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攻略——唐初李唐入关战役详析 (10)
作者:水支
霍邑之战后,李家父子通往河东地区的道路畅通。李渊在霍邑稍
事休整,论功行赏和安抚地方。论功行赏时,有人提出立下战功的奴
隶如何赏赐的疑问,李渊宽大为怀亦依其本色照常奖赏。对霍邑乡里
和降卒,李渊也示以宽仁,愿从军者编入左右军,欲回关中的也授以
五品散官。又以本官礼节安葬忠于隋室的宋老生,亦有很强的安定人
心的作用。于是远近规附,李家也顺利进入了河东地区北部。
李渊的“重赏”颇有几分特色。其实从太原一路行来,李渊就是
一直这么干的。五品散官的品级对一般人来说可不低,而且他真是授
官如流水,甚至有一天授官上千的记载。虽说这个授官授勋一时不费
什么,到底未来会成为财政上的一定负担。而且官滥不值钱,也容易
变相地使官位贬值。也有人向李渊提意见,说授官太高,李渊并不接
纳,因为他自有自己的一套理由:他认为杨隋败亡的一个原因就是吝
啬封赏,雁门之围等危机时许诺高额赏格,危机过去就说话不算数,
从而导致人心离散。
李渊的理由亦有道理,虽然滥赏不可长期持久,但非常时期当不
吝赏赐。至于雁门之围时的出尔反尔就更有点儿过分了,杨隋当时也
不是财政困难得拿不出钱。如果说要杜绝这种滥赏变成惯例,其实最
好的办法是早日结束纷乱恢复稳定,而不是在事急时还不从权。
八月十二日,李家父子进军到雀鼠谷南端出口的绛郡,这是挡在
雀鼠谷和河东地区之间的又一个要冲,但绛郡通守陈叔达却是一个南
朝文士,对军事基本上一窍不通。所以到十三日,李家的军队没费什
么事就直接攻下了绛郡。当天李渊住在正平县令李安远家中,陈叔达
也没什么脾气,战败了自己面缚请罪,得到李渊的宽恕。
这里要谈谈陈叔达和李安远这两个人。
陈叔达是陈朝宗室,陈朝灭亡后宗室在隋代多得礼遇,虽然陈之
宗室本非江南华族里的高门,可在南朝立国几代以后早已贵族化,又
因其做过帝王,自然地位声望不低。陈叔达的父亲,是陈朝高宗陈顼,
本人军事虽非长才,却以才学出名,明辨,容貌举止高雅,加上家世
贵重,李渊待他自然优厚。日后陈叔达成为武德朝宰相之一,一个很
重要的特色就是大力为李唐引进江南士人,可算一个唐初非常重要的
人物。
李安远相比起来就不那么出名了,可他的履历却更有意思。李安
远是朔方人,算不得什么特别有名的世族,但父祖在北周、杨隋为官,
职位都不低。后来李安远的父亲李彻因与高颎友善被罢免,李彻因而
怨望,杨广听说后将他召入宫中毒死。《隋书》里有一个奇妙的记载,
就是李安远作为李彻的儿子,告李彻的妻子宇文氏诅咒杨广,使得宇
文氏被杀。尽管《隋书》中称李安远为宇文氏之“孽子”,然则李安
远未必是正妻宇文氏亲生。这里可能涉及到李安远家中的内部纷争,
却无关李安远在李唐时代的宦途。
父亲死了,李安远家里倒很富有,甚至继续承袭了父亲的爵位。
史载他年轻时“从博徒不逞”,年长后才折节读书、结交士人。他和
王珪交情很好,王珪家倒霉那阵,他也没少帮忙。按王珪和韦挺关系
很好,韦挺和李建成交谊不错,如今李安远在绛郡正平县做县令,又
直接投靠李唐看来极得李渊信任的样子。那么,是否李安远正是李建
成在河东“潜结英俊”的成果之一呢?
正如前面所言,其实这不好说,因为李安远在武德后期的兄弟争
权中恰恰是个秦王党,看来和李建成关系并不亲密。当然,也可能最
初李安远也确实是建成在河东郡时招揽的,后来时异景迁,他有多次
追随李世民征讨的纪录,在此过程中逐渐疏远建成而亲近世民。
八月十五中秋节时,李渊到达河东北部的龙门县。这个阖家团圆
的节日里,派去出使突厥的刘文静也回来了,并带来确切的口信,所
谓突厥人即将和刘武周合谋来攻打太原的传言果然是假的。季节虽然
是秋天,不过有马邑、太原等地送去的财物,大概突厥人一时也吃得
饱了不愿意大肆生事吧。
刘文静还带来了突厥的所谓“友军”,一共只有五百骑兵。李渊
大喜,所喜者正是突厥“友军”人少。李渊和刘武周、梁师都、高开
道等突厥打手很不同的一点,在于他其实并不需要突厥的“援助”。
即使突厥不派兵“帮忙”,李唐也可凭自己的实力统一汉地。对于他
们来说,所求的只是在统一进程中突厥不来捣乱。这样,李唐和突厥
的谈判地位相对有利一些,因此也不象刘、梁、高等人直接接受突厥
的封号,并且尽量淡化突厥的影响力。这里倒不必觉得李渊在说假话,
实际上谁愿意没事受别人制约和摆布呢?
李渊在派刘文静出使时就明确告诉他,可以从突厥多弄些马,但
人能少来尽量少来。同时刘文静在李家顺利攻克霍邑后才带来突厥
“友军”,也让李渊十分满意。因为这样一来,突厥“友军”给李唐
的“帮助”越少,李唐的独立性就越强,受突厥的牵制就越少。
如前所述,长安派来抵御李渊的军队主要驻守在两个地方,一个
是霍邑已被攻克,另一个是河东地区南部的河东郡城尚在隋将屈突通
重兵把守之下。河东郡城保护的是蒲津渡口,然而河东地区另有一处
渡口正是龙门。隋军不能守住龙门,实在是布防上一个很大的失策。
龙门南面不远是汾阴县,河东三大族之一的“汾阴薛氏”就聚居
在这个地区,该地区有许多薛氏在乱世中修建的坞堡,其中最著名的
是“薛通壁(又名薛强壁)”,有好几百年历史。北周、北齐对峙时
薛氏分成两支,分别为北周、北齐争夺这一重要渡口出过大力。这个
时候薛氏也有一个人前来晋见李渊,他的名字叫做薛大鼎。
薛大鼎虽然是名门之后,他的父亲薛粹原也身有官职,是太原平
原中介休县的长史。但杨广即位时,坐镇太原的汉王杨谅造反,连累
他的属官一起倒霉。薛粹被杀,薛大鼎连坐为奴。此时也不知从什么
地方遛出来投奔李渊的,他劝说李渊不攻河东郡直接从龙门过河,倒
也未必是特别的奇计,只怕早已是李氏父子的共识。
同样来劝李渊的还有前面提到的任瑰。另外,渡河最好对岸有接
应者,黄河对岸的关中地区最强的一股“盗贼”头子名叫孙华,李渊
便写信去招他前来。孙华此人两《唐书》无传,按《起居注》的记载
他拥兵数千,倒也不是非常大的一伙人。另外,孙华年纪很轻,所谓
“年余弱冠”,外貌寻常、举止也不高雅,看来出身只怕不高。《起
居注》里说尽管李渊对孙华表面上“厚加抚遇”,暗地里却“轻之”,
竟是很瞧不起这个人。由此可见孙华后来必然难得高位,在历史上湮
没无传也不稀奇了。然而不管怎么说,孙华的投效为李家渡河提供了
很大便利。
不过李渊此时还是十分谨慎,他没有直接全军渡河,而是先派王
长谐、刘弘基和陈演寿、史大奈四人率领一部份兵马先过河试探。渡
河四人中,王长谐和刘弘基分别是左军和右军中的统军,陈演寿是左
军中的长史,史大奈是金紫光禄大夫,可说是左右两军各抽调了一部
份人马过河。如果据守河东城的屈突通前来袭击攻打他们,两岸也好
互相照应,李渊这一布置很有道理。
为此,屈突通也不敢大军全力攻打过河的李家军队,但也派出兽
牙郎将桑显和率领数千骁果掩袭王长谐等人。结果却被打得大败,屈
突通这位旧隋老将气势大衰。
九月初七,张纶攻下河东龙泉、文城等地,文城太守郑元璹被当
作俘虏送到李渊面前。郑元璹是关东四大高门中荥阳郑氏的子弟,但
他的父祖昔日入关投靠了北周,所以又可看作关陇旧家的人物。郑元
璹本人自然是旧隋臣子,才学名望不低,立刻被李渊释放重用。
如今后方更加稳固,李渊的主力趁机从黄河东岸进围河东郡城。
该城要保护渡口,一面临河,所以围城只围三面,分别由李建成、李
世民和裴寂三人负责。李家两兄弟不说,裴寂在李渊心目中的地位亦
确实可见。围困即定,屈突通固守不出,李家的军队也难以攻破如此
坚城,双方一时陷入胶着状态。
下一步怎么走,按两《唐书》和《通鉴》出现了一次议论。议论
分为两派:一派以裴寂为主,主张稳扎稳打,先攻克河东城再西入关
中,免得过河后被屈突通抄了后路就麻烦了;另一派以李世民打头,
主张不打河东城直接入关,因为关中重兵都在屈突通手里长安兵力空
虚,如今屈突通不敢出兵野战,正好先拿下长安,屈突通也自然完蛋。
按后来的事态发展来看,如果李家真的死认河东城是没指望的,
一座坚城在兵力物资充足的情况下决心要守,那是很难攻破的。屈突
通虽然不擅长野战,也是旧隋宿将,两三把刷子是有的。关中重兵确
实放到了河东,后来屈突通投降李唐,可河东城仍旧长期固守,到武
德三年才告最终投降。李家要在河东城发呆到那个时候,早就不知道
完蛋多少次。当然这是一种事后诸葛亮的态度,就当时的决策来看,
需要多河东、长安两地的兵力、守将等等作出全面分析,史书在这里
记载并不详细,但记下来的李世民的寥寥数语也勾勒出了大致情形。
另外,还有其他现象也支持李世民的论点:当时关中许多州县和
流寇纷纷遣使向李渊表示归顺,以致于李渊的“大将军府”所定官署
已经不够安置这些人,又自己给自己加封了一个“太尉”的头衔以方
便增设官员。说明关中地区对杨隋已经普遍失去了最后的忠诚,且无
其他可以与李家抗衡的强大势力,直接进入。关中的阻力很小
还有一个值得考虑的因素是陇西的动态,李渊从山西西向长安的
同时,关中西面的陇西地区也崛起了另一股势力,为首者是薛举。薛
举也打算进据关中,实际上他几乎和李渊前后脚冲入关中平原。如果
不是李家在此时毅然先打长安而是在河东城下虚耗时日,只怕关中就
到了薛举手里。
然而,尽管不必死认河东城,也需要对其有所防备。按史书说法,
李渊是“两从之”,既过河以后把军队分成两个部分,一部为进取长
安做准备,另一部则守在黄河西岸的潼关位置,防止屈突通在他们后
方捣乱。其实这并不算“两从之”,因为裴寂等人的主张是不过河而
让主力攻坚河东,战略上完全不一样的。严谨地看,李渊此举正是完
全选择了李世民所提议的战略,然后在战术层面作出补充和完善而已。
当然,毫无疑问的一点在于李渊作为统帅,首先要说的是他的选
择正确,李世民此时所起的只是一个参谋的作用。
不过稍微让后人疑惑的一点,在于《起居注》里并没有记载这次
讨论,直接说李渊围住河东以后,见关中形势不错,就率全军渡河。
那么是否根本没有这次讨论呢?也未必,我们反复说明过,《起
居注》的焦点是李渊,而对旁人一般能省就省。这一次议论和之前霍
邑的争论有很大区别,李渊心里很可能早有一定决断,按两《唐书》
和《通鉴》他认同李世民的建议是没有争论的,与霍邑时两父子上演
一场哭哭闹闹的大戏很是不同。也就是说,其实李渊心中本无太大疑
虑,召集幕僚前来商议很可能本就只是为了完善一些战术层面的问题。
至于中间有裴老鬼在战略上瞎嚷嚷,对李渊而言反而真是一个小小的
意外插曲,他根本也没放在心上。
如此,既然李渊本来无疑,《起居注》也就不再记载这些真正的
小插曲式的意见分歧了。反之我们又可以看出,霍邑的争论在《起居
注》里记录下来,也可隐约看出李渊当时心中确实出现了很大的摇摆。
九月十二日,李渊大军渡过黄河,算是正式进入关中谓河平原。
作为关陇旧家的核心家族,这个地区可以说是李家真正的老巢了。黄
河西岸之冯翊郡在北周时叫做同州,周齐战争时北齐打过来这里就是
第一线,为此宇文泰将本地区的大片田宅赏赐给手下将领,让他们在
两军争锋的前线安家,以达到誓死抵抗的效果。因此李家和旧隋杨家
的老宅都在此地,当时的同州城也够小的,东南、西北两角相差不过
二里,确然是一个军事堡垒。
九月十六日,李渊在长春宫暂住了几天,之后他南渡谓河,关中
平原南面是秦岭山脉,李渊到山脚下背靠秦岭扎营才方便防御。
九月十八日,李渊把军队分成两路:一路由李建成率领,下辖刘
文静、王长谐、姜宝谊、窦琮、窦轨等人屯守黄河西岸的永丰仓和潼
关,主要防备对象就是隔河遥对的河东城之屈突通;一路由李世民率
领,李世民被任命为渭北道行军元帅,下辖刘弘基、长孙顺德、杨毛、
殷开山等人,从高陵道去收取关中西部的渭北州县。
这一次分兵,是李世民首度率领部队独挡一面,尽管一路行来州
县纷纷降附并无重大战事,却也是对这个年方弱冠之年轻人的一次挑
战。如此的安排,应该也不是随意或偶然的。李建成和李世民各自不
同个性的分野大约已得到大家的一定程度上的共识。李建成主守,而
李世民主攻的安排,可能就是在大家的共识、或者说至少是李渊的认
识下决定的。
两路都取得了很好的战果。
李建成一边,屈突通见唐军向长安进军,留下副将尧君素守卫河
东,自率数万精兵欲驰援长安。先是刘文静将其挡住,潼关旧隋守将
刘纲想支援屈突通,却被王长谐偷袭杀死并占领了潼关,屈突通不得
已退保黄河西岸的北城。不过,李渊想趁机攻下河东城却还是没能成
功,尧君素倒也厉害,把河东给守住了。
李世民一边,一路西进,则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尽是一拨儿又一
拨儿来“归附”的。加上前面陆续而来的和直接到李渊营中报到的,
人物众多,主要来说也是这么几拨:
首先是李家的亲戚朋友:平阳公主、李神通、段纶、窦轨、长孙
无忌。
平阳公主就不多说了,此时她在鄠县别墅招揽徒众,并派家奴马
三宝游说附近的“群盗”,前后记有何潘仁、李仲文、向善志、丘师
利等。集合起这些人以后,平阳公主攻击关中平原东部的盩厔、武功、
始平等县,无往不利,前后拉起七万人。当然这七万人未必都是战斗
力,李世民行至渭北,平阳公主率精兵万人和他会师。太原起兵后平
阳公主的丈夫柴绍一直在李世民的右三军效力,此时夫妻相逢,对置
幕府,平阳公主时号“娘子军”,为一时佳话。
李神通是李渊的堂弟,名寿,字神通,以字行。李家造反以后带
着长子李道彦在长安大侠史万宝的协助下逃亡,躲进了鄠县山中,后
在平阳公主帮助下和何潘仁合势,有一万余人。
段纶是李渊的女婿,娶了李家四女即后来的高密公主为妻。同时
段纶也是旧隋大臣段名振的儿子,出身不低。李家造反段纶也是被牵
连的近亲,他聚徒于蓝田自保,有万余人。
窦轨是窦夫人的堂兄弟,李氏兄弟的舅舅辈,他的弟弟就是当年
和小李关系不好、太原起兵时才和小李合好的那位窦琮。窦轨倒没有
听说和李世民有什么“旧仇”,日后他们舅甥的关系还不错。窦轨当
时在关中闲居,李家入关后率领数千人到长春宫拜谒李渊,李孝常献
永丰仓就是他前去接应的。
长孙无忌也不用多说,大约李家闹起来以后他也是在外逃亡的一
位,此时他和名为于志宁、颜师古的两个人一起来见李渊,李渊任命
他为渭北行军典签,就是直接拨到李世民帐下干活。
其次是旧隋官僚及其子弟:房玄龄、李纲、令狐德棻、于志宁、
颜师古、李仲文、丘师利、丘行恭。
房玄龄,名乔,字玄龄,以字行。是年房玄龄三十八岁,比李世
民大十八岁。房玄龄的名气在后世很大,他在这个时候却只是一个小
小的隰城尉而已。房玄龄的父亲房彦谦是关东名士,这一点我们早已
说起过。可是,北齐灭亡后父子二人均很不得意,在杨隋官职平平。
房彦谦相交的知己亦多在隋时得罪送命,想来他也十分怅然吧。还在
隋文帝的时代,据说房玄龄父子曾经“预言”过隋室必乱的命运,他
们的主要论据之一就是文帝废长立幼事件影响恶劣。后来房彦谦在大
业初年过世,房玄龄和父亲一样交游广阔、名重一时,可是,尽管有
高孝基等名士的期许,却仍然怀才不遇。
大业末年房玄龄在山西隰城做那么一个小官吏,隰城深陷吕梁山
中,李家太原起兵时并不在意此地,房玄龄也继续默默无闻连个“首
义”都没有赶到。李家入关以后,房玄龄离开隰城追到关中,并直接
来到渭北李世民的行辕求见。在王珪的那一次家宴中我们知道,房玄
龄似乎应该早就认识李世民了,可当时他或许根本没太在意这个末座
少年。但如今房玄龄径直前来求见李世民,是否是对当初的一面之缘
抱有一线希望呢?
房家名气不小,交游广阔,史载房玄龄和太原温氏三兄弟这样的
关东世族子弟也有交情。史书提到温大临也向李世民大力称赞房玄龄,
但温大临此时正在河北,似乎没这个能力穿梭空间来推荐房玄龄。或
者是不久温大临说服河北幽州罗艺投唐,以罗艺使节的身份来到长安
以后,再在李世民面前为房玄龄大说好话的。温氏兄弟和李世民关系
非常密切,由此也可见一斑。
不过,其实不用温大临多帮忙,李世民和房玄龄这一次见面以后,
按史书的说法那就是“一见便如旧识”,关系好得不得了,李世民立
刻任命房玄龄为他的行军元帅记室参军。
房玄龄的个性十分沉稳,“房谋杜断”的谚语里,房玄龄以筹划
细致入微著称。他的为人也十分谨小慎微,有时候甚至显得过于琐碎。
而且房玄龄为人十分低调,笔者记得曾经有一个朋友问过这么一个问
题:“历史上说房玄龄怎么怎么能干,那他到底做过什么事业”。这
个问题还真把人问住了,因为仔细追查的话,还真说不出房玄龄具体
做过什么。这却正房玄龄的特色,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辅助性人才,
也许让人觉得琐碎、过于细致、尽做“小事”不做“大事”,却是以
一种滴水穿石的态度做好了种种“伟业”中不可缺少的许多事情。从
这一点来说,房玄龄与不拘小节、临机果断的李世民倒颇有一种互补
的优势。
房玄龄的年纪也不小,十八岁的年龄差异,在当时已经可以算是
李世民叔叔辈的人物。这时的李世民是那么年轻,又被父亲委以重任,
正如我们之前分析过的,他就是再聪明,要应付这付担子,只怕经验
和知识也有限。第一次离开父亲的羽翼独挡一面,也不知道有多少未
知的问题让李世民隐隐感到困扰。房玄龄在这个时候出现,他的年龄、
知识、经历、交际等等都有着李世民无法企及的深厚,而此公偏偏又
个性稳重温和,他应该是那种可以用无形无声的帮助来指导李世民的
长者。按一位朋友的形容,很大程度上房玄龄此时只怕正是取代了李
渊在李世民心中的依赖地位。
对于房玄龄而言,以他的才能和家世,应该也很有抱负。可一直
职位平凡,房玄龄蹉跎到近四十岁,也只能眼看着自己的年华老去而
无所作为。他谨慎温和的表面下,应该仍旧有一股不服气、不甘心的
感觉吧。他和父亲讨论杨隋天下时那种尖刻劲儿,似乎也有一种愤懑
不平的发泄意味。非如此,房玄龄不会在这天下大乱时就这么闷头跑
来撞机会,他也在李世民身边找到了许多人想也想不到的机遇。借着
李世民特殊的地位和隋唐之交的环境建大功立大业那就不用说了,如
果换了直接跟着李渊和李建成,只怕也未必有跟着李世民的成就感。
因为这里不仅仅有一个君主要跟随,更有一个少年需要帮助和教导。
而且这个少年个性外向,好奇心重,又有足够的聪明伶俐,教起来成
就感十足吧。
日后这一对君臣之间的倚重极深。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史书里记
载说李世民一发脾气,房玄龄就显出一副格外战战兢兢的样子。可是
转过头,我们却看到房叔叔被小李骂回家以后,跟家人说“赶快打扫
屋子,陛下会到我家来接我(返回朝堂)”。李世民当了二十三年皇
帝,房玄龄就做了二十三年宰相,前几年因为位置没空出来做中书令,
之后十九年就是雷打不动的尚书左仆射做到底。每每小李同学闹别扭
把房叔叔吼回家去,甚至都不考虑另找人来代替房玄龄的官职,不久
就又把房叔叔接回来,也难怪房叔叔不把这小孩子的吼来吼去真当回
事。
只是,未来房玄龄为李世民夺取皇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
时候,他有否回忆起当年和父亲的那段品评亡隋的话语,会否感叹在
许多年前他曾经那样地诟病过杨家的“废长立幼”?或者到了房玄龄
临终的那一天,他倒也不后悔。不管他和李世民的子孙在未来幸与不
幸、和与不和,李世民并没有让房玄龄后悔。当然,那些都是后话了。
李纲,字文纪,观州蓚人。虽然不是李氏里有名望的大世族,父
亲李制也在北周为将。李纲从小“慷慨有志节,每以忠义自许”,是
一个出了名的直臣。说来也有趣,他这人特招霉气,跟谁谁垮。李纲
最早是北周齐王宇文宪的参军,结果宇文宪被周宣帝冤杀。之后隋代
周而起,李纲被任命为太子杨勇的洗马,杨勇的下场也不用多说了。
杨广即位又给杨广的儿子齐王杨暕当司马,杨暕后来也不招父亲待见,
被杨广折腾得够呛。偏偏不管李纲辅佐的这些老大们如何倒霉,在他
们得罪以后李纲都执意为他们说话、表忠诚。这么一来,李纲反而很
得当时的称赞和推许,觉得他风骨出众。所以李纲也总能获得得胜者
的原谅,并开始做新的倒霉蛋的辅臣。
齐王杨暕被父亲杨广猜疑折腾以后,府僚俱废,李纲也因此闲居
关中。哪知道被一个造反的“盗贼”何潘仁劫持强要他做记室,幸好
何潘仁投靠了平阳公主,李纲也就顺竿儿成了李家的臣子。未来他还
要继续做一个超级“霉气弹”,因为他是众口皆碑有“风骨”的名臣,
据说这种人特别适合管教太子。李渊会让他当自己长子建成的太子僚
佐,李世民会让他当自己长子李承乾的太子辅佐。而这两位李唐太子
的命运,大家都知道是怎么样的——不能不说,李纲的一生,也真有
点儿黑色幽默。
令狐德棻是河西大族,父亲令狐熙为隋的鸿胪少卿,具以文史知
名,令狐德棻是唐初重要的文臣之一,先后参与编辑和主编了几部重
要的官方书籍。此时令狐德棻在家闲居,遇到李神通堂叔的人马,就
当起了李神通的记室,相当于是秘书的职务。
于志宁是北周八柱国之一于谨的曾孙,在关陇旧家里出身显赫不
说,从曾祖父时开始,家族中人在北周、杨隋都历任要职。虽然出身
军事贵族家庭,于志宁的父亲已经是一名文臣,于志宁也以文采著名。
他在大业末年作冠氏县县令,却因时乱不到任,在家里看风向。李家
一入关,他就去长春宫晋见李渊,并跟着李世民招抚渭北,为渭北道
行军元帅记室。
颜师古名籀,字师古,以字行。他的家族本属江南华族,祖父颜
之推是一个大名士,著名的《颜氏家训》就是他的作品。后来,颜之
推被北齐扣留后在北齐做官。颜之推还有个弟弟颜之彻则被北周扣留,
也在北周任职显要,是周宣帝托孤臣子之一。杨隋代周时几个托孤之
臣都想搞事拉杨坚来辅政,唯一一个不肯在伪造的诏书上署名的就是
颜之彻。结果也唯有颜之彻逃过杨坚对旧同党的清洗,算是直人有好
报吧。北齐灭亡后,北齐的颜家被迁到关中,和北周的颜家重新合而
为一。颜师古及其父亲颜师鲁、弟弟颜相时都是当时名士,长于儒学,
文名很盛。颜师古曾被李纲推荐做官,又受到隋代大名士薛道衡的看
重,可惜却没当好官,此时已经免职在长安教授为业。李家入关颜师
古到长春宫谒见李渊后,被封为敦煌公府文学,他的父亲、弟弟都因
此进入李世民的幕府。
李仲文是李密的堂叔,当然也是关陇旧家的人物。李密出事他也
受牵连,从此在关中做“贼”。这会儿李密既然无法入关,李仲文也
不认死理,老老实实从了李渊,受李世民节度。
丘师利和丘行恭是两兄弟。他们的父亲丘和是隋朝的臣子,名声
却不大好,因为据说杨广巡游各处地方时丘和去大拍马屁,献上极其
精美稀罕的美食讨杨广欢心,从此以后各地官吏纷纷效仿开了很不好
的奢侈先风。此时丘和被派到岭南做交趾太守,并不在长安。关中这
几年也很乱,有陇山附近的奴贼在关中平原西部边界上攻打扶风郡城,
丘氏兄弟设计杀了奴贼首领,收服其众。按理丘氏兄弟的父亲还认认
真真做着隋的官员,两个儿子却已在此搞三搞四,天下纷乱也有许多
人心存侥幸以为是发家的机会,自不待言。李家造反,丘氏兄弟心里
一算计,就投靠了平阳公主。然后在渭北见到李世民,李世民以之为
光禄大夫。
以上人物,日后多为李世民所用无疑,这里我们看到李氏兄弟一
个“机遇”的不平衡之处。
在李家公开造反以前,李建成独挡一面照顾家眷却不敢公开大肆
活动,其活动空间和做主能力有限。李世民跟在父亲身边,一方面有
父亲的权位保护,另一方面李渊不方便出头又不得不把许多事务交给
李世民处理,所以他的活动空间和做主能力倒比这时候独挡一面的李
建成强些。
等李家终于公开造反了,换作李建成跟在父亲身边。这时候李渊
自己就可以直接出头做主,李建成更象一个参谋,其活动空间和做主
能力又是有限。而李世民却被派出去独立应付方面事务,也不怕惊动
了什么人要掩饰隐藏,其活动空间和做主能力还是比大哥强些。
也就是说这么一来二去,李家老大总是欠缺一个让自己尽情发挥
的空间。
客观的机遇会影响到主观的才能发育。
李建成少年时主要应付的就是家事,稍长一些的现在又老是处在
不好大展拳脚任意发挥的环境里。人的才能,其实很大程度上是“你
做什么事,就容易培养什么样的才能”,久而久之,这后天环境就限
制了李建成独立自主、做主绝断的能力养成。而且再往后走,他的年
纪越大,就越难改变。从这一点来说,如果等到李渊七十多岁过世,
李建成近五十岁登基接位,也很难再有个性和能力的发展余地。当然
这里不是说李建成就会变成一个笨蛋,但才能、进取心有所欠缺,却
是可以预料的。
李世民则在少年时代开始参与李家的“造反”大业,青年时代正
处在一个可以让他独立好好发挥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他如鱼得水、
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其处事做主能力自然也得到很大培养,并和他的
个性成长融合了起来。当然,不是顺便找个人,只要有环境就能培养
出能力的。如同李世民所面临的环境,机遇是不小,危险也很大,许
多人甚至可能因为应付不了而从此心理大受打击,就算不一蹶不振亦
容易小心过头。
客观的机遇也会影响到势力的消长。
李建成左右找不到一个可以自己独立尽情发挥的空间,那么他身
边就算有人物,也是老爹派来的居多,许多人也不够贴心,不是说他
们不忠于他,可彼此了解总不够深入。李世民则相反,哪怕他幕府中
的许多人原本是老爹派来的,可在一个独立的环境里和他长期相处并
共同经营一个事业以后,就算感情这种在上层权力斗争中可以忽略的
问题,彼此的了解、相互利益的勾连,亦远胜他的大哥。而且李世民
还可以在父亲的圈子之外自主获得更多的人才,到最后甚至李渊也未
必有他招揽面广泛。
不过,略定长安以西的安抚工作持续的时间还很短,在李世民一
生的功业中,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开头而已。说来李世民也自有其幸运
之处,基本上按部就班做起。太原起兵时有父亲在身边把关,又有李
渊的官位保护,没有遭遇什么大战强敌。第一次独挡一面安抚关中,
也没有遇到强大的阻力。如此从易入难,没有在他还不够成熟的时候
就被太难对付的事情当头一棒打飞,于李世民的成长和个性养成,都
有着重要的意义。
九月二十八日,靠着李家的声望和之前家人亲戚在这一带的经营,
李世民在十天时间里就基本拿下了长安城西面的大部分地区,围攻长
安的时机已经成熟,他向父亲报信,请求正式开始进攻长安。
--
FROM 222.6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