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 napolen (风之高父) 的大作中提到: 】
: 有些事情,在事后来看是正确的,但在事前来看却是错误的。例如政府补贴破产银行等企业,不让其破产,从事后(企业濒临破产以后)来看,企业严重亏损已成沉没成本,不让其破产可以避免失业、生产下滑、市场崩溃等更严重的损失,是正确的。但从事前来看,如果这些企业知道
: 我在想历史上有没有这方面可以类比的例子。一个可能的例子是唐代姑息藩镇,如部将杀了节度使自任留后,朝廷常常也就认了。这样固然可以避免对该镇大动干戈,但却在鼓励其他藩镇无视朝廷权威的行为。但不知还有没有更贴切的例子?以及有没有相反的例子,即为了避免对事前
: 多谢!
: ...................
炒过鸡丁,现在炒西肉丝。
你说的这个,实际是救助了企业ABC以后,企业DEF在本次救助的事
后,觉得就算做亏了也有政府兜底,于是也接着乱搞,这种负向激励
的事情可不少~ 这并不是“事后看正确,事前看错误”,而是“事后
看正确,事前如果能预知事情处理 & 事后事态则会导致更糟的情形”
至于“事后看正确,事前看错误”,我觉得有个参考案例就是1997
年金融风暴,香港政府出手救盘。从事前来看,一是搞不好香港政
府这点钱投进去也不够看,二是西方学界事前大骂香港政府这是直
接干预股市,破坏自由交易,为今后开恶例等等。
从事后看,一个是香港和大陆政府实力和运气并存地成功救盘,
而且之后香港政府一直很审慎的没有再来,当时买入的股票也通过
基金形势逐步释放,当时救下了市场,后来政府也赚到钱,也没有
太破坏自由交易。
但间接影响是,有这个先例先,台巴子和大陆政府对于政府出动
资金救市就一直很有兴趣~
另一个里子就是红朝抗美援朝了吧,事前从多数人的通常的角度
来看,看双方的客观力量对比,怎么打对中国都不合算,结果事
后,中国付出巨大的代价,但也获得了巨大的战争红利,证明太
祖的英明神武远超同僚。
这些例子说明,一些事情,从多数人的通常眼光,事前来看,风险
远大于收益;但实践证明,那些做出决定的少数人,或者是眼光
独到观点正确,或者是运气好,他们是正确的少数人。
至于“避免对事前的不良影响,而宁愿在事后付出更大的代价的情况。”
我看不是宁愿在事后付出更大的代价,而是人类本能的,对于问题A,
会本能逃避选择当期风险大的选择A,而作出当期风险小的选择B,那怕
A的中远期风险其实比B小得多,典型案例:慕尼黑。
以及,对于已经投入并沉没的成本,不舍得断然止损,而不惜投入
更多的东东去救助导致更大的损失,舍不得过去而赔上了现在好将来。
典型案例:淮海中的蒋介石,试图挽救无望感情/婚姻的怨男怨女 hoho.
--
FROM 117.13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