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攻略——唐初李唐入关战役详析 (7)
作者:水支
当是时,所有史书都明确无疑地告诉我们,李建成和李家其他人
都在河东,李渊身边只有李世民相随。得到朝廷的诏命后,所有的史
书也告诉我们,李世民急急来找父亲商议。但他们父子商议的过程和
结果,两《唐书》加《通鉴》是一种说法,《起居注》是另一种说法。
这里我们先来看《起居注》的记载。李渊一副悲惨模样地对次子说:
“隋历将尽,吾家继膺符命,不早起兵者,顾尔兄弟未集耳。今遭羑
里之厄,尔昆季须会盟津之师,不得同受孥戮,家破身亡,为英雄所
笑。”大体的意思:就是你老爹我早就打算造反了,到现在还没发动,
是考虑到你们兄弟还没有聚拢。没想到今天就象周文王被关进羑里一
样遭受牢狱之灾,你们兄弟一定要以周武王会诸侯于孟津的事迹为榜
样,不要陪着我一起倒霉,这样自己送了命,家族也会灭亡,白白被
天下英雄嘲笑而已。默……杨表叔你可被定调了,你这不就成了一个
商纣王么?小李回复父亲的话语也够悲壮:“芒砀山泽,是处容人。
请同汉祖,以观时变。”却是用汉高祖刘邦藏身芒砀山的典故,说白
了就是怂恿他老爹现在逃走,然后寻找机会召集人手“举大计”。李
渊老谋深算和谨慎到家的本色在这时候充分发挥了出来,在这样的情
势下,他最后给儿子的指示是:“今遇时来,逢兹锢絷。虽睹机变,
何能为也。然天命有在,吾应会昌,未必不以此相启。今吾励谨,当
敬天之诫,以卜兴亡。自天祐吾,彼焉能害天必亡我,何所逃刑。”
总之一句话:俺还不想发动、不逃,俺有天命俺怕啥,他们怎么可能
违背天命来害到俺呢。看来李渊也确实谨慎小心得到了可笑的地步,
光看这么一段对话,这个时候他的造反大计还没有做任何布置呢,他
要靠“天命”来撞这个大运。偏偏就有这么巧,杨广已经改变心意,
数日后又传来新的诏命赦免李渊和王仁恭。李渊大喜之余更加得意,
接受众人祝贺后时“我这条命,以后的日子都是捡回来的”,转过头
却对着自己儿子吹牛,说什么当时江都到太原的道路都被盗贼阻隔,
两道诏命竟然如此顺利前后脚送到,可不就是“天命”么?而这之后,
按《起居注》的记录,李渊终于“雄断英谟,从此遂定”。暗中命令
两个儿子——“命皇太子于河东潜结英俊,秦王于晋阳密招豪友”—
—这才开始筹划造反事宜,才开始布置,才有所谓“太子及王俱禀圣
略,倾财赈施,卑身下士。逮乎鬻缯博徒,监门厮养,一技可称,一
艺可取,与之抗礼,未尝云倦。故得士庶之心,无不至者”,也就是
说这时候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才开始在前台出头,帮着老爹收揽人才
豪强,图画造反大计。其实,翻案风者说根据《起居注》就表明了李
渊多么多么雄才大略——真的吗?李渊有这么活宝,临到事头才开始
布置?而且在系狱事件中将自己的成败性命都扔给“天命”来决定?
这也能叫“雄才大略”?不能吧。两《唐书》和《资治通鉴》则提供
了另外一个有同有异的版本:李世民还是赶着去见父亲,不过拉上了
“裴寂等人”,大意就是这时候只能造反了,并正式提出今后的攻略
方向:我们趁虚攻打长安,以为根本。李渊“然之”,并且让儿子和
裴寂等人暗中集合力量,准备起事。这时候确实恰好,宣布赦免李渊
的第二个使者赶到,于是才又暂停。如果真要说“雄才大略”,好歹
两《唐书》和《资治通鉴》里的李渊才象个样子,哪里是《起居注》
中一副没了抓拿坐等天上掉馅饼的样子呢?其实这里有一个问题很值
得注意,那就是道德问题。《起居注》这里如此假惺惺,说穿了,是
因为它要塑造这么一个形象:李渊并无积极造反之心,是被杨广这么
一次“无理迫害”以后“被迫”、“无奈”、“天命使然”才起兵的。
在这个问题上,《起居注》有时候甚至做得比两《唐书》和《通鉴》
还过分。这也让人们反过来反思翻案风者对两《唐书》和《通鉴》所
提供的史料的诟病,或者说对据说被李世民“篡改”的史料的诟病。
这些史料里突出李世民在前期的活动,弱化李渊早期的造反意向(当
然还是保留了一些痕迹),究竟是李世民定的调子,还是李渊定的调
子?李渊要一早就雄才大略地在前台积极活动,真的是很好听的名声
么?李渊很好意思么?杨广再怎么说不好,对他并没有特别对不起的
地方。恰恰相反,尽管有一些不得不然的猜忌,杨广到底是信任李渊
的,给了他高官,给了他厚禄,给了他家族平安,给了他重权在握。
相比起来,李世民包括李建成两兄弟这方面的道义负担就小得多,杨
隋没有直接给过他们什么特别的好处,对他们来说,为可怜的老父亲
分忧啊,为家族谋取出路啊,道义上的理由充分得多。两《唐书》和
《资治通鉴》,李渊一幅被宝贝儿子“逼”着造反的做作,和《起居
注》里由宝贝儿子加“裴寂等”外人反复“逼”着“劝”着造反,其
实在调子上也很有相通之处。且让我们慢慢一步步看来。“系狱”事
件时,两《唐书》和《通鉴》的记载更可靠,当然李氏父子肯定早就
有一批势力了,且以当时的环境,直接掌握的人是在前台活动的李世
民。当然《起居注》的记载也有借鉴之处,那就是李世民先私下单独
和父亲见过面,两父子把布置大致敲定以后,大概才是李世民去找裴
寂等人一起来见李渊。李渊和李世民私下对话的内容,当是后来他们
转告温大雅的。他们转告的就自然有裁剪,温大雅也必然要加以润色。
实则从记录下来的父子对话来看,潜台词也很丰富了。李渊把自己比
做文王,要儿子们做武王,李世民要老爹事急从权学汉高祖,说的不
是造反还是什么?“不逃”自然是不逃的,然则不做任何动作等运气,
那只能是愚人所为。李氏父子的私人势力肯定已经形势初具,当然这
个时候准备是不够充分,但事急从权,逼到头上了还一点儿冒险精神
没有,你造什么反?所以紧接着后面应该就是活动比较方便的李世民,
召集他们父子的心腹来见李渊,准备就此举计。《起居注》里其实也
露出了诸多“马脚”,比如说李渊这个分明应该下狱的犯人,却在那
里舒舒服服和儿子聊天、继续住在官邸之内。又比如,首先见到第二
位使臣的是温氏兄弟中的老三温大临,他“大喜”地把这个消息告诉
自己的哥哥温大雅以后,两兄弟抢在使者之前就去向李渊报告,从头
到尾,分明就是李渊私党的面目。《起居注》记载下来的对话便隐见
杀气腾腾,个人认为,其真实的面目正是李渊暗示李世民作好准备,
他们父子真实对话可能更直接露骨。之后李世民带着裴寂等李家父子
当时的心腹来见李渊,谋划在近日内发动,都是十分可信的也更符合
逻辑。然后,才如所有史书所说的那样,恰好杨广改变心意,才使得
他们缓了下来。当然,正好给了李家父子更加准备时间,然而这是不
可事先猜到的运气。如今窗户纸完全捅破,李渊开始着手下一步的行
动,就是在已有基础上扩大他的私党势力。这里,《起居注》所谓
“命皇太子于河东潜结英俊,秦王于晋阳密招豪友”倒不可以看作这
第二步的主旨,要说让两个儿子分头秘密招揽人手,那是早就已经在
进行的事业。在这个时候,李渊要做的是更加公开的更大动作。契机
正在于当前危亡的局势,方式则是在扩充现有兵力的过程中取得新募
军队的绝对控制权。突厥问题十分棘手就不用说了,李渊被赦免以后
要“戴罪立功”,可手头现有兵力不足,光是对付突厥,都有足够的
扩军理由。同时,当时还发生了另外一个重大事件——马邑郡守王仁
恭被杀,一个叫做刘武周的鹰扬府校尉叛隋自立。王仁恭,曾经也是
一时名将,他在炀帝数征高句丽的战役里都有过很不错的表现。天下
纷乱,他在边境马邑这个艰苦的战场上作太守,身上也承担了相当大
的压力。史书说王仁恭作马邑郡守时“颇该所为”,纳贿贪污,又不
开仓赈济灾民,渐渐人心离散。不过,也许真正的问题是王仁恭没有
“野心”,面对隋末乱局抱着过一天算一天的茫然态度,在这样的乱
世中自然很容易被历史的洪流所吞没。如果运气好一点,也许还可以
投靠附近崛起的某个老大,运气差的,便会被乱世吞噬只剩下一点儿
渣子。王仁恭被刘武周所杀,刘武周本是马邑一鹰扬兵府的校尉,只
是一个中层军官。作为马邑本地一个不大不小的地方豪强,刘武周深
得王仁恭信任和器重。但是,刘武周却和王仁恭的侍妾私通,同时比
王仁恭更有野心。根据史书记载,刘武周在马邑郡中发布煽动性的言
论,针对王仁恭不愿也不敢开仓放粮赈济灾民这一点作宣传,在生活
困苦、不满现状的现实情况下,马邑的乡里豪杰和他站到了一条线上。
于是,刘武周带上数十人前来谒见王仁恭,趁其不备将王仁恭刺杀。
事成后刘武周立刻打开仓廪放粮,并借放粮招揽流民,很快就控制了
整个马邑地区,“得兵万人”,扩充了自己的军队和势力。更要命的
是,刘武周和北方的突厥联合,正式成为突厥的边境打手之一,马邑
也就此成为突厥的势力范围。马邑地区和太原地区相隔极近,如此一
来,太原的局势更加危急却也是真正的实情。据说当时山西中部的汾
阳宫有“天子气”,甚至在十三年年初,大家都看见汾阳宫方向在夜
间有光明如昼。汾阳宫在楼烦郡,在李唐来说,李渊当初做过楼烦郡
守,可不就是应在他的头上了。而刘武周则认为这是自己的吉兆,所
以率领军队前来攻打汾阳宫。这本来是危机,在李家父子这伙“野心
家”来说,却成了机会。李渊的两大副手王威和高雅贤本是杨广派来
牵制李渊的重要棋子,面对如此局面也是惶恐,李渊又吓唬他们说
“汾阳宫要是失守我们又不能对付刘武周,一定会被族灭的”。于是
王、高二人主动请求李渊招募军士扩充军队,并将野战兵力集中起来
以备不测。李渊反而拿大,扭捏着说“如果刘武周能攻克汾阳宫,我
们再做准备吧,现在还是再等等,免得引起恐慌”。三月,刘武周果
然攻克汾阳宫,他把抢到的隋宫宫人送给突厥始毕可汗做礼物,始毕
见他果然“恭顺”,便封之为“定杨可汗”。在这里,李渊的用心却
是十分“险恶”。刘武周起于马邑,当时的马邑作为边境地区,虽然
民风彪悍善战,但人口稀少兵力不足。而且更擅长游牧民族那种游击
野战,攻城掠地不是长项。李渊深知刘武周即使攻克汾阳宫也很难立
住脚,最多抢劫一番退回马邑。如果自己认真迎击保卫汾阳宫,不过
白白折损己方实力,哪怕能打掉刘武周的势力,也是杨隋得利。所以
他左右推辞不肯出兵,一方面为自己扩充新军布置造反找到更充足的
借口,另一方面也是保存实力的意思。毕竟,花费大力气就算把马邑
收复了,对已经决心造反争夺天下的李渊而言,此时没有重要的战略
意义。那么,放任汾阳宫被破,放任楼烦等地被刘武周和突厥人抢掠,
成为他一个足够狠毒的抉择。李氏父子,固然绝非良善之辈。刘武周
抢劫了汾阳宫以后,王威、高雅贤等人更加焦急,力请李渊赶快想应
对之策,李渊亦终于下令大举募兵。其时天下纷乱,流民遍野,太原
地区就算好一些,也还有不少外来避难的人。刘武周都能在很短的时
间里招募到上万兵力,李渊开始募兵,“旬日之顷,少长得数千人”
也没什么稀奇之处。这一批人马,按李渊的指示被安置在太原城中的
兴国寺处。两《唐书》和《通鉴》里提到四个主要负责募兵的人是:
李世民、刘文静、长孙顺德和刘弘基。李世民是李渊的儿子;刘文静
对太原地区的人物熟悉,之前早向李世民毛遂自荐愿为李家募兵,此
时经过李世民的推荐,被李渊释放出来参与募兵事务;长孙顺德是李
世民的姻亲;刘弘基作为一个亡命的盗马贼,早被李世民收揽——在
这四个人主持下募集的这支新军,毋庸置疑都不再是杨家的“勤王之
师”了。而四人当中,李世民是毋庸置疑的首领,李渊亦不可能让另
外三个外人凌驾于自己的儿子之上。《起居注》没有明确告诉我们募
兵的负责人是谁,倒告诉了我们另外一个线索,那就是李渊为了装样
子,自己反而对新兵的事务做出一副不闻不问的模样。可转过头来呢,
李渊就“私谓秦王等曰:”纪纲三千,足成霸业。处之兴国,可谓嘉
名‘“。虽然《起居注》说得含混隐晦,可这意思还是很明白的:这
批兵就是我们李家”兴国“的第一批兵马了,口采多好啊。同时,也
示意他的儿子帮他出面,一定要把这支部队控制在李家手里。总之,
由李世民出头掌总,为李家牢牢掌握了李唐”龙兴“的第一支武装力
量。这成为未来李唐天下之权力格局的最初预兆,李世民在武德年间
直逼父兄的炽手可热,亦由这一刻正式开始。当然,机遇是一回事,
能否抓住机遇又是另一回事。用一个朋友的话来说就是,”就算大金
块摆在路中间,也不是每个人都有本事拣起来的“。李渊放心地让儿
子出头,也许是当时他也没有什么选择余地,然而不说这一年多来李
世民的积极行动本就颇有成果,就单讲在李世民出面主持之下,这支
军队也确确实实就成了李家的私军。虽然就在李渊眼皮子底下出疏漏
的可能性小,至少李世民的能力也不算差。与此同时,李渊也暗中派
人到河东城去送信给李建成,让他找机会带着家人逃来太原。这里,
我们要来看看李建成在河东的行动了。太原元从论功,得到”恕二死
“、”恕一死“的十七个人里,除了李世民以外,另外十六个人中绝
大部分与李建成关系不大。如果硬要说和李建成关系密切的,大概有
这么三个人:第一个人是李家的女婿柴绍,他此刻住在长安,后来逃
来太原在路上碰到李建成,不过这似乎很难说有什么特别的意义。第
二个人是陈朝旧臣任瑰,李渊让他在河东县做一个小官儿帮自己照顾
家眷,他和李建成的来往肯定很多。说起来日后任瑰的弟弟任璨是李
建成的典膳监,武德末年很有名的毒酒事件似乎就和任璨有很大关系。
在那个事件中,李世民到东宫参加夜宴”中毒“。李建成被杀后,任
璨因此得罪,任瑰也被牵连贬职,此是后话,不过在此刻也看得到一
点儿未来的引子。第三个人是赵郡人李思行,李渊派他南下去打探和
关注关中的动静,当时李建成在山西南部的河东,本就是山西和关中
的交通咽喉之处。甚至李建成自己就可能常常来往关中山西两地,那
么李思行和李建成的来往可能也会比较多。日后李思行是李元吉的手
下,武德末年兄弟之争里,太子、齐王共为一党,那么李思行和李建
成的关系应该一直非常密切。再往后一点儿,玄武门之变后魏徵受命
到河北安抚,发现当地官府抓住了逃亡的李思行便将其当众释放,亦
可见李思行确实是太子、齐王党的核心成员。不过,这三个人都不是
李建成直接招揽的人物,况且其中柴绍根本不算数。按照《起居注》
的说法,各自分头秘密招揽”豪杰“的活动,李建成是和李世民并提
的。虽然《起居注》说得即不清晰也不具体,让人很难抓住线索。从
两《唐书》来看,《新唐书。高祖诸子》倒对李建成的有一段很有意
思的描写”资简弛,不治常检,荒色嗜酒,畋猎无度,所从皆博徒大
侠“。抛开其中带贬义的意味,那脾气行事,还真是他们李家的儿子。
而”所从皆博徒大侠“,正是在这乱世里应当招揽的人物。当然,这
里还是要辩证一下,如果李建成真的”所从皆博徒大侠“,那倒确实
不行。正如李世民的幕府里如果只有一些将军,那他也不免只能做一
个纯粹的军阀。那么,《起居注》李建成和李世民并提,但找不到相
关人物的详细名单,是否《起居注》只是给李大这个皇太子一个面子,
反正模模糊糊说他两句好话就得呢?毕竟《起居注》作于武德初,要
不说皇太子好话光说秦王,怕是要犯”政治错误“滴。至少太原元从
论了大功的那十六个人呢,都不是直接和李建成有关的。这里就要再
来审视轮了大功的这十六个人了:首先,他们基本上出身太原地方,
或者在此做官,或者在此做贼,或者在此居住,既然他们出身太原。
李渊在山西上下都跑过,但李唐兴起的基础势力还是以太原为根本。
所以元从里最基本的势力圈在太原,那么功劳最大的一批人也就只能
出身太原。李建成带着家眷在山西南部,这个先天优势不足,建成再
厉害,也不可能从河东遥遥地招揽他们。其次,李建成在河东地区可
有建树?日后李家打到河东,战事进行得十分顺利,除了少数不得力
的抵抗和河东城一处的强力抵抗以外,远近降附者众。那么,这里的
豪强人物里面,就算和那十六人并肩,也是次一等的功臣啊。这里面
有没有李建成的努力?有没有因此和他关系密切未来成为他”太子党
“的人物?这里面就不好说了。按翻案风的说法,李世民直接把相关
人等的事迹抹煞,这是第一。次一等的功臣往往不一定能登上史书列
传,整个元从队伍里,包括那十六个人,有能力的只是少许,后来随
着李唐的事业扩大,许多后来居上的功臣更有名,所以许多人后来湮
没无闻。”十六人“还至少有个封功臣的名单可查,其它人就更难找
了,这是第二。李建成在兄弟之争中最终失败,除了太子党的一些重
要人物,其它人在当时不够出名,随着时间迁移,留下的事迹很少,
后来人便很难确定他们曾经的党派倾向。给这些不太知名的人立传,
勉强能找到的资料多是他们的一些墓志碑铭,由其家人后辈所写碑传
不免很不严谨,很有可能忌讳提到曾为太子党的往事,这是第三。比
如就说”十六人“里的李思行,作为太原元从他后来的功劳不算很大,
地位也没有多少提升。给他立传的时候,多半只有他的墓志或他的子
孙的墓志或地方志上的零星记载可供参考,所以单看李思行本人的列
传,根本看不出他是什么”齐王党“、”太子党“。而且李世民在玄
武门以后又没有大肆杀戮,李思行在贞观年间继续稳稳当当做官,舒
舒服服活到高宗朝后过世,还获得洪州都督的赠官。如果不是恰好魏
徵和他打了一次交道,谁知道他是什么党?多半不是猜他依附秦王,
就是猜他为中立派。综合来说,这里只好存疑。第三,我们还可以进
一步考虑到这么一个问题:李建成有没有足够的空间和自由来大肆招
揽人物?李建成护着嫡亲家眷寓居河东,他肩上的责任大,顾虑也会
更多。他没有和父亲在一起,无法直接得到李渊的保护。他的身边主
要还是忠于杨隋的官员,当时屈突通和尧君素在潼关、河东郡城守卫,
这会儿他们都是隋的忠臣,李建成在他们眼皮子底下敢有太多动作么?
比起李世民来说,这确实是”开局“中对李建成不利的一个形势,他
的局限多特权少负担重,反而没有弟弟那么好的发挥空间。第四,如
果仔细看看”十六人“的来源,刨开李家亲戚那一部分,旧隋官吏还
是占了大头。毕竟他们才是真正有力量的人,也是真正有行政、军史
经验的人。巨盗大侠一流的人物,除了武侠小说以外,真正上得了台
盘的不多。所以上面说,李建成如果真的所从全是博徒大侠,那也是
不行的。可反过来看,李建成所处的局面,他远离父亲的保护伞,他
身边的旧隋官吏那多不是他父亲的直属部下,有多少人会特别卖他的
账呢?他又敢和多少当地官吏深交呢?李建成短暂的一生里,身边的
僚属党羽,自然并非全是博徒大侠。可在这个时刻,他若能为李家提
供一些人物,只怕也只能以博徒大侠为主。这样一些人的底蕴有限,
未来的成就有限,对李唐提供的帮助也有限,却也是不得已的。第五,
若说底蕴深厚的,还可以考虑一下河东地区的世族门阀。因为这些豪
门的投机心理也很重,在乱世里也喜欢四处找机会。李建成又有无在
河东豪族那里建立势力呢?也许有——按个人的意见,是肯定有——
但还是比较模糊,不易分辨。比如当时河东三大族是”薛、柳、裴
“,从后面的一些迹象来看,薛氏人物多入秦王幕府,柳氏持中,而
裴氏在武德时的重臣似乎更倾向太子。可裴氏几个重臣倾向太子的问
题也不是那么简单的,而薛氏家居河东李建成也没能早早和他们有太
多联系。这些,都容我们日后再来仔细分析吧。综上所述,李建成在
李氏即将起兵前,虽然是独立负责一个方面,但其空间、自由受到限
制,负担较重。更多的是需要李建成持重观望,难以尽情发挥和活动。
这一局限在一开始来说影响还不大,但是,最初的开始,往往也预示
着未来的走向。李渊大概在三月开始募兵,把新兵安顿到兴国寺以后,
大概在三月底四月初,李渊派人去河东召李建成兄弟赶赴太原。但是,
在忠于隋室的地方官监督下,大概建成等人一时难以成行,如此一直
拖到仲夏五月,太原那边的局面又是一变。王威、高雅贤并不是傻子,
李渊表面上不管新兵的事,可新兵依旧完全在李氏父子掌握中,这一
事实自然让他们非常不安。可怜两人都到这份儿上了还在想着忠于杨
隋,想要以罪收长孙顺德、刘弘基下狱,和他们关系更密切的留守司
田德平甚至要按验李渊募兵为己的罪状。这时候那个木材商武士彟见
他们这么鲁莽,心里害怕,劝他们不要妄动。武士彟此举,按史书记
载,不过是他自己害怕。后来他以此向已经入主长安的李渊邀功,又
说自己梦见李渊入长安为天子,还被李渊大大嘲弄了一通。看来李渊
虽然拿了人家许多钱财,也给了武士彟官位为报酬,对这个木材商人
并不特别尊重。当然,这里李渊嘲弄也许开玩笑的成份居多,但是骨
子里不把武士彟这个经商的暴发户当回事,并不尊重他,这在当时的
社会环境下是很可以想见的。说到武士彟的马屁,后来他女儿武则天
在吹捧自家老爹的碑文里也公然承认,只不过那里面描写李渊的态度
是大喜。就阿武的本意,当然还是炫耀她父亲受李渊器重。李渊究竟
是嘲讽还是大喜,或者我们今天很难确定,但是这个马屁呢就确实低
俗没有水准,如同脸上写着”我是暴发户“一样,亦难怪反被后人当
作笑柄。武士彟的小小一劝,并不能使王威、高雅贤罢休。他们也知
道公开和李渊对抗没有出路,便和晋阳乡长刘世龙密谋,当时正好天
旱,准备趁李渊到晋祠主持求雨祭祀时刺杀李渊。很不幸的是,刘世
龙根本就是李渊的死党之一,把王、高二人的计划全盘泄露给李渊。
五月十四夜,李渊让李世民率长孙顺德和赵文恪,统领五百士兵在晋
阳宫东门左侧等候命令。五月十五日,甲子,李渊叫王、高二人和他
一起处理政务,刘文静引来开阳府司马刘政会,状告王、高二人勾结
突厥意欲不轨。莫名其妙被栽赃陷害的王威和高雅贤大骂,一句”这
是想造反的人要杀我“倒深得其中真谛。可这会儿哪有他们说话的余
地,李世民率领的士兵已经封锁了道路门户,当即将王、高二人擒下
系狱。那些还没有参与到李家”大计“里的官吏,就算心有疑问,谁
又敢多一句嘴呢?五月十七日,竟然真有几万突厥大军来袭太原。若
不是巧合,就是李渊本来已经得到什么消息所以趁机动作,甚或竟是
李渊自己去勾结突厥,竟似也未必不可能。李渊没有守备太原外郭,
把官吏守军都退入晋阳宫城,至于百姓在哪里就不太清楚了,应该退
入宫城了吧。这原也无可厚非,因为当时很多城市外郭城不过是一些
矮小的城垣,防御据点则或是本地官府所在地,或象太原这样,以行
宫为防守堡垒。不过很显然李渊无意与突厥硬拼以损耗自己的实力,
他命投效自己的”贼帅“王康达率其所部千余人与志节府鹰扬郎将杨
毛一起伏兵太原外郭城的北门,却不是要他们和突厥作战,而是要他
们趁突厥大军过后,抄掠突厥留在队后的备用战马,以补充自己的骑
兵力量。结果王、杨二人没有听从指挥,突厥兵还没过完,便冲出来
搏斗,被突厥尽歼。使众人更加惶恐。突厥兵在太原外郭城抢掠一通
后退出城外,李渊趁夜也派兵到野外去虚张声势。但是,他严禁派出
去的军队和突厥战斗,告诉他们,如果远远看见突厥人过来,就赶紧
据险固守,不可主动接战。如此,突厥抢掠一通也算有了收获,原也
没有抢占太原的打算,又见疑兵四出,疑惑不清楚李渊的意图,或以
为有援军将至,便在两日后退去。突厥此次大举前来是有些突兀,不
过前面提到天旱,也许这一年里突厥那边年景也很有问题,使得他们
加紧了南侵劫掠的频率。又有马邑新近投附突厥,阻挡突厥的屏障减
少,使得突厥能更方便南侵。至于李渊的应对方法,在一个方面是他
想保存实力,另一方面来说李渊手上的兵力也确实有限。李渊当初合
太原、马邑两地兵马可供野战的也不过五千来人,太原一地的野战军
队就更少。至于刚刚招募来的新兵,即没有足够经验也没有充分训练,
封锁一下街道还行,要拉出去野战,老实说,拼老本拼这一场也未必
能赢。所以,既然突厥只是想来劫掠,没良心地说,李渊左右计算,
干脆让他们打劫一番自然撤走最好。同时李渊也故布了一下疑兵,毕
竟是促使突厥较早撤走的一个因素,将损失降低了一些。这一番故布
疑兵,常被人拿来和雁门之围时李世民给云定兴献的小计相比拟。其
实之前李渊在马邑用游击战法对付突厥的入侵,也是异曲同工的产物。
山河破碎实力不济,雁门之围后北方边备各自为政,以一郡两郡的兵
马尽力周旋,亦只能如此。此番突厥的入侵,最大的倒霉蛋自然成了
王威和高雅贤,李渊趁机坐实对他们的诬陷,将二人斩首示众。好在
后来记下的还是实情,否则,篡改篡改,就算让王、高二人千载蒙冤,
也未必是很大的难事吧?李唐将五月十五甲子日擒拿王威、高雅贤作
为起兵的标志。传说周武王讨伐商纣王,在甲子日牧野誓师,遂成大
事。李渊把自己比做文王,要他的儿子们去效法武王。一语成谶也好,
他自己故意安排的也好,甲子日里,”文王“终于自开局面,多么精
心的安排啊,多么美妙的口彩啊。”文王“在此,”武王“呢?甲子
日里在千万大军的面前牧野誓师,率领着千万大军挥戈鏖战,让天下
和四方都臣服在周天子的脚下的武王在哪里呢?甲子日初升的朝阳下,
李世民在晋阳的宫城边指挥着的,只有五百人。他们是第一批”李唐
的军队“,当然,他们还是不过区区五百人而已。而且五百新兵,既
无经验,也还没好好训练,不知未来是否可堪大用。就象李世民自己,
年轻如他,也不知未来是否可堪大用。所以,这时候的李渊应该不会
认真想过,这一天,这一刻,这一个甲子日里,门外站在五百兵士前
面的,指挥着这区区五百新兵的,是他的次子。只有他的次子。只有
李世民。没有李建成,也没有李元吉。当然,这不过是五百人而已,
这不过是个玩点儿日期游戏的小把戏而已。然而,不论是哪一本史书,
告诉我们的都是同一个事实。哪怕这个事实微不足道。这真是,一个
近乎讽刺的,事实。忽然想起来,武王也是文王的次子,传说他的长
兄伯邑考惨死在传说中残酷得没有人性的商纣王手里,所以他当然是
文王合法的、正当的、明确无误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周武王,是一个
多么幸福的人啊。
--
FROM 222.6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