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攻略——唐初李唐入关战役详析 (2)
作者:水支
大业十一年的秋天,几年来一直过得不太顺心的当今天子,在山
西中部的汾阳宫避暑避得差不多了,没有直接回京城,而是继续北上,
到山西北部的胡汉交界区巡游。这个年代里,在北方草原上称霸的游
牧民族,是名为“突厥”的“西戎”。在中国的北部有着世界上数一
数二的大草原,因此这一地区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强的游牧民族的“培
育基地”。同时,这片草原之东是中国东北的“黑山白水”,之西是
西域的大陆商业交通通道,也对培育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行国起着非
常重要的作用。中国历史上强大的游牧帝国的兴起路线一般是:东北
“黑山白水”中以渔猎为主的民族西迁进入北方大草原,在游牧生活
中扩大自己的人口和实力,再占据和利用西域商业通道的财富,那就
很可观了。如果还能占据河北北部的幽州地区,以此为跳板和基地,
从农耕的汉人那里学到更有效的组织方式、管理制度和生产技术,得
到更多的人力物力资源,其强大在冷兵器时代便可以傲视环球。然而
突厥和中国历史上许多强大过的游牧民族有一点颇不同,那就是别人
多是出自“东胡”,而突厥却是“西戎”。如果按照隋唐史书的说法,
突厥本姓阿史那氏,是生活在甘肃平凉的杂胡。至于之前的确切来源
则让专家们打破头,这个,我们这里不多讨论。但总之,突厥出现在
中国史书上的时候他们的发源地是西不是东。尽管突厥强盛时势力范
围也延续到中国东北并对河北地区形成压力,但是突厥之战略地理的
重心偏西,是一个很有必要事先提一笔的特点。以狼为图腾的突厥民
族在西魏- 东魏对峙时兴起,到北周的时代达到鼎盛。不久以后杨隋
代周而起,北面边境频频受到突厥侵扰,甚至拖延了杨隋南征的进程。
于是杨隋采取分化瓦解之政治手段和整兵打击之军事手段,逐渐成功
地让突厥一分东、西两个部分。两个突厥大致以阿尔泰山为界:西突
厥分到西域,其王庭建于三弥山,即今天的新疆库车县北;东突厥占
据北部草原大漠,在于都斤山设立牙帐,即今天外蒙古的哈尔和林附
近。在对突厥进行的一连串分化瓦解行动里,功劳最大的是一个名为
长孙晟的人。长孙出自北魏皇家的姓氏拓跋,因其直接的祖先沙英雄
为北魏先祖拓跋郁律的长子,所以被赐姓长孙,表示他们出自长房,
也是尊崇的意思。有这样一个来历,长孙氏在北朝一百多年里自然长
盛不衰,是所谓“代北名家”。到长孙晟的时候,他的家族也成为关
陇旧家之一,虽然他的父亲长孙兕在北周之历职不如“八柱国家”显
赫,爵位仅仅是一个侯爵,可是考虑到长孙家绵延百年的深度和厚度,
亦是一个影响很大的家族。长孙晟最小的儿子是长孙无忌,最小的女
儿长孙氏是李世民的文德皇后。但是,和以文成名的一双儿女不一样,
长孙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关陇旧家子弟,略涉书记而“武艺逸群”。
不过他留给后世的名声,与其说是军事上颇有建树,倒不如说这个人
很适合做一个情报工作者和破坏工作者。史书说他“好奇计、务功名”,
要搁在严格的道德审判台上,那也不是个“好人”。不过人们对于把
心计诡计用在敌人身上的人,总是比较宽容的,而历史上的长孙晟,
依旧给人一种明朗的感觉。长孙晟那一份武人本色让他并无阴沉的风
度,他的箭术是那么好,获得了弓马民族突厥人的敬佩。“一箭双雕”
的典故本讲的是他,同时突厥人形容他的威风是“闻其弓声,谓为霹
雳,见其走马,称为闪电”,这个说法给长孙家族赢来一个很威风的
堂号“霹雳堂”。实际上除了“阴谋诡计”,长孙晟多次带兵协同杨
隋扶植起来的启民可汗作战,而且战功也不逊色。从根本上来说他仍
旧是一个了不起的将军,“霹雳堂”三字的威仪,今日听来也可想见
一二当年长孙将军驰骋大漠的风采。惜乎今人无文,一堆武侠故事里
把姓雷的封做霹雳堂堂主,说来也是让人一笑吧。分裂的突厥不是统
一而且处于强盛期的杨隋对手,较弱的西突厥固然名义上向隋称臣,
较强的东突厥也由长孙晟主持,扶植起一个弱势的启民可汗。启民可
汗不仅向隋臣服,终其一生都表现得十分恭顺。在文帝后期的太子之
争里,长孙晟和很多大臣一样都站在杨广一边,那时候的杨广确实有
着让人期待的许多美好之处。杨坚过世的那一天晚上,长孙晟作为太
子的心腹掌管宫城门禁,之后他对杨隋新一代天子也是忠心耿耿。大
业初年杨广就曾经到北边巡游,在长孙晟的安排下,温顺的启民可汗
奉承迎驾,大大地满足了一把皇帝的虚荣心。那一份风光无限威仪赫
赫,想必让今些年来屡遭挫折的杨广十分怀念吧。但是这一次,旧日
的好时光已经一去不回头。长孙晟早在大业五年去世,同年启民可汗
身故,他的继承人号称始毕可汗据说从一开始就对隋室凌威于突厥心
怀不满。这几年里这种不满日益加深,继长孙晟后负责和突厥打交道
的裴矩做了两件让始毕可汗怀恨在心的事情:一、试图诱使始毕的弟
弟咄苾做南面可汗,进一步把东突厥分裂成南北两部分以削弱其力量,
结果这个分化瓦解工作的具体实施出了大问题,咄苾居然不买账反而
向始毕告密和表忠心,徒惹突厥猜疑而未能得到任何好处。二、袭击
并杀死了始毕的一个心腹幕僚,大概因为此人向来出主意支持“反叛”
杨隋的政策,所以上了裴矩的黑名单。但这么一来,也使得始毕对杨
隋更加不满和疑忌。实际上两件事也好,多少件事都好,归根结底的
一个问题是:杨隋这几年来举止失措国力削弱,内部都有那么多“心
怀叵测”的“叛党”,怎么挡得住外部的藩属不起异心?哪怕这个时
候启民还活着,也难保他不动“歪念头”。站在突厥的立场来说,始
毕对杨隋的不满也是“正义”的。于是,终于,到了大业十一年的秋
天,得知杨广到山西北部巡游的消息以后,始毕可汗倒也来“迎驾”
了。不过,他不是象父亲当年来讨大隋天子欢心,而是带来了数十万
的突厥骑兵,打算袭击杨广的巡游队伍。危机关头,始毕可汗却被自
己的妻子“出卖”了。始毕的妻子,是隋室为羁縻突厥所特意嫁过来
的宗室女义成公主,先嫁启民,启民过世后按照突厥风俗又嫁给始毕,
在汉人看来算是乱伦,在突厥来说倒没什么关系,只要她不是始毕的
亲生母亲就行。被尊奉为突厥可贺敦的义成公主看来一心忠于娘家,
她得知丈夫的不轨企图,立刻派人向杨广通风报信。这里必须澄清一
个问题,那就是义成公主何以如此大胆,完全不把丈夫放在眼里。她
这样通风报信,始毕反正已经和杨隋翻脸了,如果知道妻子对自己
“不忠”难道回去以后不会一怒之下杀了她么?然则突厥并不是中国
人所熟悉的那种中央集权程度很高的“国家”。作为一个游牧性质很
浓基本上没有汉化的游牧行国,突厥的内部是分裂的、各自为政的。
大可汗的权威和势力虽然大点儿,但各个部落部族都是非常独立的大
小诸侯,他们各自独立处理自己的内部事务,大可汗根本很难干涉。
可贺敦作为可汗的妻子,本身自有自己的部落、居住地和臣属,她不
是汉人所熟悉的那种依附于帝王的后妃,其实更类似于一个势力强大
的独立诸侯。义成公主作为汉家公主,本来在突厥没有势力基础。但
她即依托于大国而来,杨隋留给她的一批“陪嫁”人员就是她的一个
政治资本,再加上长期以来东突厥归顺于隋,其中许多部落为了种种
打算和考虑,都有可能纷纷依附于义成公主,以求捞取各种好处,或
者有个靠山至少免受他人威胁。因此到了隋末,义成公主为人精明的
话,自然可以在突厥分散的权力世界里分得一碗羹,她自有她的一套
人马。如果始毕回去以后要杀义成,那就要准备打一场内战而不是简
单的杀一个人的问题。向杨广通风报信这个举动,对于义成公主来说
也不是要彻底推翻始毕的统治,她所希望的是保持权力的平衡。对于
突厥下属的各部落和部族而言,亦未必没有好处。始毕太强他们的自
治权力不免会受到侵夺,如果杨隋的力量存在,那么自然会对始毕这
个大可汗的权势起到一定限制作用,正所谓各人有各人的小算盘。而
且说到底,突厥势力范围内有那么多部落部族,到底哪些人算“真正
的突厥人”都还两说,又何论其他。得到义成公主报信知道大事不妙
的杨广,赶忙将巡行大队撤进附近的雁门关城池,同时让自己的儿子
齐王杨暕带着另一队人马撤到雁门南边的崞县县城,互相呼应以求固
守。突厥骑兵擅长野战不擅攻坚,退守雁门关城也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问题是,仓促之中雁门和崞县没有足够的粮食储备,忽然涌进这一大
票人,后勤供应变得十分紧张。城池纵然坚固,饿着肚子来守也是很
困难的。按史书记载,加上皇帝的车架护卫百官后宫,当时雁门城内
有军民一共十五万人,粮草的储量只够支二十多天。大隋空有从文帝
时代起积累如山的粮食财宝,远在洛阳等地的各大仓库之中,此时一
点儿用处也没有。杨广的宠臣宇文述甚至劝说皇帝陛下干脆精选骑士
数千溃围而逃,结果被其他大臣一致反对:游牧的突厥人擅长的是机
动,农耕的汉人擅长的是守城,奈何舍长用短?再说杨广作为万乘之
尊,冲出去野战容易出差错,遇到危险怎么办?大臣们的意见却是有
道理,而且更深入一层考虑,杨广一生虽然也号称督战过好多次大战
役,他个人率队亲身参加战斗的例子却欠奉。如果按史书的说法,当
时皇帝陛下待在城里一度都有点儿撑不住了,抱着自己的小儿子大哭。
真要他亲自和着一队精锐骑兵出去冲杀突围,不定会闹出什么笑话来
吧。这里便要叉开一笔,把杨广表叔那个传说和他很相似的小表侄李
世民拿来对比对比。如果是李世民遇到这种情况的话,率领精骑冲出
去逃跑他也不会做,因为他根本不会想到“逃跑”两个字。日后渭水
桥边六骑轻出独对突厥大军的大唐天子,在阵前刀锋、生死边缘走过
不知道多少遭的天策上将军,他身边的将领臣子们,大约早已厌倦了
劝他“您出去在战阵上遇到危险怎么办”这种话。其实,这正是杨广
和李世民的一个非常巨大的差异。在杨广的年轻时代,虽然也担当过
大战役的主帅,而且个人认为他在其中不是象有些说法那样毫无作为
完全是干坐着的摆设,但总的来说,这些战役已经完全由他的父亲规
划得妥妥贴贴,进行得也非常顺利,这里面有大势所趋也有几分运气
问题,如灭陈战役时贺若弼的冒险轻进没有造成恶果。可是这么一来,
太容易的胜利里面,杨广真正可以学到的东西就有限。反观李世民的
未来,李唐初兴的局面远没有那么“幸福”,统一战争的过程也没有
那么“幸运”,一波三折,几次搞得十分窘迫,其起因甚至只是一些
“小失误”。李世民在其中每每要经过艰苦地作战才能挽回局面,他
的频繁“亲冒锋矢”更非只是耍帅出风头。对于李世民来说,他真正
知道战争到底是什么样子,也在战争这一人类最残酷的竞争方式中培
养出真正的坚毅心志和深刻智慧。反之,杨广还是年轻时太享福,临
老临老了,四十好几奔五的年纪上要他再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困境,
也确实够呛。从这一点来说,杨广一时在强烈的刺激下抱着幼子大哭
一场,其实又有什么好特别藐视的呢?我们许多人要遇到他这样的情
况,还不知会弄成个什么滑稽模样呢。然而,杨广是天子,我们这许
多的普通人,不是他“应该”比拟的标准,这对他自己来说,实在是
一个巨大的悲哀。不过杨广还是努力重新振作了精神,他接受大臣的
建议留在城内,又走上城头亲自勉励守城将士,许下重赏,宣布停止
计划中的又一次征辽战役。如此,本来对杨隋还没有完全绝望的官员
士卒百姓都奋勇作战,坚决守卫。而始毕的围城战其实也没有坚持多
久。八月十三日始毕开始围城,到九月十五日突厥撤退,前后一共一
个月多一点的时间。促使突厥撤军的原因,除了“守城的隋军战士是
英勇的”这一个理由之外,按史书的记载还有另外两个因素,本人则
认为还可以加上第四个缘由:第一,守城的隋军战士是英勇的。当时
雁门城内一共有十五万军民,不过其中多为平民、百官和皇帝的后宫
这些非战斗成员,守城的将士实际上只有一万七千多人。比起据说
“数十万”的突厥骑兵来看,这个兵力数字的差异还是不小的。不过
反过来看,攻击部队人再多能够拉到第一线作战的人数总是有限,加
上守城方依托于防御工事,这种总兵力上的差异未必有很大意义。突
厥人作为游牧民族攻坚能力很差,也没有听说他们有什么值得一提的
大型攻城器械。至于当时雁门城内比较困难的粮草问题,史书说统计
下来可以支撑二十多天,那么咬咬牙勒紧一点儿做定量分配,多支撑
到三十多天,应该也能做到。只要隋军决心拼死一战,守一个月还是
做得到的隋军也很难不拼死一战。一方面来说杨广身边这支部队是亲
信的禁卫军居多,可能还有一小部分雁门当地的戍卫部队,在通常的
情况下禁卫军一般还是比较忠心的。况且他们不拼死守为雁门又能如
何呢?难道可以投降突厥吗?突厥别说是“非我族类”,根本也是报
着打劫的心态跑来的一群强盗,和隋军都没有什么可交易之处,他们
也不能投降突厥以后跑到塞外去过日子。第二,突厥人也没有全盘的
周密计划,一旦遇到阻碍,更没有肯牺牲、肯苦战的想法。也许始毕
可汗自己还是有些打算的,他也希望能够得到更大的政治上的胜利。
然则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始毕想怎么样是一回事,跟着他来跑这
一趟的突厥各部落会不会和他完全一条心呢?没错,是有很多突厥部
落跟着跑来了,可他们跑来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始毕这个大可汗不是
中国的皇帝,他要说服大家出兵而不能下下命令就行。对于游牧民族
而言,打劫农耕民族也是一个“日常”的生活方式,吸引大家“同去
同去”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可以一起来抢一笔大的。当时雁门
外四十多个大小城镇,除了雁门和崞县外,都因为猝不及防被突厥打
破劫掠。这固然是此次突厥势大,然而抢饱了以后,推动突厥各部族
继续持久作战的动力在哪里?除了满载而归回家以外,还能有什么吸
引大家的东西?甚至突厥这所谓“数十万”的骑兵,是一支组织严密、
布置周详、次序得当的正规大军吗?还是各自为政、满山乱跑、你抢
你的我抢我的呢?数十万人里面,始毕真正能够控制的到底有多少人?
这不能不让人觉得可疑。这样一支杂乱的强盗大军,要他们屯兵坚城
之下做长期辛苦攻坚的打算,能做得到?对很多突厥人来说,只怕这
是得不偿失的亏本买卖。第三,杨广听从舅子萧瑀的建议,派人给义
成公主通信请求义成公主帮忙,于是公主让人报告始毕说“北边不稳”,
始毕害怕后院起火就赶紧撤军了。突厥的“北边”是铁勒的部落,当
时铁勒勉勉强强算臣服突厥但不够听话,义成公主这个报告让始毕心
惊也有道理。还有,就算始毕怀疑义成公主让人送来的报告,他只怕
只有更心惊。正如前面所言,突厥的可贺敦不是简单的可汗的附庸,
她自有自己的势力。萧瑀所谓“可贺敦预知军谋”,又岂止是顾问参
谋而已。始毕出兵,本该预防妻子搞鬼,怕就有想法隐瞒义成的行动。
但义成还是早已知晓他的举动,如今让人如此报信,即便“北边不稳”
是假,义成公主这一支势力不稳只怕就是真的了。第四,皇帝发诏天
下,许诺停止新一轮计划中的征辽战役,召集各地救兵增援。于是一
个多月里,各地的救兵也就纷纷赶了过来。雁门之围,成为李世民有
史可查的第一次战斗。这一年他虚岁十八,实岁十六。
--
FROM 222.6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