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攻略——唐初李唐入关战役详析 (9)
作者:水支
李渊起兵的消息传到长安以后,镇守长安的代王杨侑做出的布置
是派宋老生将兵二万守霍邑县治,派屈突通将兵数万屯河东郡城。
霍邑县,是雀鼠谷中部的一个县治。从太原平原攻打关中,必然
要南下河东。在吕梁、王屋两座大山夹逼下,雀鼠谷成为连接太原平
原和河东地区的一线交通要道。霍邑正卡在雀鼠谷中部,因此成为一
个李家长安攻略中绕不过去的战略要冲。
河东郡,则在河东地区南部。要从山西河东地区进入关中,就必
须西渡黄河,但是河东一带的黄河两岸水文不好、水流湍急,能做渡
口的地点不多。河东城边上的蒲津是一个最重要的渡口,守住河东城
就能有效地阻止李家的军队从蒲津过河,原也丝毫没错。
问题是,除了蒲津,河东地区还有另一个渡口,就是河东地区南
部的龙门。龙门渡口过河比蒲津困难些,却不是过不去,周齐战争时
龙门渡口也一度成为争夺焦点之一。同时,渡过龙门以后进入关中渭
河平原,本也有一些防御堡壁可守,隋室却没有派驻重军。所以可以
说,隋室的防御布置有一个很大的漏洞和缺口。兵力还在其次,当时
关中没有一个有能力有眼光的将领做主镇守,实在是一个致命的问题。
当然,对于李家来说,霍邑还是必须打的,不打通雀鼠谷其他都
免谈。而霍邑之战,也成为李唐攻略长安最重要也最艰难的一场战役。
代王杨侑派给宋老生的军队有两万人,宋老生本来驻守霍邑要地
也有不少兵马,按《起居注》记载他的军队则有三万人以上。李家太
原起兵的兵力也不过三万人,所以在兵力上,李家并无优势。至于作
战能力,宋老生率领的是隋室的正规军,他本人在之前山西的剿匪战
斗中表现也还不错,李家率领的这支军队虽然经过了初步整顿,也有
不少旧隋正规军参杂其中,但战斗力也没有什么特别优势。
尤其让李家父子头痛的问题是,作为防御方,宋老生据险而守,
有着很好的战略优势和地理优势。只要宋老生有足够的耐心,李家的
麻烦就大了。
事实上他们的麻烦确实不小。
七月十五,李家父子进军到霍邑附近,此时正是秋雨连绵的季节,
作战困难,他们只得暂时屯兵于霍邑五十里外的贾胡堡。李渊命人返
回太原再运一月粮草过来,准备长期作战。
这一停留,就足等了半个月时间,雨一直不停,同时还发生了好
几件事情。
最重要的一件事,和中原的局势有关。当时位于中原的河南一地
乱得不可开交,满地大小“盗贼”几乎数也数不清楚。杨广派名将张
须陀在河南主持剿匪战事,张须陀倒也尽心尽忠。张须陀率领的是隋
室正规精锐军队,满地的“盗贼”虽多,但绝大部分是乌合之众。如
此张须陀一时间倒也是百战百胜的样子,可一不留神,一堆乌合盗贼
里出了一支不那么乌合的军队,就把他打倒在地。
这伙不那么乌合的“盗贼”便是隋唐间最为知名的瓦岗军。瓦岗
军的头目本是翟让,翟让出身是地方小官吏,本人没有多大才气,他
的手下也顶多是一些地方小土豪,所以翟让时代的瓦岗军原也不过是
众多乌合之一。但这时李密来到瓦岗军中,得到了翟让的信任和重用。
李密出身高门,所受的教育培养本就比当时许多中下层人士好得
多,作为杨玄感谋乱时的谋主,李密本人也确实颇有才能。杨玄感失
败以后他在河南四处逃窜,并游说各路盗贼寻找机会。终于翟让给了
他这个机会,李密得以大展拳脚。
翟让原本有一定班底,李密又说服了一批势力弱小的盗贼加入他
们,在此基础上加以整顿,使瓦岗军逐渐脱颖而出,在河南汴淮流域
之荥阳地区四处纵横。杨广任命张须陀为荥阳通守讨伐瓦岗军,翟让
等十分害怕,李密反倒胸有成竹,决定利用张须陀轻敌的心理设伏对
付他。说来也巧,李密设伏的地方是荥阳大海寺,大业初李渊做荥阳
太守,为李世民生病求福造像的地方也是在大海寺。
回溯到大业十二年的冬天,李渊在山西和厉山飞作战的时候,李
密也与张须陀展开决战。十一月二十七日,张须陀在荥阳平原上布阵
攻击翟让、李密率领的瓦岗军。应该说瓦岗军此时的战斗力也还是一
般,很快他们的战线就被隋军冲破开始撤退和逃跑。张须陀纵兵追击,
过分轻敌的心理使他不再注意保持追兵的阵型,隋军在追击中混乱了,
当他们追到大海寺北面的树林边上时,事先在此等待的瓦岗伏军出现。
已经混乱的隋军无力重新组织再战,就这么大败溃逃。张须陀也在斯
役战死,史载他本可逃脱,但几次冲出重围后又为营救部将返回包围
圈,终于被杀。张须陀次举未知是否明智,但他的名声也因此不坠,
死后得到所部士卒的追悼。
然而无论如何,张须陀败了,隋军损失惨重。在张须陀麾下的一
批骁勇将领走投无路加入瓦岗军,大大增强了李密的势力。李密自号
蒲山公,在瓦岗军中建蒲山公营,逐渐取代翟让成为瓦岗的核心人物。
之后瓦岗军越过荥阳地区和洛阳平原之间的嵩山山脉,先后攻取了兴
洛、洛口等大仓,通过放粮的手段招揽四方流民,实力愈发壮大。
到大业十三年三月的时候,李密已经开始攻打东都洛阳,远近降
附者无数。只是洛阳城在杨广时代经营得十分坚固,杨广又频频从各
地调军增援,李密始终没能把洛阳攻克。
这时李密也一度有暂时不攻洛阳、西入关中的计划,向他献计的
人是柴孝和。可此时的李密就象当年的杨玄感一样,迟迟无法绝然执
行这个计划。其实李密面临的困境和当年杨玄感有相似之处,他的手
下多是关东人,他怕这些人对放弃洛阳入关作战没有积极性。最后落
得个两面捞不着。不过,李密确实也派了柴孝和前去“窥伺”关中,
可是柴孝和刚走到河南西北角上的陕县,就传来李密在洛阳城下被隋
军将领段达、庞玉打败的消息,这一三心二意的西进计划遂告破产。
之后李密重新积蓄力量再次进攻洛阳,取得了较大胜利,可依旧
拿洛阳城没办法。杨广再度调集各路兵马支援东都,其中就有后来凭
借洛阳起家的王世充。这时李密又听说李渊太原起兵的消息,便和李
渊互通书信联合。
史载李渊卑辞下气给李密写信,努力试图麻痹李密,骗李密说他
只想守住山西就好。李密还试图叫李渊到洛阳平原北方的河阳地区来
和自己汇合,李渊也小心翼翼地好言好语推迟了。据说李密也是果然
中计,不再考虑早早西进关中。还很得意地拿着李渊的信给属下看,
说“唐公见推,天下不足定矣”之类的话。
李渊的信是不是有那么大作用呢?李密又是否确实被吹捧一下就
忘乎所以了呢?恐怕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值得注意的是,李密当时的基础很差。没错,瓦岗军起于荥阳,
现在在洛阳平原也占据了不少据点。可洛阳大城不下,这些据点就是
分割零星的。也就是说,李密在中原之地看似声威赫赫,却没有一个
稳固的根据地,这就和李渊差别很大了。李渊身为太原留守,太原平
原的核心重镇根本不用他多费劲就自然到手,进而控制住整个太原地
区,将其连接为一个稳固的后方基地。这样,李渊西取长安,就算中
途有所阻碍(比如霍邑),他也可以停下来、派人回太原运粮、安心
等待机会。
反之,如果换作李密,问题就多了。重要的是当时洛阳城还很有
实力,杨广更不停派援军前来。李密要扔下洛阳西进长安,后方很难
保证。万一他遇到一点儿阻力,都有可能全盘皆输。而且当时关中并
非绝对空虚,还可以派兵到霍邑、河东防御李渊的话,调过头来一样
可以对付李密。比如说李密要从河南攻打长安,也要走河东城边的蒲
津,那就会被屈突通数万兵马挡住。洛阳城离关中又近,这时候不管
是洛阳城中出兵攻打他的后路,还是其他隋室援军到来,李密都吃不
消。反正李渊不肯来和他汇合,李密也没有其他办法。直接攻打关中
困难也很大。在这样的情形下,与其说李密被李渊轻易给骗住了,不
如说他就此顺水推舟而已。
当然,李密本人对东都洛阳的执着还是太过。从河南入关中在地
理和战略上是比较困难的,但从荥阳地区进攻河北则相对容易。其实,
李密未必非要攻打洛阳,也未必非要入主长安,他还可以选择东向河
北,占据河北南部为根据地。这个时间段上,河北盗贼虽多,成大气
候的还没有,从荥阳到河北也是一马平川,没有什么强力的阻碍。如
果李密能趁这个时候经营河北,以他此时的实力,大概能比后来的窦
建德更早站稳脚跟,对世族号召力也更大,领兵的将领对一些基础军
事问题也应该更有谱。这样一来,就算李唐占据了关陇等地,未来
“关陇、河南、河北”三大割据势力的对峙中,河北会更有可为。
不过总之,不管李密是真上当假上当,这会儿他对李渊来说不是
一个大问题。回报了李密的书信以后,真正让李渊差点儿失败的问题
发生了。
秋雨迟滞了交通,太原的后续粮草还未运到,却传来刘武周即将
进攻太原的消息。李渊的后路虽然比李密稳当许多,还是有这么一个
唯一的却也够麻烦的隐忧。正如我们前面所言,秋季是突厥劫掠的黄
金季节。尽管李渊刚刚给了突厥人不少好处,也难保他们不出尔反尔,
受刘武周鼓动南下。所以,这个不利的消息传到,李渊就立刻召集众
人前来商议。
当时大多数人有打退堂鼓的心理,既担心刘武周操了老巢,又怕
李密有什么小动作,更怀疑是否能攻克霍邑,都提议暂时回师再说。
只有李渊的两个儿子主张坚持下去,他们的意见是:
1 、刘武周和突厥之间虽然联合,但也互相猜忌,他们联手攻打
太原坚城的可能性不大,且刘武周要倾巢而出跑来努力攻打太原,他
就不怕突厥干脆占去他的马邑吗;2 、李密在河南难以动弹,不用担
心他插手关中;3 、现在是秋天,就算后方粮草一时送不上来,就地
取食也还方便;4 、霍邑宋老生为人轻躁,不会据险守城,引他出来
野战就很可以一战;5 、如今军队已经开到霍邑,一仗不打就掉头回
师,军心容易涣散,甚至内部就可能出现敌人,这时候若被敌人追击,
更是立时崩溃,他们李家也就不用玩了。
李氏兄弟的建议不是没有漏洞的,从后来的形势发展来看,刘武
周就有实力攻打太原。还有宋老生,李氏兄弟可能对他确实比较了解,
但他会不会死守不出也是一个不能完全确定的问题。所以他们的意见
不是没有风险的。
然而,任何作战计划要达到“万全”一点儿风险没有,那也不是
打仗了。其实兄弟二人最后一个观点最为重要,那就是他们这么一鼓
作气而来,连尝试都不尝试一下就退回去,麻烦可大了。
其实这也正验证了前面对李家这支元从军队的分析。这支军队不
是完全的正规军,军心并不稳定,士卒也有骄纵跋扈的一面。李家父
子急着把这支军队拉出来用,轻易退军人心一沮丧就很容易出问题。
面对两条不同的建议,史书的记载出现了分歧。
按两《唐书》和《通鉴》,李渊的决心也动摇了,两个儿子虽然
是他的亲生儿子可毕竟在当时被看作不够经验的年轻人,所以他听取
了大多数人的意见,决定退军。李渊颁下退军令后,李世民还是左右
想不过,再次去老爹的营帐进谏。结果李渊却“已经睡了”,人说知
子莫若父,也许是李老爹一听说次子来求见就猜到了小李的心思,故
意找借口不理他。可到头来李老爹还是“知子”得不够,小李见老爹
不肯理睬自己,居然拿出对亲人采用最容易见效的终极招数,所谓
“一哭二闹三上吊”,干脆在他老爹帐外大哭起来。
李老爹大概也被吵得不行,况且儿子号哭老爹一般也不大能沉得
住气的,不得以只好把这个宝贝次子叫进来。于是李世民痛陈利害,
其余几条理由都不再多说,就抓住一旦撤退军心溃散这一点,竟说得
李渊回心转意。当时李建成统帅的左军已有部分出发,李世民统帅的
右军大概在他抗命之下还没有动,李世民便自告奋勇前去追赶左军。
李老爹摸着头叹气,随儿子做去。李世民还真的拉了他大哥连夜追赶,
把已出发的左军分头追了回来。按《新唐书》的记载,李世民自己追
得太急,大概抄近路抄错了,冲进一片山谷中,干脆扔了坐骑翻山追
上撤退的军队,再和他们一起回来。
这么一大段有趣的故事,到了《起居注》里就看不到了。按《起
居注》的记载,在两条建议摆出来以后,李渊欣然接受,对两个儿子
说“尔谋得之,吾其决矣。三占従二,何籍舆言。懦夫之徒,几败乃
公事耳”。这可就好玩了,难道两《唐书》和《通鉴》里面,李世民
又哭又闹的那一幕并不存在?难道李世民说服父亲回心转意后追回左
军的过程也全没有发生过?竟是两《唐书》和《通鉴》完全无中生有
糊弄我们的?
历来论者,却在这里不太相信《起居注》的简略。
两《唐书》和《通鉴》溢美李世民,却也不会完全无中生有,最
多不过有所本后再加以夸张。《起居注》也有溢美李渊的毛病(其实
两《唐书》和《通鉴》也照样会溢美李渊,这是没有疑问的),如果
按《起居注》来看,李渊在太原起兵的过程中那是英明神武一点儿过
失都不会犯的完人。
仔细一想,不管中间过程如何,总之最后的结果是他接受了两个
儿子的建议。以这个结果来看,中间李世民哭哭闹闹跑前跑后,也是
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插曲”而已。反正《起居注》又不是记“秦王的
言行”,马虎眼一下根本就可以不记。即使如此,《起居注》里也不
是一点儿痕迹没有,李渊在接受儿子们的建议后说“懦夫之徒,几败
乃公事耳”,意思是“其他那些懦夫的意见啊,差点儿坏了你们老子
的大事”。如果其他人只是提了个意见,李渊完全没听,怎么会严重
到“几败乃公事”的程度?这是否正意味着,李渊其实却是一度就听
过“懦夫”的意见呢?
再来看李渊本人的个性,小心慎微得很,遇到困难的时候感情上
偏向保守的意见,也不是不可能的。李世民包括李建成都年轻气盛,
尤其李世民更是如此,一力主张积极的态度,亦显得十分可信。
再及,实则众“懦夫”们的意见也不是完全没道理,李氏兄弟的
主张更非没有漏洞。比较关键的一点是他们这支军队的素质和李家对
这支军队的控制能力,因为控制能力其实有问题,所以这真的是一伙
可进不可退、许成功不许失败的部队。
对部队情况最了解的,是实际领兵的直接负责人。李渊从最开始
就一直没有实际领军,最初他让次子来全权负责相关事务,长子到达
后又把军队分成两份完全交给了两个儿子,自己主要负责的都是政治、
外交这些大战略的问题。这样一来,李渊自己和军队的实际接触反而
少。李渊把众人召来商议,除了两个儿子以外还有其他什么人呢?似
乎都是大将军府的幕僚,以裴寂为代表,也就是说李渊身边一群也没
有直接带兵的主要做文书工作的人。这样的情况下,李氏兄弟对军队
的动向有着最感性的认知,他们对这支军队各种问题的敏感程度,只
怕确实超过了李渊和他的一帮子文书们。
因此,在这个决议过程中,李渊因为对手中军队的实际情况有所
隔膜,一时做出的判断有误也不稀奇。李氏兄弟的意见开始没有被接
纳,他们还都没有立刻表示不满。其实个人认为很可能是下了撤军令
以后,确实出现了不稳定的迹象,让直接领兵的李世民看到了。所以
他才越想越觉得不对头,要来找老爹继续“纠缠”。第二次进谏李世
民其他问题都不说,只重申“进战则必克,退还则必散”的道理。这
话他们兄弟前面就说过,为什么他这一次重申老李会“幡然醒悟”?
只怕就是李世民结合撤军令下发后的种种迹象,用事实来说服了李渊。
否则,前后不过同一个道理,干巴巴地反复声明有什么用?又正因为
李世民直接领兵,他能在第一时间敏锐察觉到事实,才可以把干巴巴
的道理和推测变成让李渊猛然惊醒的说辞。
当然,无论如何李渊作为最终决策者,他能听进李世民的意见,
能在很短时间里就吸纳了李世民所提供的第一手资料,自然无愧于一
个优秀统帅。
李建成和李世民则处于相同的地位,他的见识并没有输于弟弟,
有一点点问题就是他的态度似乎有点儿不对。李建成对于自己认同的
意见,没有很强的坚持欲望。如果要李建成自己来做主的话,他是否
能做好这个主呢?当然好的决策者也不能刚愎自用,但在尽量吸取各
方面意见的同时,最终总得选择一条道路去走。这微妙的平衡,李建
成能不能很好地把握?李世民一生中有从谏如流的美名,但并不缺乏
坚定施行的意志,李建成呢?他是否更象一个优秀的参谋,提出意见
供人选择就好?轮到他自己做主,就会显得不够积极同时优柔寡断?
最后,一些其他方面的史料也支持两《唐书》和《通鉴》的记载,
如考古发掘的唐俭墓志里就提到,李渊在霍邑前遇到霖雨不止,打算
撤军。通过唐俭苦谏,打消了李渊的念头。这样一来,李渊一开始打
算撤军看来是确有其事。注意到当时唐俭在右三军受李世民管辖,李
世民要劝谏父亲拉上属下作陪不稀奇,对军中情形的阐述解释,让一
个属下来做佐证也很正常。唐俭的父亲和李渊是老交情,也是一个何
时作陪的对象。作为唐俭的墓志,只提唐俭的作用也非常常见。
这一番折腾后不久,七月二十八日,太原的后继粮草运到。八月
一日,下了半个月的秋雨终于停止,李渊拜祭霍山山神。八月初二,
李渊命令全军翻晒铠甲准备开战。八月初三一大清早,李家的军队向
东南开拔,抵达霍邑城下。
八月初三的清晨,雾气很重,但随着浓雾散去,下了半个月秋雨
的天气分外澄澈。李渊此时的心情大约也是很好吧,他一面感叹着
“景色如此,天似为人”,一面问两个儿子如果宋老生坚壁不出怎么
办。
两兄弟则认为:宋老生本来出身寒微,没有多少根基就不免急于
立功。他在山西剿匪的成果不错,反而容易自视过高。如今长安派他
守卫霍邑,如果他一直坚壁不出,就让人传播谣言说他畏敌胆怯,他
在朝中无人,容易被疑,固守的心性也难坚定。
李氏兄弟和宋老生可能确实以前多打过交道,他们的推测没有出
错。李家的先头部队开到霍邑城下后,宋老生立刻率领三万人出战,
这时后面大军尚未到达,他是想趁机先打乱李渊的先锋了。
按《起居注》的记载,李渊怕宋老生离城太近失利后退入城内,
就命自己所部人马假意退缩,而让两个儿子各率一支骑兵队掩袭隋军
后路,去堵住霍邑的东门和南门。宋老生果然列队前进追上李渊退缩
的部队,和殷开山率领的后方步兵遭遇后鏖战起来。于是李建成和李
世民分别冲向霍邑城门,成功堵住了宋老生的退路。但是宋老生也非
简单之辈,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就是他追记李渊假意后撤的军队时阵
型依旧保持齐整,仅此一点已非许多乌合之众可比。
如今李家的军队分成三个方向向隋军发动进攻,但双方兵力差异
不大,加上隋军阵型未乱,接下来的仍旧是一场苦战。到底隋军三面
受敌心意先开始慌乱,李渊又让人传言说宋老生已经被杀,隋军在厮
杀的混乱里不能辨别,全军最终崩溃。宋老生想逃回霍邑,城门已被
截断,城上隋军悬绳拉他上去不果,被这边的军头卢君谔所杀。
这时天色渐近黄昏,李渊见士气可用,就直接下令攻城。这时李
家的军队连像样的攻城器械都没有,但隋军主力已被消灭,守军兵力
极其薄弱战意更差,很快霍邑就被攻克了。
这一战两《唐书》和《通鉴》记载大同小异,主要的差别有四:
1 、开战是在中午,李渊本打算吃了午饭再打,李世民则建议立刻出
击;2 、没说李渊是有意撤退;3 、李建成和李渊在一起后退,截断
宋老生后路的只有李世民;4 、杀死宋老生的是刘弘基。分析来看,
似乎《起居注》更合情理,至于杀死宋老生的则有可能是刘弘基下辖
军头卢君谔,因为卢君谔地位太低,后代史料湮没就直接算到他的头
头那里。
一场战斗从中午开始,到天将黑时才结束,也是相当惨烈。对于
战况之惨烈,两《唐书》和《通鉴》还添加了李世民在战斗中身先士
卒、手刃数十人、砍坏两把刀、衣袖被血溅满的记录,李世民亲自参
加第一线战斗是他的标志性风格之一,在这个时候就已初见雏型。不
要看什么传奇里面的神人动辄杀人成百上千论万的,一个人真要在战
斗中亲手杀个数十人,也是一件杀得手软的苦差事。不说别的,要一
般人就数十个人站在那里不动让你一个一个砍死,到砍完这力气也够
费。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这场战斗里,李家的军队和李氏父子都没有
表演什么高超的骑射技能,史书所载的骑兵大约有“轻骑数百”,除
此之外都是步兵方阵。按理数百骑兵也不算太少,但李世民所展现的
战斗方式显然不是轻骑兵的骑射或重骑兵的冲击,他和李建成所率领
的数百骑兵所起的只是一个迂回机动的作用。这也说明单纯的骑射轻
骑兵在一场歼灭战中,对敌人严阵以待的步兵队效果不大,这时候李
世民也只能上前去拿刀砍。
战后,面对满目的尸横遍野,李渊再没有之前叹赏风景的悠闲心
情。他在日落中怆然不已,发下“从今已去,当以文德来之,不复用
兵戈矣”的豪言。至此西去长安,那倒也确如其誓。不过世上哪有这
么轻松的事情,李唐的统一战争根本也不可能只有温情脉脉。当然,
从霍邑之战结束后算起,李渊包括李建成也真的不用再亲自指挥、亲
眼目睹这么残酷的场面,他们的手不会再直接沾染太多血腥——
这种事情,是的,未来都交给李世民去做就好了嘛。
当然之当然,《起居注》在美化李渊的时候其肉麻之处有时候真
比所谓两《唐书》、《通鉴》美化李世民还让人寒。如果是历史上那
位李老爹,也许不过是拍拍头说“俺只是说尽量而已”。
尽量以政治手段而不是军事手段来完成统一大业,李渊李老爹所
做的也算很不错了。
--
FROM 222.6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