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绛侯系狱的真正原因(转载)
我感觉其实也就是个皇帝要从大臣手里把权力抢回来的问题。
汉文帝和后来的汉宣帝有点类似,都是登基的时候基本上自己的权力很小,甚至有点能登基都是天上一个馅饼砸到了身上的感觉。但是两个人都是比较有能力的,所以登位以后肯定要慢慢地把权力夺回来。
但是汉宣帝的情形和汉文帝差别比较大,首先当时的首辅霍光的地位是由汉武帝定的,具有合法性,而且经过昭帝的时候桑弘羊叛乱事件之后,霍光在大臣中可以说是压倒性的优势,而汉宣帝来自民间,基本上除了武帝嫡长重孙的身份外什么实力都没有,所以他只有忍,等霍光挂了之后才把权力拿回来;
但是汉文帝则有所不同,毕竟他的实力虽然不强,但是毕竟是从代王走上来的,手里毕竟还是有自己的一套人马的,所以他就会想早点夺权,那么自然就要找人开刀,找来找去,这个周勃是最合适的了:第一、周勃当时位最高,如果能摆平周勃,对其余的那些人自然是非常好的震慑作用;第二、周勃相对来说比较好对付,因为周勃计谋不行;第三、当时周勃比较狂,容易在他身上找茬...这三点一综合,对文帝来说,周勃简直就是当“傻冒”的最佳人选了,所以当然从他身上开刀;相比之下,如果汉文帝要先动陈平这样老奸巨猾的,那难度就非常大了...
btw:虽然一直有“安汉者勃”的说法,但我觉得在高祖快挂到绊倒吕氏这段时间内,如果没有陈平的那些计策,周勃不仅不可能后来功劳列为第一,甚至挂了都有可能,比如他那是要是听高祖的命令直接把樊哙解决了,可能吕氏一上台就立马会修理他。这些计谋,周勃这个粗人是肯定想不到这么深远的
【 在 Demigod (赎罪的半神) 的大作中提到: 】
: 绛侯系狱的真正原因
: 关键词: 西汉 吕氏 周勃 绛侯系狱
: 治史年久, 对读史须力透纸背感悟良多。史籍所述若悖于常理, 则往往内含隐情, 深入钻研, 必有新的发现。按传统说法, 周勃是安刘氏天下且于汉文帝有拥立之功的大功臣, 但何以转瞬功夫, 就立即出现“绛侯系狱”这样的事? 须知汉文帝是历史上知名的贤明之君, 恐不能简单
: ...................
--
修改:kqxqx FROM 59.66.116.*
FROM 59.66.116.*
一句话,周勃太菜了,要是汉文帝当时面对的是霍光这样有本事的,也很难摆平...
其实灭诸吕的时候周勃也就一个空头太尉的头衔而已,要是没有刘章年轻气盛、敢做敢当,陈平老奸巨猾,当时要是光靠周勃估计很难摆平这件事情...
btw: 周勃本事一般,看韩信怎么鄙视周勃就知道了,不过他儿子周亚夫倒是很强
【 在 Demigod (赎罪的半神) 的大作中提到: 】
: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周勃确实说不上是忠厚,之所以给后人留下这样的印象,恐怕是因为刘邦那句疑点重重的遗言,很大可能是后人补上去的,刘邦哪能预料到后来会发生动乱?吕后听到这样的话其能简单放过周勃?
: 而且周勃的忠心敦厚从记载的具体事情看,始终感觉不到。面对吕后封王,他跟陈平都是很滑头,墙头草,而出来那段对话,自称能安刘,也像是马后炮,安刘这句话传到吕后耳朵里,他们两个要灭门的。诛灭诸吕的时候,靠着陈平计谋夺了北军却畏畏缩缩“太尉尚恐不胜诸吕,未敢
: 至于惠帝子嗣的问题,我觉得那几个都应该是惠帝的儿子,如果吕后要造假,不至于弄出五六个吧,而且史书记载是无壮子,他们几个大臣在诛灭诸吕后才说少帝不是刘氏,这个有点不合逻辑,否则拿这个为借口诛杀吕,更好不过了。文帝目睹了这一幕逼宫而选择了沉默,不得不说是
: ...................
--
修改:kqxqx FROM 59.66.116.*
FROM 59.66.116.*
吕后应该没有代刘的想法这一点我也是同意的,但是我觉得吕后重用吕氏的出发点是想靠他们来巩固汉惠帝的地位可能性不大,主要理由如下:
1、汉惠帝本来就是正统,那些大臣都是支持汉惠帝的。实际情况反而是高祖晚年想改立赵王如意,但是从后来的过程来看,不仅吕后反对,而且那些大臣也是不太同意改立赵王的,否则没有张良等人的一些动作,光靠吕后的反对,不可能使高祖那么快就打消改立的念头
2、吕后杀了赵王一家,虽然手段毒辣,但是基本只是在巩固惠帝的地位,没有对大臣们产生威胁,所以大臣们虽然可能对她会有些意见,但是不会因为这个而动摇惠帝的地位;
3、吕氏一门基本上都是些菜鸟,没有啥本事,吕后是不可能不知道的(从她死之前让吕氏控制好南北军就可以知道吕后知道吕家的人实力不行,搞不定那些大臣的),吕后是个精明人,不可能想说要靠吕后一门来对抗功臣的,而且也没有必要(如果仅仅是为了巩固惠帝的地位,因为大臣们不会质疑惠帝的地位)
所以吕后重用吕氏主要就是处于私心考虑,娘家人呗,至于惠帝死后吕后为啥哭声不哀、直到给吕氏好处了哭得才悲哀起来基本上是吕后的一个小手段吧,应该不是她的真实感情流露
【 在 Demigod (赎罪的半神) 的大作中提到: 】
: 文章里说吕后利用惠帝死了开始称制,我觉得不是很妥当。
: 吕后应该不会有谋反取代刘氏的意思,他的目的就是维持惠帝这一系的皇位,惠帝没死的时候,他除掉的只有威胁最大的刘如意,并没有对别的皇子下手。而从历史上的篡位来看,没有哪个皇太后希望自己的侄子代替自己的子孙的,即便像王政君,她也不愿看到王莽取代她的子孙,新
: 吕后是想让惠帝坐稳,帮惠帝除掉一些隐患,而惠帝的早逝使得她不得不改变计划,毕竟少帝太小,功臣势力又十分强大,一旦她挂了,肯定很危险。而她最能依靠的自然是吕家兄弟了,同时拉拢一些她觉得能有帮助的实力派,但是为什么越进“非刘不王”雷池,我也没想清楚,感觉
: ...................
--
修改:kqxqx FROM 59.66.116.*
FROM 59.66.116.*
吕后只是比较喜欢刘章,把他当儿子看待一样,估计是不是和唯一的儿子惠帝死了有关;
但貌似对刘章的哥哥齐王刘襄一般
【 在 Demigod (赎罪的半神) 的大作中提到: 】
: 如果惠帝没有死的话,吕后确实没有什么好担心的,当然刘如意除外。
: 刘邦死后,吕后曾经想不发丧,诛杀一些功臣,可见当时就有不浅的矛盾。吕后死前叫诸吕不要为她奔丧,更是可见当时矛盾很尖锐。
: 还有一件事情,我觉得也跟吕后和功臣矛盾有关的。就是刘邦弥留之际要杀樊哙。这是谁向刘邦进的谗言?刘邦那时候不大可能再自己去调查。这么大的一件事情居然没有人劝阻。对于弥留之际的人的话,难道周边的人都会那么当真吗?而且弄得那么隐秘,如果当时有很多人在场的话
: ...................
--
FROM 59.66.116.*
有趣的是,其实诛灭诸吕,陈平的功劳还更大些,这时候他反而充当起了张良这样的角色
【 在 Demigod (赎罪的半神) 的大作中提到: 】
: 如果文帝面对霍光,处理的方法可能不一样,但是应该还是能镇住的,也许又会引一些什么典故让霍光自知该自保,而且霍光为人也是比较低调,没有野心,宣帝继位的时候他就愿意交权了,宣帝不敢接受,文帝会怎么处理就不好说了。
: 周勃确实军事水平一般,在兵数相当的情况居然没有勇气跟吕产pk。政治水平更是无能,被文帝当猴子耍。诛灭吕氏之功,主要是文帝不好把它归到齐王一系,因此只能把首功给了周勃,其实他更多是自保或浑水摸鱼。
--
FROM 59.66.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