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文字转载自 Sanguo 讨论区 】
发信人: forgauss (持节都督中外军事开府录尚书事高秀岩), 信区: Sanguo
标 题: 诸葛亮与李严的第一次交锋
发信站: 水木社区 (Sun Nov 4 12:42:51 2012), 站内
李严为刘备重点培养的新旧集团联系人物,曾参与蜀科设立,又为犍为太守,
掌军平叛,可谓文武方面均有历练。
刘备病重后,先招李严至永安,拜尚书令,按刘备本意,以诸葛亮为正,李严为副,
联系新旧人。
但诸葛亮自成都赶往永安后,形势骤变。诸葛亮不欲与李严合作共掌中枢,刘备无奈
之下只有妥协,于是有“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汝(刘禅)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之遗言,确立了诸葛亮的领导核心地位。李严此时毕竟资历太浅,
无法有效反击。
诸葛亮返回成都,李严就变成了中都护,统内外军事,镇永安,由中央高官变成了地方
藩镇,由原来的共同执掌中枢,变成了守永安御东吴,政治地位已大大降低。
诸葛亮不愿与李严合作,估计是担心李严野心太大,进入中枢后,以托孤重命与旧人联系,
尾大难掉。而诸葛亮对李严的了解,应来自杨洪。杨洪原为李严部下,后不愿为李严效力,
投入诸葛亮门下,升迁迅速,甚至先于李严为郡太守,他对李严的为人应该是很了解的。
李严无法进入中央,遂欲以藩镇割据一方,于是有筑大城、建江州、联孟达之举,李严
与孟达书“吾与孔明俱受寄讬,忧深责重,思得良伴。”,话已说的非常明白。但地方藩镇
政治影响力毕竟弱于中央,李严渐渐边缘化,后迫于政治压力不得不离开老巢江州,终
被诸葛亮所废。
李严政治上之失败,其实从永安宫的第一次交锋中就已注定了。但李严不愿认输,力图扭转
政治局面,最终一败涂地。
对待李严态度的不同,也反映了刘备、诸葛亮人事思路的不同。刘备是有混合新旧人形同
统一集团的想法的,但诸葛亮的思路却是新人为主,旧人辅之,新人为核心,旧人为辅佐,
统治思路的变化,导致李严地位一升一降,心理上形成了巨大落差,最终导致其政治悲剧。
--
修改:forgauss FROM 221.219.83.*
FROM 221.2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