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关于明朝建都北京的得失
这个问题刚在History版讨论过,那里太情绪化了,一言不合就人身攻击。
发到这儿来,想跟大家认真地讨论一下。
我觉得明朝建都北京,其弊在于:
1. 离经济重心太远,每年的漕运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金钱——船工,开挖和疏浚运河的费用,以及运输过程的损耗。
2. 离满蒙太近,时常要受到他们的危胁。作为统一大王朝的首都,受到外族的数次直接攻击,在历史上也是很少见的。
要说其利,若明朝再积极进取一些,借北京的位置能控置好东北并大量移民,也可算是对历史的贡献。可惜最终没做到,反亡在了东北土著的手里。
--
FROM 152.88.96.*
东北不能算牧区吧,三江平原完全可以垦殖的,辽东也具备作为农业区的条件。明末东北的数百万汉人多数是农民吧。
天子戍边,历史上有先例吗?汉唐在长安,华北不也没有沦陷么。天子太偏远,一旦被围攻,还增加了勤王的难度。
【 在 napolen (苗苗之风) 的大作中提到: 】
: 除非定都江南,否则大规模运粮的问题始终存在。明代漕运有现成的大运河,问题不算太严重。水运的成本相对是比较低的,北宋建都开封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漕运方便的考虑。唐代长安也需要大量漕粮才能维持,运输的路程不见得比到北京短了,也没人认为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问
: 离牧区近威胁虽然较大,但也是一个好处。“天子戍边”就是一种commitment,表示朝廷的不撤退线就在这里。所以直到明朝末年之前,游牧民族的进犯都限于长城沿线,能到北京城下已经很罕有,始终没有到达过中原地区,更谈不上江南。这就对明朝的腹地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 至于对付游牧民族的方法,靠移民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因为牧区的条件本来就不适于农耕,强迫把人迁去了,也只是把他们变成新的游牧民族而已
: ...................
--
FROM 152.88.96.*
元清定都北京可不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很大程度上打着“退可守”的主意的。
再说现在北京周边之生态恶化和贫困,何尝不是这个远超生态承受能力的大城市本身造成的。
【 在 SouthLake (工作就是学习) 的大作中提到: 】
: 定都北京是国家战略地理的上选:
: 1、天子戍边,克服了中原农耕民族内在本能的退守之心,明朝为正例;就当代而言,北
: 京也是“戍边”,戍生态之边、民生之边,十里之内生态恶化、百里之内经济落后,更易
: ...................
--
FROM 152.88.96.*
这些复杂的技术手段还是治标不治本。这里的环境不能承载那么多人口,那就应该把人口转移到环境能承载的地方,否则只能是恶性循环。
【 在 ghosts (U-2◆年轻帅气小猫咪)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和我说的不是一个概念上的东西,当然你的第一条如果属实还有点关系
: 但你说“北京市”水资源消耗有一个范围,实际上考虑生态这个要按流域
: 长江流域水量够所以能够维持,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有足够的径流和降水
: ...................
--
FROM 152.88.96.*
明代的气候确实比现在要寒冷得多,开垦估计比较困难。
【 在 chineseqcl (大将军黄公衡*七彩燕) 的大作中提到: 】
: 古代的三江平原可不是象现在一样的,我们家这里老一辈的人说,东北很多地方在古代没有人居住的时候,都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就没有人开垦过,如果少数移民戍边,恐怕在那种环境根本无法生存,就只有大量移民戍边,很可能引起民变,当时的生活条件有多苦?半夜听见狼叫不
--
FROM 194.23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