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早年力倡元明民族革命论的钱穆,后来也对此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反
思。在他晚年所写的《读明初开国诸臣诗文集》一文中,得出的竟完全是
另一种印象:
胡元入主,最为中国史上惊心动魄一大变,元人用兵得国之残暴,
其立制行政之多所剧变,而中国全境沦于异族统治之下,亦为前史所
未遇。未及百年,乱者四起,明祖以平民崛起为天子,为汉高以下所
仅有,读史者岂不曰驱除胡虏,重光中华,其在当时,上下欢欣鼓舞
之情当如何?而夷考其实,当时群士大夫之心情,乃及一时从龙佐命
诸名臣,其内心所蕴,乃有大不如后人读史者之所想象。1
钱穆从明初开国诸臣诗文中所看到的汉族士人的真实心境,与他过去对元
明革命的认识大相径庭,这对他是一个很大的刺激。尤其让他难以理解的,
是明初士人普遍具有的遗民心态:“明祖开国,虽曰复汉唐之旧统,光华
夏之文物,后人重其为民族革命。然在当时文学从龙诸臣,意想似殊不然。
或则心存鞑庭,或则意蔑新朝。虽经明祖多方敦迫,大率怯于进而勇于退。”
2 虽然很不情愿,但钱穆不得不承认明初汉族士人颇多故国旧主之思而昧
于《春秋》大义的事实。
这段啥意思啊?看不懂
二,
醉了,孙中山原来是引用的这里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啊?
历来将元明鼎革视为民族革命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便是朱元璋在至
正二十七年(1367)十月遣徐达北伐时发布的《谕中原檄》,檄文中有一
段文字被后人反复提及:
自古帝王临御天下,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
闻以夷狄居中国治天下者也。……古云胡虏无百年之运,验之今日,
信乎不谬。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
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1
在后人看来,这篇檄文具有十分强烈的象征意义,其中“驱逐胡虏,恢复
中华”一语,更是被后人赋予了极为鲜明的民族革命寓意
三,这几本可不容易看到啊,好书啊。
2 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八五《诏令杂考一》,中华书局,1985年,第4册,1617
—1618页。
3 王锡爵、沈一贯辑:《增定国朝馆课经世宏辞》卷一,《四库禁毁书丛刊》影印
万历十八年周曰校万卷楼刻本,北京出版社,1997年,集部第92册,24页。按此书
题为《高皇帝谕中原诏》,系一节本。
四,结尾真扣主题。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有关元明革命的民族主义想像以及明太祖民族
英雄形象的塑造,再次向我们诠释了这一命题。
【 在 bearn (秉烛堂主) 的大作中提到: 】
: 元明革命的民族主义想像 刘浦江
:
http://www.zggds.pku.edu.cn/004/001/258.pdf--
修改:igrogous FROM 115.27.87.*
FROM 115.2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