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关于明朝建都北京的得失
说点不同意见,个人认为不考虑其后几百年的建设,明初建都北京是有一定问题的
【 在 alarm (我就是喝狼奶长大的 怎么着?!) 的大作中提到: 】
: 北京所处的位置无论是从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的角度看,都是适
: 合于发展大都市的。以降雨量来说,因为北靠燕山余脉、东临渤海
: 湾,成雨条件良好,北京的年降水量和巴黎相当,历史上就是湿地
: 众多的地方,这个条件在华北大平原首屈一指。从历史渊源来说,
: 北京自辽以后就是北方重要的中心城市、元代更是帝国的首都。从
单纯考虑水源问题,北京属于半干旱地区,虽然元代气候可能湿润一些,但仍缺水
燕山的地形并不会形成山地显著的山地锋面雨,不能光和巴黎比下雨,人家有条河
北京作为超大型人口聚居区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缺乏天然的大型河流作为水源
历史方面没什么好说,幽燕从来都是重镇,但除了元(金好多个都城)都不算中心
说到华北政治经济枢纽(也包括军事),早期一直都在河南境内,近代才开始北移
固然有明建都北京的作用,但至少在它建立之前不是,所以说朱棣有功劳,有眼光
成功地把“中原”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防守线前推了,但非把个军事要塞当首都吗?
尽管这样作也不能说就不可以,但在不保证后代都像他一样能打的前提下有点过分
或者也可以说他是想用这个办法让后代子孙记得居安思危(也太行为艺术了)……
: 兵要地志来讲,它是中国北方的咽喉,在历史上是确保华北、中原
: 不受游牧民族侵扰的关键支撑点。华北大平原是中国最早开展垦殖
: 的地方之一,历史上素来就是中国的粮仓;哪怕是宋、明以后,江
: 南、两湖的开发已见成效、粮食产量猛增,而东北尚未大规模开发
: 以前,它的粮食产量依然能和后两者比肩、形成了中国粮食主产区
: 三足鼎立的局面。
北京并不是控制华北平原的最佳位置,甚至石家庄都要好些,当然这要看用什么兵
对于不善野战的部队,掌控平原相当困难,因此要占领山口和分水岭,用关隘防御
遗憾的是北京恰恰不能算一个好的关隘,没有广阔的前出视野(张家口都要好些)
却很容易被迂回,同时其后方接济线又经常难以确保,历史上北京都是被孤立而破
此外,作为一个要塞城市要有一定的屯守能力,人口不宜过多,面积也要适中才好
看不出北京在明代有这样的条件,宋的时候或者更早大概还算那么回事
中国北方真正的咽喉,辽锦一带算一处,京北承德张家口附近算一处,甚至天津卫
看看平津战役怎么打的,还有日本当初怎么渗透华北,大概就可以了解
: 漕运的问题,说明的不是北京不能扮演它的角色,恰恰相反、从另
: 一个角度证明北京适宜于扮演它的角色。作为“天子守国门”的战
: 略要地,北京处于明王朝对游牧民族防御的战略前沿,周边驻扎了
: 几乎整个明帝国陆军的精华,而且和游牧民族之间的征战频繁不断,
: 这样规模惊人的日常消耗,以当时的农业生产力水平,搬到两湖、
: 江南,当地也是难以独立承担的;北京城和北京周边驻扎的军队,
: 担负的是明帝国最重要的战略任务,其供给自然也就需要由华北、
: 江南、两湖这三个帝国膏腴之地共同承担。有了漕运这个当时技术
: 水平下最稳定可靠、成本最低的保障条件,恰好说明北京在扮演这
: 个角色的时候占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地位。
不理解,诚然任何地方作为首都(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和重兵集结地都需要后勤线
但有必要把这俩东西弄到一块儿吗?天子在明朝已不大经常作为实际军事统帅出战
且不说历史上几乎大多数天子亲征打的都是败仗
: 今天北京城市发展说面临的诸多问题,比如说交通、环境问题,并
: 不是说把它搬到别的地方就可以解决了,它是城市化发展到这种超
: 级规模以后必然面对的、有着高度共性的问题。对照江南、两湖的
: 比较有代表性的大型、特大型城市,比如上海、武汉,这些问题照
: 样没得跑!某些问题上,比如交通,由于地理上的差异、要解决起
: 来的话、北京反而比它们占有非常大的优势——上海的机动车保有
: 量只有北京的一半,交通就是现在着个样子;如果和北京相当,它
: 的交通非得崩溃了不可。至于武汉,就更不值一提了。
现代和明初两回事,首先北京有几百年的历史积淀,决定了它现在有成为首都资格
其次现代交通环境等问题在古代立都时根本想不到,为什么要让古人操心这个呢?
至于其他中心城市的问题,更加完全不挨边,巨型城市问题只能去个案分析。
--
FROM 221.218.203.*
【 在 SouthLake (工作就是学习) 的大作中提到: 】
1已经不用驳了,天子戍边概念上没有问题,操作上问题太多,鸡蛋在一个篮子里
2有一定道理,但这个更多是统治力度的问题,清末同样有东南互保为什么不提?
3的话……风水学说吗?这东西能当真的有多少?
--
FROM 221.218.203.*
呵呵,他们往哪里退?在什么地方守?
从兵法上看,在北京建要塞是面南防御
向北建立战略纵深,这个金元都弄对了
清……那是帮不会打仗的家伙……
【 在 fullerene (花牛) 的大作中提到: 】
: 元清定都北京可不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很大程度上打着“退可守”的主意的。
: 再说现在北京周边之生态恶化和贫困,何尝不是这个远超生态承受能力的大城市本身造成的。
--
FROM 221.218.203.*
除了上海,直辖市从来没有带动发展的预想功能和实绩
上海也是有实绩而无预想,设置直辖更多的是因为其特殊性
就最新的一个直辖市重庆来说,考虑的也不是带动周边
目前的四个直辖市只有天津地位和作用最奇怪,起源也奇怪
按说在建国初期拿天津当河北省会就很好,根本不该划出来
结果是不仅周边更加萎缩,自己也萎缩,捎带还染上城市病
【 在 yepiaoling (蜀汉太史彭羕|一个窗口经常死机的web) 的大作中提到: 】
: 最后一段还是有关系的
: 直辖市往往职责是带动周边城市发展
: 唯独北京成了个无底的黑洞
: ...................
--
FROM 221.218.203.*
败没的说,就没成过
【 在 flzt (燃藜斋主人 自在飞花轻似梦) 的大作中提到: 】
: 天津被作为直辖市是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主要是天津作为京畿门户的
: 功能和曾经很发达的工商业。而天津今天的衰落也是由于现在的历史条
: 件,主要是中心城市对周边的吸附效应。可以这么说天津是“成也北京,
: ...................
--
FROM 221.218.203.*
洋务运动选择在天津或者别的地方更多是因为口岸开放吧
北方的话要么哪里?青岛割了,唐山好象当时没港
基本上早期开放五口都和洋务有关联,天津的洋务带官气
说实话这个不能算好现象
【 在 alarm (我就是喝狼奶长大的 怎么着?!) 的大作中提到: 】
: 当年如果不是北京因为政治原因把洋务运动北方中心的位置让出来,
: 天津根本就别想冒头……同时,如果不是占着离北京近这个优势,
: 天津也没有今天。
: ...................
--
FROM 210.73.56.*
你说怎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吧,环境用水不足还不是因为更急需的水量太大
没有大的径流体系(就是我说的没有天然河流),本身是半干旱区降雨不足
靠引水之类的基本是饮鸩止渴,越折腾生态效应越糟糕,开不了源只有节流
北京周围的工农业用水也没大到什么离谱的程度,关键是人口中心的用水量
有那么多人基本上怎么搞水量也不大可能下来,除非用水技术得到实质提高
天津的海河流域其实也有类似的问题,基本上华北半干旱区域天然就是缺水
黄河所以成为母亲河也是和古人逐水而居依水建城有直接的关系
北京除非开出条燕河(还得在上游找个水量丰沛的水系网)否则就抗旱去吧
照说天津当年治理海河的时候如果不是那么过分的“根治”倒是会好很多
【 在 alarm (我就是喝狼奶长大的 怎么着?!) 的大作中提到: 】
: 北京的水资源短缺主要还是一个资源利用效率的问题;其实北京的
: 缺水、准确点说是环境用水不足:
: 一方面是工、农业用水量太大、截流了太多本来应该流入自然河道
: ...................
--
FROM 210.73.56.*
你和我说的不是一个概念上的东西,当然你的第一条如果属实还有点关系
但你说“北京市”水资源消耗有一个范围,实际上考虑生态这个要按流域
长江流域水量够所以能够维持,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有足够的径流和降水
我的意思是在一个自然生态环境本身脆弱的区域内本身就会存在缺水问题
你讲了怎么样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前提也是要有水资源本身可以被利用
北京恰恰是在自然流入(包括降水)水量方面有巨大的缺口
诚然,依靠高效率用水可以解决一部分的水资源问题,本质上就是个节流
在不能开源的前提下依靠节流恢复正常水资源是非常非常困难的
对于北京,由于人口还在持续增长,农业和城市生活用水很难实质性压缩
即使京郊乃至整个流域范围内限制工业和高用水农业,牺牲经济为代价保
(目前已经是这样了)也只能保持出入基本平衡,这个不是效率能解决的
仅从技术考虑,生活用水特别是清洁用水循环使用能相当程度的减少消耗
其它还有一些方法,但不都是没有副作用的,比如防渗输水使环境更干燥
结果还要喷水增湿,或是增加灌溉量,总之大自然不是那么简单的被调节
如果我来规划,我会宁愿多投资一些在人工天气控制方面,想法调节雨量
采用一些不是太复杂的手段(但是动作规模会比较大),让降水变得平均
尽量减少bt的暴雨和长期干旱,如果暖湿气流上不来就想办法让它能上来
这个目前人类的技术只能很有限地干预,所以近期北京缺水是解决不了的
至于靠地面输水工程来平均水量,长远来说工程量和投资绝对不会更小
【 在 alarm (我就是喝狼奶长大的 怎么着?!) 的大作中提到: 】
: 北京市水资源消耗排名如下: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城市生活用水。
: 此为其一。
: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避免与环境争水的含义,概括起来就是:加
: ...................
--
FROM 210.73.56.*
开垦三江平原还是不要想了,不过在辽宁吉林一带种地应该有可能
【 在 fullerene (花牛) 的大作中提到: 】
: 明代的气候确实比现在要寒冷得多,开垦估计比较困难。
--
FROM 125.33.140.*
不管怎么说,明朝不可能预见600年后北京是现在的样子,不能要求古人太多
【 在 blueso (毕业生·懒惰、懦弱和虚荣) 的大作中提到: 】
: 今天北京面临的城市问题比如交通环境问题,是不是必然的还很有争议,
: 历史上也有某些大城市不曾陷入这些问题,
: 至于北京,今天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源于建国之后的规划指导思想。
: ...................
--
FROM 210.7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