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原合战与近世国制》 作者:笠谷和比古 京都思文阁出版
前言
本书,是笔者以关原合战及其相关国制史上诸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一本论文集。笔者在此前曾发表过《关原合战——家康的战略与幕藩体制》(讲谈社,1994年)一文,尝试着以德川秀忠部队迟到问题为核心重新讨论关原合战中出现的各种现象。本书主要收录了在那之后完成的关于合战本身、合战的周边问题以及以前没有涉及到的关原合战与近世天皇制关系等论文。
本书的构成与所收录论文的主要观点如下。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关原合战的展开”围绕庆长五年(一六零零年)关原合战本身进行论述。包括合战的起因、合战的开端、经过、合战过程中发生的各种问题等等。此外,还讨论了合战之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领地再分配而带来的一些地政学课题。
第一部分中,需要提醒读者特别注意的是第三章,即围绕“小山评定”这起关原合战中最著名的事件之一的几点分析。远征会津途中的德川家康,在查知石田三成于上方(上方[かみ-がた]。上,指京都附近地区;上方,泛指畿内地区——译者)举兵起事之后,召集从军众将询问进退之计。此时,以福岛正则为首的从军丰臣系诸将一致宣誓加入德川一方,就这样家康的部队迅速折回,并最终导致了关原合战的爆发。可以说,小山评定是十七世纪初日本历史上最重要的转折点之一。
虽然是一起几乎众所周知的著名事件,但是笔者仍然认为有必要更仔细地分析评定的具体内容、评定之前的形势状况、以及评定之后事态发生的变化。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实,那就是身处大坂的丰臣奉行众之一增田长盛,早在七月十二日就曾将三成反乱的消息写信通知给了德川家康。
学术界在此前的研究,大多忽视了增田长盛这封书信的重要意义,或许是把它当作三成方西军的谋略而遗漏掉了,而本书则会对此尽量深入地进行讨论。另外,在关原合战前夕错综复杂的情况之下,时间的紧迫使东军根本无暇对事态的发展做出任何预测,也就是说,召开小山评定的前提原本是不存在的。但事实上,小山评定按照家康的设想顺利的进行了,为什么呢?如果考虑到此前增田长盛告密的书信就不难理解了——这样一来,在关原合战中遗留的诸多疑问点也迎刃而解。
本书的第二部分是“德川家康的政权构想与近世国制”。本部分具体讲述了德川家康以征夷大将军为基础的政权构想、德川政权与丰臣秀吉留下的关白政权的关系、以及关原合战后新政权与太阁遗孤丰臣秀赖的关系等等。
此外,德川氏政权新构想还与近世天皇制有很深的联系,可以说是关原合战间接导致了近世天皇制的出现。笔者在关原合战相关论文中,从合战过程中战力配置的特殊现象入手,引出合战之后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地政学课题,最终归结到家康、或者说德川幕府在达到天下统一目标中的重要一环:天皇制的改革问题。
以上,是对本书两个主要构成部分的简介;下面将逐篇给出收录论文的概要。
第一章 蔚山笼城战与关原合战
本章,将以秀吉出兵朝鲜的庆长之役中最著名的战役“蔚山笼城战”为主题,重点讨论蔚山城解围后日军放弃追击作战的原因、以及当时前线诸将间广泛流传的“战线缩小论”等问题。前线诸将的判断,与秀吉催促积极进攻的思路发生了矛盾,这一矛盾最终引发了一场政治上的分裂。在石田三成派的军目付(軍目付[ぐんめつけ],战国时代负责战阵监查、敌情汇报的从军人员——译者)福原长尧以弹劾的形式向秀吉汇报了前线将领的动向后,这些丰臣系武将蒙受了严厉的处罚,这使得诸将愤怒的情绪直接指向了奉行众头目——石田三成。
在秀吉殁后的庆长四年(一五九九年)闰三月,关原合战的序曲奏响:福岛正则等七将袭击了石田三成。之所以会出现这起事件,固然是由于丰臣政权内部吏僚派与武功派平日积怨已深;不过最直接的原因,还要归结到蔚山笼城战之后围绕“战线缩小论”的政治对立,以及秀吉受三成派弹劾报告影响而做出的“没收领地”的决定。本章会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上述一系列事件展开详细的讨论。
第二章 丰臣七将的石田三成袭击事件——历史认识形成的机械思维陷阱
本章,会再次讨论第一章中已有简单叙述的丰臣七将三成袭击事件,并把主要精力放在订正以前学说的错误认识上。在查知加藤清正、福岛正则等七人袭击自己的企图之后,石田三成从大坂逃至伏见,并胆大包天的进入政敌德川家康的宅邸寻求庇护;家康也意识到此时三成的生存对自己还是有利的,于是便劝阻了追击而来的七将,并将三成平安无事的护送回了居城近江佐和山。以上,就是目前史学界对这一事件过程的认识。
不过这种认识完全是错误的,事实上石田三成在进入伏见后并没有逃到家康的住处,而是躲进了城内自己的宅邸。
包括一些可信度很高的权威著作在内,很多作品都言及了上述事件,但是直到今天都没有人对一直以来的错误认识进行订正。那么,笔者会在本章正确地再现丰臣秀吉殁后至关原合战爆发前夕日本政治史发展的轨迹,具体阐述这个错误认识是如何产生的,近、现代史学界经过一百多年的研究为何不但没有发现错误,反而将其看作历史常识。这些都是在历史认识形成中所谓的“机械思维陷阱”造成的。
第三章 关原合战的推移及其诸论点
在这一章,笔者主要对关原合战前夕相继出现的诸问题作一讨论。从讨伐上杉景胜的会津远征开始,选取了包括小山评定、家康的江户滞留、岐阜合战、德川秀忠部队的迟参、井伊直政抢攻等作为研究对象,尝试着更深入地探讨一下这些众所周知的问题。
本章的重点问题,是会津远征到关原合战的转折点——小山评定。接到石田三成于上方举兵的消息后,德川家康在下野国小山阵所召集一同参加会津远征的丰臣系武将,询问他们的意向。这个重要的会议几乎被所有相关史书提及,但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任何著作对会议的具体内容做过深入、充分的讲解。
本章以小山评定对关原合战的影响为中心内容,辐射到关原合战前夕几个重要的问题。希望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得以窥视关原合战的全貌。
第四章 真田一族与关原合战
关原合战中,真田一族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众所周知,信州上田城的城主真田昌幸及其子信繁(幸村),与昌幸的嫡子上州沼田城城主真田信幸(幸之),在关原合战前分别加入了东、西两军。德川秀忠率大军进攻上田城之际,这父子三人分属敌对的两阵营,上演了同室操戈的一幕。
在真田昌幸神鬼莫测般的计谋玩弄之下,秀忠大军被拖在上田城长达四日(指从正式开战到撤退——译者)之久。秀忠的迟参,直接导致德川家的主力军——谱代家臣军团未能直接参加关原合战,这对战后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真田昌幸的出色表现给了东军几乎致命的打击,但是在战后,真田信之不但继承了真田家旧领,其后不久还转封松代藩十万石;而真田家也一直存续到幕末。本章会以真田父子的不同命运为线索,深入地探讨真田一族对历史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第五章 关原合战后的地政学状况
关原合战后,全国的领地被重新分配。本章会对关原合战后的地政学状况作一分析。
在战争失败后,属于西军的石田三成、宇喜多秀家、小西行长等大名的领地被没收;毛利辉元、上杉景胜等人则被减封、转封。战后被没收的土地,其石高总计达六百多万石,占当时全国总石高一千八百万石的三分之一以上。
之后,没收高的百分之八十被授予了合战中立下战功的丰臣系武将。这一次的领地配分主要以“国”为单位进行,多数东军武将晋升为“国持大名(国持大名[くにもちだいみょう],领有一国以上的大大名,在江户时代共有包括前田、伊达、岛津等十八家[一说二十家]——译者)”。这就形成了二十国以上、占日本约三分之一的土地为旧丰臣系大名所占据的情况。
此外,身处大坂的丰臣秀赖还拥有摄津、河内、和泉三国的直辖领,这就是关原合战后的地政学现实。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之前史学界流行的“关原一战,使德川家确立了霸权,并打下了二百七十年德川幕府的基础”这样的说法恐怕并不完全正确。在本章中,笔者会从地政学角度出发,重新讨论关原合战的历史意义。
第六章 德川家康的源氏改姓问题
历史上家康曾改姓源氏,并声称德川家以新田氏为始祖,本章的内容以分析以上事件的历史意义为主。关于德川家是新田一族后裔的说法,史学界在很早以前就提出了种种质疑。德川家康在成为最大的武士领主之后,为掌握天下之霸权,希望出任征夷大将军这一职务。而以前的惯例是,镰仓、室町两系将军均出身清河源氏本流,于是家康便篡改家谱,宣称自己也是源氏后裔。
史学界在近年来以官位叙任文书为基础,重新研究了家康姓氏变迁的过程,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发现了一些疑点。一直以来,人们认为德川家康在姓氏使用上是非常随便的,他会根据状况和对象的不同选择使用藤原氏或是源氏。但是根据与官位叙任相关的口宣状的记载,家康在永禄九年(一五六六年)至天正二十年(即文禄元年、一五九二年)使用藤原氏,而此后便一直自称源氏,并没有出现混用的现象。这就说明此前的观点中存在错误的认识。
对于德川家康的源氏改姓,探索其改姓具体时点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史实问题。家康改姓源氏意义何在?源氏改姓的政治意义与动机为何?“姓氏”在国制史上的意义是怎样的?本章会围绕以上问题展开讨论。
第七章 德川幕府的成立与庆长年间的二重公仪体制
德川幕府成立之后,幕府与丰臣家的政治关系是怎样的呢?结合前述关原合战的过程以及战后地政学状况,我们知道,无论是德川家的霸权还是德川幕府的基础在当时都还没有确立。以此为依据便不难想见当时的状况。
笔者在旧著《关原合战》中,曾将战后的政治状况归结为以下两点。其一,是以将军制度为基轴进行天下支配的德川公仪体制;其二,是很可能在未来出现的,以关白制度为基轴、与将军权力对等的关白公仪体制。综上所述,十七世纪初日本的基本政治构图就是将军与关白(尽管并未实现,但不能否认这股潜在势力的存在——译者)并存的二重公仪体制。
针对笔者提出的庆长年间二重公仪体制理论,学术界有“秀赖并没有与家康对抗的政治势力”等几种反对观点。此外,根据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所谓“二重公仪体制理论”也得到了新的补充。本章会综合以上诸点,以明确的论据来阐述关原合战后、幕府成立之初的政治世界样貌,并说明作为这一时期基本国制——“二重公仪体制”的历史意义。
第八章 禁里*与二条城——德川家康的对朝廷政策
庆长五年关原合战,庆长八年家康就任将军、成立德川幕府,这一系列事件的结果之一便是日本的政治中心开始向江户转移,京都逐渐失去了全国政治中心的地位。虽然直到元禄时代(江户中期、五代将军德川纲吉的时代。彼时出现了文治政治展开、町人势力抬头等社会风气,并产生了以上方[京坂]地区为中心的独特文化——译者)为止,京都还保有其经济、文化方面的优势,但其作为日本中心的历史使命在庆长年间就已宣告终结。德川幕府成立后,政治的重心会集中在江户,这也是大家普遍认可的历史常识吧。
但是根据近年来历史学上的诸研究成果,我们发现上述所谓的“历史常识”事实上大有值得商榷之处。
幕藩体制成立之初,京都在政治方面有两个比较重要的意义。其一,是德川幕府将京都作为其对西国施政的前沿阵地。原本就是东国大名的德川家,在关原合战后不但没能向西渗透,反而被丰臣系诸大名把西国变成铁板一块。这种情况下,京都特殊的地理位置就变得格外重要了。
其二,被称为“京都”的地方,直至今天都有其特殊意义,那是因为天皇和皇居位于该处(所谓今天的“京都”是指现东京——译者)。在幕藩制时期,朝廷与幕府的关系是复杂微妙的。根据以前的研究,幕府为实现全国支配,便试图夺取朝廷和天皇的政治权威,将其置于幕府的控制之下。
近世朝幕关系是本章的核心议题。德川幕府在开展全国支配的过程中,如何利用京都作为执行其西国政策的前沿基地,近世社会中京都的历史意义又究竟如何,在本章中可见分晓。
(*禁裏[きんり],天皇的住居,也指天皇——译者)
第九章 高仁亲王即位问题与紫衣事件
本章主要分析后水尾天皇与德川和子之间诞生的皇子——高仁亲王的即位问题及相关的一系列事件。和子的入内(入内[じゅだい],皇后、中宫、女御等按一定礼仪正式进入皇宫——译者)无疑会增强朝幕之间的的联系;而作为德川家外孙的年幼皇子继承天皇之位,则可以视为幕府对朝廷政策的完结点。
关于高仁亲王的存在及其即位问题,可以说是近世天皇制、朝幕关系史及近世国制史上最重要的内容之一。遗憾的是,在这个问题上至今尚未有详尽深入的研究分析,以此为主题的论述也观点不一。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二:一来,高仁亲王年仅三岁便夭折,即位的事情还没有水落石出就提前结束了;二来,宽永四~五年(一六二七年~一六二八年)的时候,发生了另一起震动朝野的事件——紫衣事件,更多的学者把注意力集中到这一事件上来,从而忽视了研究高仁亲王的历史意义。
本章,笔者尝试围绕高仁亲王的即位问题讨论其在朝幕关系史、近世国制史上的重要作用;此外,还会研究与此相关的各种问题,分析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
终章 关原合战与近世国制
本书的最后一章。经过前面九章的讨论,我们已经对关原合战的原因、关原合战中相继出现的诸问题、战后的地政学状况、以及近世社会天皇存在的意义等问题有了深入的理解。
本章作为讨论的终结,笔者援用关原合战相关的一系列著作——《关原合战》、《关原合战四百年之谜》、《秀吉的野望与误算——文禄、庆长之役到关原合战》——中的命题、论点,展开对关原合战全局图像的描述,并对同合战在国制史上的意义进行概括性、体系化的阐述。
以上是本书的构成。这里既有证据确凿的定说,也有少许假设性的猜想。如果说定说具有很高的实证价值,那么假设性的猜想或许不乏再讨论的余地。
作为笔者自身来说,对于历史方面的认识还不成熟;另一方面,作为日本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关原合战本身的内容也十分复杂深奥。笔者只是从历史的无尽宝库中取出了微小的财富而已,因此本书基于一些有争议的观点出发,尝试着辨明历史的真相,如果可以对读者有所启示,那将是笔者所欣喜的。
关原合战四〇〇年一〇月吉日 笠谷 和比古
关原合战与近世国制 目录
前言
I 关原合战的展开
第一章 蔚山笼城战与关原合战
开篇
一、蔚山笼城战及其后事态的发展
二、丰臣七将的石田三成袭击事件
结语——蔚山笼城战与关原合战
第二章 丰臣七将的石田三成袭击事件——历史认识形成的机械思维陷阱
开篇
一、根据诸记录对三成逃亡情况的讨论
二、之前的观点是如何形成的
三、基于家康书状的一些讨论
结语
第三章 关原合战的推移及其诸论点——以对“小山评定”的再讨论为中心
开篇
一、关于家康率领的会津远征军的编成情况
二、三成举兵、「内府ちかいの条々」和小山评定
三、东军各方面部队的兵力配置
四、家康的江户滞留
五、秀忠部队的军事展开与家康出阵
六、关原合战中井伊直政队的抢攻
第四章 真田一族与关原合战
开篇
一、会津远征与关原合战
二、三成举兵与真田父子的犬伏*之别
三、真田昌幸与石田三成
四、德川秀忠部队的上田城攻击
五、关原合战与德川秀忠部队的迟参问题
六、关原合战后真田一族的处遇及真田松代藩的成立
(*犬伏[いうぶし],地名,位于今枥木县佐野市附近——译者)
第五章 关原合战后的地政学状况
开篇——关原合战后全国的领地配置
一、关原合战后领地再分配的过程及给付的主体
二、对位于西国地方丰臣系领国的集中配置
结语
II 德川家康的政权构想与近世国制
第六章 德川家康的源氏改姓问题
开篇——研究史与问题的所在
一、永禄九年家康叙爵与藤原氏选择事情
二、从家康发给文书中看到的姓氏变迁
三、天正十六年的聚乐行幸与家康的源氏改姓
结语——家康源氏改姓问题对国制史的意义
第七章 德川幕府的成立与庆长年间的二重公仪体制
开篇
一、家康的将军任官与德川幕府成立的意义
二、庆长时期的德川、丰臣二重公仪体制
结语
第八章 禁里与二条城——德川家康的对朝廷政策
开篇
一、德川幕府的成立与朝廷
二、禁中并公家诸法度——统治、守护
三、宽永二条城行幸
四、紫衣事件
结语
第九章 高仁亲王即位问题与紫衣事件
开篇
一、德川和子的入内
二、高仁亲王的诞生与即位问题
三、紫衣事件与明正女帝的即位
结语
终章 关原合战与近世国制
开篇
一、关原合战后的地政学状况
二、围绕关原合战的五个政治对立构图
三、关原合战的推移
四、家康的将军任官与庆长年间的二重公仪体制
五、德川幕藩体制中京都的地政学意义
六、德川家康与朝廷——家康的外戚战略
七、关原合战与德川初期三代的遗产
后记
索引(人名、地名、事项、史料名)(略)
--
FROM 219.224.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