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闲着没事去造反呀。在一个朝代末期,土地集中严重,人口过剩,雇工相互竞争,导致地租大幅增加,雇工生活在贫困线上下,即便如此,仍然存在大量的失业人口。所以一旦有人造反,才能一呼百应,李自成之类的才能成事。 而经过战乱,全国人口大幅减少,土地过剩,劳动力成为稀缺资源,国家只要保持正常的休养生息政策,老百姓自己就可以慢慢的开垦土地,恢复生产,在自己有地种不过来的情况下,谁去造反呢? 清初三藩之乱,闹的那么大,竟然没有推翻清朝,关键还是清朝的人口、土地等结构发生了变化,失去了一点就着的土壤。
【 在 cjohn (猴年马月)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说得粗糙了点,这里是吴思的原话:
: ---
: 小农经济的分散自给特性决定了农民阶级以两种形态交替存在:和平生产时期的一盘散沙状态与造反时期的集团状态。这两种状态对统治集团的利害影响在能力和方向上大不相同,因而在相同的几大社会集团的构成格局中,产生了两种大不相同的社会秩序。对造反集团状态的敬畏决定
: ...................
--
FROM 166.1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