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一下汉武朝公侯将相的出身,大致是四种: 外戚,前朝勋旧,文士和酷吏.其中外戚靠血缘,勋旧靠资历,都是没有背景的人无缘想望的. 文士和酷吏则是汉武朝为下层人士中的新人开的两条新路.
张汤之死,多少有点文士和酷吏之间的暗斗的意味。构陷张汤的三长史之首朱买臣,是典型的来自底层的文士。
汉武早中期倍受宠爱的文士们,大多沉浮不定;原先不被放在眼里的酷吏,却一个个飞黄腾达了。汉武朝的用人政策,似乎在从重用文士向重用酷吏转变。这也好解释:随着匈奴战争的延续,财政吃紧,酷吏更善于完成征赋任务;随着皇权的更加集中,酷吏是打击异己的最好工具。
另外一点是,文士群体并不团结。他们表面上虽然都借论《春秋》入仕,实际各自的教育,经历和主张极不同。公孙弘是狱吏,桑弘羊是纵横家,倪宽朱买臣是长工、樵夫.
相反,酷吏群体经历相似,都是小吏出身,互相抱团支持。从郅都到张汤,王温舒,可以画出一个完整的谱系,而对文士则不可能,他们是松散的。而且,张汤也十分注意维持和文士群体的关系。他曾长期充当汉武帝和大文士董仲舒之间的联络员. 在编纂法令时,也特别注意联系附会儒家经典. “ 深刻吏多为爪牙用者,依于文学之士”。丞相弘数称其美。"
或者说,在当时,酷吏群体比文士群体要成熟的多。酷吏群体毕竟经过了吕后,景帝等时代的历练,有经验,有传承。而大规模参政的文士群体,是汉武朝的新生事物。
这样看,文士对酷吏的挑战有些自不量力。但如果再考虑老丞相严青翟,(如果他能一定程度上代表勋旧老臣的话),则文士通过和勋旧联盟,通过构陷酷吏群体的总头目张汤,而给与酷吏群体以重大打击,则不是不可能。
--
FROM 61.54.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