛举的一员将领张贵问常达认不认得自己,常达骂他不
过是一个逃亡的奴隶。
有趣的是,薛举却放过了常达,或者是欣赏他的能力和勇气。而
且常达骂了张贵以后,张贵拿刀砍他,竟然有人来救护常达。看起来,
常达似乎在薛秦一边还有些熟人的样子?或者是有人单纯因欣赏他而
帮助他?史书在这里记载得很不详细,也许是资料散失的缘故。不过
薛举并不是一个狂悖残忍的人,很有几分容人之量,这一点倒是前后
都看得出痕迹。
通鉴却把这一段放在了很晚的十月,那个时候,一则薛举早就死
了,要综合两唐书来看,岂非成了常达见鬼?于是通鉴里又把薛举改
成了薛仁杲,却还是不大通情理。薛仁杲个性暴躁好杀,是史有名载
的。况且薛举死后,李世民重新率领大军而来,薛仁杲又因内部更替
产生的矛盾而放弃了高墌一带,退回折墌,也就是说,十月的时候宜
禄就在李世民眼皮子底下,又是他固守战略的一个重要棋子,这么折
腾他都没办法的话,怎么可能守得住呢?
再来看刘感和李叔良的故事。
高墌失守后,泾州城悬隔后方一时间岌岌可危,但刘感坚守,却
始终没有失去此城。值得注意的是,两唐书和通鉴都提到泾州被围至
粮草困难。往后看的话,薛举在半个多月后病故,半个多月里泾州的
存粮似乎不那么容易消耗一空,毕竟之前作为重要据点,李家在这个
地方应该准备得比较充分,且在李世民的主力败退前,唐军在泾水南
岸有优势,往泾州送粮也不会太艰难。
然后,两唐书和通鉴里都说围攻泾州的是薛仁杲,当然,薛举派
儿子来围攻泾州,也可以这样说。然而史书又载,薛举当时派薛仁杲
去打高原东北面的宁州,我们看地图,在李唐手里的宁州虽然离这个
地区稍远一点,却在高原东北处虎视眈眈着整个薛秦的后路,对薛家
来说也是一个相当危险的存在。结果薛仁杲还很没面子地打不下来,
就算他在宁州待的时间不长,薛举也只有半个多月的命,他一去一回,
在薛举还活着时攻泾州的时间不会太多。
史书上还说,宁州无法攻克后,郝瑗劝薛举把注意力集中在进军
关中上更妥当,大概当时又拿下了宜禄,薛举认为很有道理,也有了
条件,这时才召回儿子,作进军关中的准备——结果他就病死了,难
道当地真的在发作传染病?两边的主帅都先后病了起来,小李年轻没
大碍,老薛难道是年老搞出并发症?有时候这“天意”啊,也真有点
点作用。
于是,通鉴把泾州被围而粮尽以后的事情都放在九月,也就是小
李重返高墌之后,倒是很有些道理的。所以,我们也把刘感和李叔良
的故事放到后面来讲吧。
--
FROM 210.2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