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战国史最常见的十大误解
事先声明,本文系史普版,由于现在离堂在外,手边无书,目的仅是集中的纠正一
些错误观点和印象,以正版面视听。故文中尽量不做考证,不引文献,限制篇幅。
相关主要资料暂列于下。如有对其中某条感兴趣者,请关注《战国策丛考》系列。
传世文献:《古本竹书纪年》、《吕氏春秋》、《战国策》、《孟子》
出土资料:银雀山《孙膑兵法》、马王堆《战国纵横家书》
今人著述:
王国维《古本竹书纪年辑证》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十批判书》
徐中舒《先秦史研究》
蒙文通《楚灭越考》
杨宽《战国史》、《战国史料编年辑证》
国学网"战国时代"《论春平侯》
1. 三家分晋完成于前403年,以周天子承认三家称侯为标志。
这个误解来自《史记·周本纪》,《资治通鉴》甚至将此年作为全书的开篇。但实
际上前403年并没有无缘无故(所谓"九鼎震")的发生这种大事。事情的起因,是前
405年齐国的田氏内乱,田会以廪丘降于赵,于是三晋联合攻齐以救廪丘,大破齐军
。次年三晋又打着周天子的旗号大举攻入齐国,围平阴,逼迫田氏交出齐康公作为
人质,并把齐康公"献俘"给了周天子。于是周威烈王"赏(魏)文侯以上卿",使三
晋的政治地位得到极大的提升。
但这一系列事件并不意味着三晋的正式独立,实际上,很有可能终魏文侯、赵烈侯
、韩景侯之世,三家都没有正式宣布独立。例如作为正式独立重要标志之一的纪年
,我们由魏国的官方编年史《竹书纪年》所见,魏国是至魏武侯时才有正式的纪年
。而韩国则直到接近战国中期韩哀侯灭郑时,仍与"晋公"保留着宗主关系。
2.吴起从魏奔楚是由于女人。
这个误解来自《史记·吴起列传》,称魏相公叔设计陷害吴起。实际上根据《吕氏
春秋》,陷害吴起的是权臣王错,理由大概就是认为吴起久守西河,图谋不轨。魏
武侯听信王错之言,召吴起入朝,吴起料到入朝则凶多吉少,即直接出逃奔楚了。
公叔即公叔痤,在魏惠王初期任相,那时仍仰慕吴起,并建议封赏吴起后人,则此
人不可能是陷害吴起者。而魏武侯也不太可能因为吴起不愿尚魏公主这类细故而不
信任吴起。想吴起作为战国前期最杰出的一位历史人物,一代豪杰,留给后人最著
名的却只是3个关于女人的传闻(在卫出妻明法,在鲁杀妻求将),岂不悲哉?
3.孙膑是"围魏救赵"战略的策划者。
这个误解来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称孙膑劝导田忌"疾走大梁",于是破魏军
于桂陵。但实际上当时孙膑的地位,恐怕还不足以决策这种战略问题。根据《战国
策·齐策一》,不救邯郸而南攻襄陵是齐国的决策层出兵前就已经讨论决定了的,
其提出者是段干纶,与孙膑无关。孙膑的作用,则记录在银雀山出土的汉简《孙膑
兵法·擒庞涓》中,主要体现在这场战役的具体指挥层面。
4.魏迁都大梁,是因畏惧秦国的避让之举。
这个误解来自《史记·魏世家》,实际上《魏世家》由于年代排列错误,将迁都大
梁的时间错误延后到了魏惠王末期。《竹书纪年》对此记载得很明确,迁都大梁在
魏惠王九年,是惠王在位初期的事。这时魏国实力正臻于鼎盛,而秦国则尚未兴起
,对魏还根本不构成威胁。魏迁都大梁的原因,是魏国自身稳定和发展的需要。三
晋早期,领土分割十分严重,缺乏一个稳定的中心。赵定都邯郸,韩定都郑后,两
国国土才逐渐稳定下来。而魏则一直没有确定自己的中心,安邑,邺,朝歌都曾作
过魏国的都邑,但都不甚理想,没有巩固下来。这对魏国的发展有很不利的影响。
如魏武侯死时,韩赵出兵干涉魏国内争,就企图利用魏国东西领土地理上连接性不
强的因素,将魏国一分为二。魏惠王本人对此必有深刻的反思,故其地位稳定后不
久,即做出了迁都大梁的决定。大梁作为中原大都,各方面都比安邑具有优势,尤
其是水利极为便利。从效果上看,迁都大梁后,又随着一系列改革措施,魏国的国
势也很快摆脱了武侯后期的困境,迅速接近鼎盛。
5.楚灭越在楚威王时,起因是越王听信齐国使者的建议而攻楚失败所致。
这个误解来自《史记·越世家》,但实际上这里是司马迁错误的理解和使用了原始
资料。《越世家》末尾所收录的齐国使者献策内容,从风格和体裁上看可以肯定是
类似《战国策》一样的纵横策士创作,司马迁误将这篇策文系于齐楚徐州之战前夕
。实际上前333年楚攻齐徐州之前,未必有伐越之举,即使有,也绝对没有导致越国
灭亡。前333年之后,越国和越王的记载,仍出现在了《战国策》和《竹书纪年》中
。楚占据越国之地,实际上是在楚怀王二十三年,即前306年前后,这时楚怀王派昭
滑在越国长期活动取得成功,越国发生内乱,于是楚国势力扩展到了江东地区,此
后开始直到战国末年,一直在蚕食越地。但直到战国末年秦军南下,也并没有楚国
完全灭亡越国残余的记载。
6.苏秦与张仪是师兄弟,苏秦发迹早于张仪,二人皆曾遍游七国,游说七国之君以
组织合纵连横。
这个误解来自《史记·苏秦张仪列传》,但实际上司马迁的这两篇列传问题极多,
几乎通篇不可信。历代史家多据《孟子》的记载而有所质疑,但直到马王堆《战国
纵横家书》现世,这个问题才得到彻底澄清。原来张仪要比苏秦早一代人,与张仪
同时、组织合纵者为公孙衍。苏秦发迹,在张仪早已去世之后的齐闵王、燕昭王时
代,苏秦是作为燕昭王派入齐国、企图颠覆齐国的外交内政以配合燕国复仇的间谍
性人物。《史记·苏秦张仪列传》和《战国策》中所收录的苏秦合纵六国、张仪连
横六国诸篇策文,内容空洞不实,语言虚饰夸张,毫无史实基础,基本上都是战国
末年的策士写手托名苏秦张仪所杜撰的练习之作。
7.宋康王是一个淫虐无度、不自量力的暴君,因触众怒而自取灭亡,被齐所灭。
这个误解来自《史记·宋世家》和各类诸子著作。但实际上这种说法明显是对失败
者的污蔑之词。宋国在战国中后期的兴起,正是从宋康王执政开始的。经过宋康王
的长期经营,使宋国从齐楚两国夹缝中艰难挣扎的困境中摆脱出来,变成了一个七
雄之外的中等强国。从具体描述来看,《史记·宋世家》中所记载的宋康王一系列
"暴行",大都是被严重歪曲了的。如设仪式对敌国国君进行人身诅咒,本来是当时
遗留的原始礼仪。秦国的《诅楚文》中就有对楚王的大段诅咒之词,并不值得奇怪
。宋国之所以被齐国所灭,主要原因还是出在内政上。齐闵王攻宋前后凡三次,前
两次虽纠集了数国大军,仍无功而返,但第三次却取得成功,原因是利用了宋康王
父子两派势力内讧,结果两败俱伤的时机。据《战国策》所录的一篇苏秦书信透漏
,当时宋康王已经让太子执政,或甚至已经将王位内禅给了太子,但不知何故又将
太子驱逐出国,于是太子之党"皆有死心",大概是情愿充当了齐国的第五纵队。加
上宋康王当时已年老(在位40年以上),失去了对局面的控制能力,这才让齐国得
手。
8.五国破齐后,乐毅率燕军全取齐地全境的72城,独即墨、莒两城未下。
这个误解来自《史记·乐毅列传》和《资治通鉴》。实际上除燕国外,列国皆有所
得,赵得济西,魏得宋地,楚得淮北,秦得定陶,鲁得徐州。而齐国残余势力所据
之地也不少。齐国实行都邑制,全国设五都,即临淄,高唐,平阴,莒,即墨,以
这五都为中心可以把全齐分为五部分。其西北部高唐(济西)为赵所得,西南部平
阴及薛为魏所得(可能是归魏相孟尝君代管),中部临淄为燕所得,而即墨、莒两
都仍在齐国残余势力手中,即大体上讲,全国仍有接近五分之二的军事潜力没有被
消灭。而且从时间上看,乐毅破齐后齐国各地仍坚持抵抗了很长一段时间,如从《
赵世家》记载看,赵军攻占高唐等地,已经是乐毅破齐后好几年的事了。由于破齐
各国间存在矛盾,特别是燕、赵两国得地过多,列国间争夺齐地的斗争在齐国亡国
这段时期一直持续着。如秦国就曾在攻魏战败时承认燕对胶东、赵对济西的占领,
但摆脱困境后就立即背约。这也是牵制乐毅在齐国的征服事业的重要障碍。
9.赵国本来是可与秦国抗衡的强国,因长平之战而元气大伤,一蹶不振,从此无力
抗秦。
这是多数人读史会产生的印象,实际上这个印象并不准确。赵国升为与秦抗衡的大
国,在齐破亡之后。但当时赵惠文王的策略,并不像齐闵王那样力图与秦争霸,也
没有发动过合纵运动,只打过防御性的战役。到了孝成王时期出兵上党,才掀起了
与秦决战的序幕。长平之战,赵虽元气大伤,但也被迫承担起了合纵抗秦盟主的重
担。邯郸围城大战中,赵国统治集团以极大的政治魄力团结起了魏、楚的抗秦力量
,终于给秦军以沉重打击。并且在以后的一代人时间里,遏制了秦国的东进。至于
赵国衰亡的原因,仍是内政问题。是孝成王立嗣不稳,导致国内出现了春平侯、悼
襄王两派的内讧。而悼襄王又早死,因此造成了一系列恶果。加上天灾(地震),
这才在几次大规模的消耗战之后,被秦所灭。
10.秦国能够消灭六国,统一天下,是因为采纳了范雎"远交近攻"之策。
这个误解来自《史记·范雎列传》,是一种非常片面的印象。实际上,范雎的所谓
"远交近攻"之策,其国内政治意义要远大于其对外战略意义。范雎在向秦昭王提出
"远交近攻"之策时,正当秦相国舅魏冉为扩大自己的定陶封国而出兵攻齐之时。范
雎的矛头,实际上是直指魏冉的。所谓"远交近攻",也并不是什么独立成形的战略
,在魏冉执政的30多年时间里,已经基本制服了韩、魏,特别是伊阙、华阳两次会
战,两国的有生力量已被歼灭殆尽。范雎在秦昭王四十年以后取代魏冉执政,唯一
的重要举措就是坚持连年进攻韩之上党,引发了长平之战和邯郸围城战,这场战争
的结果无论是对秦国还是对范雎个人,都算不上是良好的。而根据《战国策》,范
雎发动攻韩战争的初衷,可能却与他曾反对的魏冉攻齐并无二致,只是成其汝南之
封而已。
--
FROM 222.134.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