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 napolen 的大作中提到: 】
: 苏联是不是社会主义我先不跟你争
: 就拿斯大林和托洛茨基的争论来说,我就认为斯大林是对的
: 把我放在斯大林那个位置,我也不会全面发起世界革命,同时向全世界资产阶级开战,除非是想找死了
: 我会先把本国的事情做好,然后再去辐射世界
继续摘录。。。
第19章
……苏共虽然年轻,却比这两个前驱成熟的多。作为第一个有机会考虑长期政策的共产主义团体,他们的任务是创造历史而不是复制历史。列宁之后的苏共官僚因这个问题而分裂,或者说在在某种程度上,因权力之争而导致的分裂制造了不同的政见。具体的观点大概有三种:
第一种意见以托洛茨基为代表。托洛茨基曾任彼得格勒苏维埃主席,主持了红军的组建和指挥工作,以“红军之父”著称。他也曾加入过孟什维克,1918 年主持新政权外交,几乎葬送了苏维埃的前途。20 年代的托洛茨基深受列宁器重,在列宁遗嘱中,托洛茨基与斯大林并列。1925 年时,托洛茨基仍执掌红军,并任政治局委员。
托洛茨基认为把党或苏维埃政权变成一个官僚机构是错误的。这既无助于经济发展,也会彻底毁灭革命成果。他从1905 年和1917 年革命的经验出发,认为要依靠“纯粹的”无产阶级民主,把无产阶级的“自觉性”作为一切的基础,以工人委员会取代庞大的官僚结构。这既是向共产主义转化的步骤,也被托洛茨基认为是发展经济的手段。因此他建议要对列宁、斯大林乃至他自己参与建立的官僚制度进行革命,即继续革命论。继续革命论也同样适用于国际问题,共产主义无法在一国内建成,更不可能在一个落后国家建成,苏联这个落后国家的经济问题必须通过把革命引向全球来解决。总之,托洛茨基对经济问题开出的药方有两个:解散官僚机构和世界革命。
第二种是布哈林的重农主张。布哈林曾任《真理报》主编,在内战初期是一个激进派,坚决反对布列斯特和约,主张与德国打到底。1925 年时仍主管《真理报》,是政治局委员,后来还一度任国民经济委员会委员。
布哈林认为应该继续发扬俄国的农业优势,给予农民(尤其是富农)优惠政策,鼓励他们种粮食,用剩余粮食去换取工业资源。认为苏联不应该急于成为一个工业国,更不该为此而迅速改造看起来很繁荣的农村。这一政策事实上是沙俄时期经济政策的改良,或是新经济政策的加强版。1913 年以前,俄罗斯六成的出口是粮食,一成是木材,即便在国内大灾荒时期,政府依然征收大量粮食出口,从而换来了维系政权所需的工业物资。布哈林和列宁一样,认定红色官员远胜于沙俄贵族集团,因此可以减少这一贸易方式的运行成本,更好的刺激农业、矿业生产,从而以这些产品的出口来繁荣国家。
第三种就是斯大林的工业建设计划。斯大林是共产党官僚机构的主要创始人,一个著名神学院的叛逆者。内战期间在多个军政部门担任过负责职务。1922 年斯大林在列宁推荐下担任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和托洛茨基分掌军政。列宁去世后,斯大林成为党政机关的第一人。在20 年代结束以前,斯大林将在党内的所有对手或潜在对手排挤出权力中心,并执掌苏联最高权力直到1953 年去世。
斯大林认为苏联除了迅速工业化以外别无选择。因此他主张集中一切资源发展重工业,迅速提升苏联的工业水平和规模。为了这一目标,短期内一切工业物资都应用于再投资,因此没有什么工业品可卖到农村或是出口。这意味着必须以行政手段而不是贸易手段征集粮食,用征集的粮食养活工业化人口,必要时还要出口粮食换取工业物资——而不是最终工业产品。在党和政府内部,必须强化并扩大官僚机构、培养大量技术官僚以保证工业化的进行。另外,斯大林断定短期内苏联并没有将革命扩展到全世界的能力,所以当前的主要任务是致力于国内建设,把世界革命的理想作为一个长期目标而不是解决眼下危机的手段。至于其他问题和工业化计划本身惹出的问题,斯大林认为等到工业规模和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一切都将迎刃而解。
--
FROM 58.247.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