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文,不变成铅字可惜了
我补充一点,改革开放造就的农民工潮——亦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解放,也需要有一个国际前提,即资本主义工业体系的全球化浪潮。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从马克思时代的自由资本主义到列宁时代的垄断资本主义,再到上世纪二战后发端80年代到来的全球化时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正好搭上了这班车。中国积极把自己融入以西方为主导的全球化体系,实际上也是逼不得已,再不融入,就不可能创造出“颠覆性”的工业化模式。如果不能这样“颠覆性”的增长,中国的问题就解决不了,中国几乎必然会走倒退的路——这是个零和游戏,不成功便成仁。所以中国高层不管改革改出什么乱子,仍然坚持“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用发展来解决”,这个路子是对的
当然还有另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人口红利用的差不多了,80年代初所说的“2、30年后”已经到来了,这种发展路子也差不多到头了,再如何搞,需要更大的智慧
【 在 bluecloud (布鲁·克劳德) 的大作中提到: 】
: 文章的最后几段和前边的文字截然不同,前面颇有价值,后边值得商榷。
: 改革是什么?小平说:改革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 中国的国情,人多地少。人多地少是什么意思?中国十几亿人,人口还在不断增加中。
: 耕地十几亿亩,不被减少已经是很大的功劳了。农业和农村的根本条件也就在此。80
: 年代的时候中国10亿农民,人均1点几亩土地,即使按男性壮劳力算,每个劳力耕种的
: 土地不过4亩。而即使是畜力耕作,一个劳力也可以耕种20亩地而且绝对不是广种薄收,
: 收成不会比一人3,4亩地少多少。
: 文章的一部分观点写得不错,对工业化和工业国家的看法比较清晰,但是后半段不断地
: 说对农村和工人的压榨。那么,如果国家不压榨农村了,农民的日子就是天堂了?还是
: 按耕地平均数构想那么一个农村好了——不收农业税,不收任何税,给你袁隆平的水稻
: 种子。一人一亩多的地,每年打2000斤稻谷,这就是你全部的收成。800斤稻谷碾了米
: 留着自己吃。剩下1200斤稻谷,——不管能卖多少钱了,就假设粮食提价了,咱以物品
: 易物,拿一点稻谷换盐油,拿一点换蔬菜。穿的衣服也从这1200稻谷里面换。此外还得
: 用粮食养点猪和鸡……
: 这不是编故事,本人小时走亲戚就常见这样的农村。那是个人均耕地9分的地方,春夏
: 季节,除了农忙抢种抢收的几天,其他时间,农民就是早上4,5点起床,早上8点之前
: 就能把责任田搞完回家,在树荫下敲象棋度过1天时光。这就是从上实际60年代开始,
: 到八十年代中期民工潮兴起之前,川黔桂等多山多人口地区的典型农村生活。
: 工业化不只是关系一个国家和民族前途这样的“远大问题”,工业化对每一个人来说,
: 所具有的意义就是每个人有可能更充分地实现自己的劳动价值,也就是所谓的——
: 解放生产力。
: 改革开放前的30年,不能说是中国“初步实现了工业化”,远远不是初步工业化。改革
: 开放前30年,中国通过前期苏联的帮助、后期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立了一个较为完
: 整的独立的工业体系,这为改革开放奠定了至关重要的物质基础,但是,中国仍然是一
: 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这,不是工业社会。
: 中国有11亿人口,只需要其中1亿人在从事工业并且工业水准和世界主流差距不大,那
: 么中国的工业总产值也足以跻身强国之列(如同十月革命前的沙俄),但是其余10亿人
: 怎么办?这不是对其余的10亿人“不公平”、“亏待农民”的问题,问题的性质还要严
: 重得多。这涉及到社会稳定,甚至潜藏着社会倒退的风险,无论是武斗还是文斗。
: 改革开放前30年,中国就是用社会主义积累的方式来自力更生,积攒出自己的工业化。
: 农业剪刀差,轻工业规模比苏联强,但是也好不到哪里去,工业生产更偏向于重工业,
: 因为重工业的出产物可以成立新的工业单元。机床生产出来可以开工厂,手表生产出
: 来只能戴。开了工厂,农村就可以有招工的机会,一部分农业人口又转为产业工人了。
: 前30年,中国就是这样积累。这种方式下工业增加的速度,基本是一个现有工业规模
: 为母本的指数增长。从1949年中国几百万的工业人口,到1979年近亿的工业人口,这
: 个工业规模以及产业工人增长的速度,简直是神速了。——但是,不够,远远不够。
: 30年的时间里,把1亿人从农业人口变成了工业人口,可还有9亿农民等着转换呢!如
: 果还是不紧不慢地建工厂,招工,再建工厂,再招工,要搞到猴年马月……
: 改革开放,就是让全国都动起来,非法伐木下河摸鱼山上种果院子鸡鸭一大群。城市
: 也动,摆地摊卖茶叶蛋。虽然是乱七八糟地动,但只要动起来,就比在树荫下敲象棋
: 好。所有人尽其所能地劳动,使中国的总财富量(不一定是国营财富)有了一个极快
: 的增长,这至关重要。
: 降低工业积累率,同时鼓励搞活经济,工业的增殖经过了80年代一个短暂的稍慢速增
: 长时期后,从90年代开始,增长的势头变得比以往更凶猛。为什么?还是上一段说的
: 总财富问题。所有人都比以往更充分地劳动,必然创造巨大的财富,这些财富,一部
: 分消费掉(比以往更多的消费),一部分国家拿去,一部分慢慢聚集在私人手中。后
: 两部分财富,国家的自不必说,私人聚敛的财富,除了花天酒地的和买黄金存地窖的
: 土老财,绝大部分,以中国人的习性,是要拿出来当资本家的。这样,一个完全不同
: 于计划经济体制的但极其迅速的工业化路线出现了。国家的财税去掉腐败的损耗之后
: 会投入到实业,私人聚敛的财富在经过财主奢华的损耗之后也投入到实业,再加上外
: 资的引入,这造就了上亿青壮年浩荡流动的民工潮。这个工业化的速度不是原有工业
: 规模乘以一个增长率的模式,而是一个颠覆性的工业化速度。
: 再回到文章最后几段的批判。不知道引用谁说的“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
: 但事实就是:首先,农业不危险,其次,如果一个地方农民穷,农村穷,那是因为各
: 种原因,这个地区没有步入民工大潮。这种现象是的确有的。我就说广西的一个地方,
: 90年代县城搞建设,雇佣的是湖南工,而这个县的农村穷得叮当响,不会比湖南工人
: 的故乡富,但是在县城招不到本地工。这事儿,我父亲将其定性为“民风懒惰”。
: 再说一句:国有企业改组、破产后对工人待遇的不公,是另一个话题,不能用这种不
: 公正的存在,来彻底否定前30年、后30年中国的两种积累方式。待遇的不公需要严重
: 对待、认真解决,但不是某些人认为的,把改革的方向否定了,把社会倒退回去,这
: 些问题就解决了。
: 前30年和后30年中国都在积累和走工业化的路,只是积累的方法不同。现在这条路走
: 完了大半,距离真正的工业化,就差最后一哆嗦了。
--
FROM 210.7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