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编 伊斯兰教的兴起和哈里发政府
第八章 先知穆罕默德
公元571年或当年前后,有一个小孩诞生在麦加的古莱氏族,他母亲给他取了一个名
字,那个名字,或许是永远难以查考的。他的同族人称他为“艾敏”(al-Amīn,意
思是忠实人)①,这显然是一个光荣的头衔。在《古兰经》中,他的名字是穆罕默德
②(3∶144;33∶40;48∶29;47∶2),有一次是艾哈迈德(61∶6)。依照惯例,他是
叫穆罕默德(声望很高的人),这个名字是一般男孩用得比其他任何名字还要多的。这
个小孩的父亲阿卜杜拉,在他出生之前就去世了;他的母亲阿米娜,在他六岁的时候
,也去世了。抚育孤儿的责任,由他的祖父阿卜杜勒·穆台列卜担负,他的祖父去世
后,由他的伯父艾卜·塔列卜担负。
穆罕默德十二岁时,跟他的伯父和监护人艾卜·塔列卜参加一个商队,前往叙利亚经
商,相传,他在旅途中曾会见一个基督教的僧侣,名叫贝希拉。
穆罕默德虽然是生在史学昌明时代的唯一的先知,但他早年的生活情形,我们知道的
很少:他怎样努力谋生,怎样努力充实自己,怎样逐渐地、辛勤地认清了期待着他的
伟大的任务,我们只能获得很少可靠的报告。首先记载他的生活史的是伊本·易司哈
格(约在回历150年[公元767年]卒于巴格达),他所作的传记,只保存在伊本·希沙木
(约在回历218年[公元833年]卒于埃及)所改写的传记里面。除阿拉伯语的资料外,要
在别的文献里找到一点与先知的生活和伊斯兰教初期的情况有关的资料,是很困难的
。拜占廷的编年史家,首先记载先知事迹的,是西奥方斯,他是公元九世纪初期的人
①。叙利亚语里初次提及穆罕默德这个名字的,是七世纪的著作②。
穆罕默德二十五岁时,与富裕而且高洁的孀妇赫底澈结婚,她比他大十五岁。从此以
后,穆罕默德的事迹逐渐明朗了。赫底澈是古莱氏人,她的前夫从事商业,家道小康
,丈夫死后,她独自经理商务,曾雇用年轻的穆罕默德做伙计。这位夫人有坚强的性
格和高贵的品质,她在世的期间,穆罕默德并没有别的妻室。
穆罕默德的经济生活,从此富裕了(《古兰经》的明文可以为证③),他有闲暇的时间
去研究他感觉兴趣的问题了。他常到麦加郊外的希拉山上,①隐居在一个小山洞里,
昼夜沉思冥想②。穆罕默德怀疑现实,思慕真理,以致心烦意乱,精神恍惚。有一次
,在希拉山山洞里,正当精神恍惚之际,突然听到一股声音③,命令他宣读:“你当
奉你的造物主的名义而宣读……”④。这是他初次奉到的启示。这位先知已奉到他的
任命状了。那天夜间,后来就被称为高贵的夜间(laylat al-qadr)⑤,规定在赖麦德
月(回历九月)的下旬(公元610年规定的)。奉到任命状之后,曾有一个短期的间断(fatrah
),然后,第二次异象发生了,穆罕默德在紧张的、惊慌的情状之下,匆匆忙忙地跑
回家去,叫赫底澈拿被来给他盖上,接着就奉到启示说:“盖被的人呀!你起来吧,
你警告吧。”⑥这种声音是常常变化的,有时象铃子的声音一样(salsalat al-jaras
)⑦,但后来在麦地那各章里面,已变成一种声音,与吉卜利勒(Jibrīl,Gabriel,
迦伯里的对音)的声音是完全相同的。
阿拉比亚人穆罕默德,在传道和预言方面,确是象《旧约书》中所描写的希伯来的众
先知一样的真诚。他宣称上帝是独一的,是全能的,是宇宙的创造者。将来有一个审
判的日子。遵行天命的人,将在天堂里享受优厚的报酬;漠视天命的人,将在地狱里
遭受严厉的惩罚。这是他初期传道的要点。
穆罕默德以热烈的情绪,献身于新的任务,他觉得那是天使(rasūl)分内的事情,他
在本族人民中间,进行教育、宣传、传达新使命的工作。他们嘲笑他。他变成了警告
者(nadhīr)(《古兰经》67∶26;51∶50,51)——浩劫的预言者。他为了达到自己
的目的,用逼真的、动人的文辞,描绘天堂的快乐和地狱的恐怖,甚至以迫近的浩劫
威吓听众。他早期奉到的启示(麦加的几章),具有简洁、清新、富于表情、令人感动
等特色。
穆罕默德以天使和先知的身分,颂扬他的主宰,劝告他的人民,起初没有什么人信仰
他。他的妻子赫底澈,因受她的哈尼夫派的堂兄韦赖盖的影响,而首先信仰他①。穆
罕默德的堂弟阿里和他的血族艾卜·伯克尔接着就信仰他。当时,古莱氏族的伍麦叶
支,是一个有势力的贵族统治集团,他们的代表人物艾卜·素福彦坚决地反对穆罕默
德。他们认为穆罕默德所宣传的伊斯兰教是一种异端邪说,是与古莱氏族最重要的经
济利益相矛盾的,因为克而白里面供奉着很多偶像,是全体阿拉伯人朝觐的中心,古
莱氏族是克而白的管理人。
当许多新的加入者(主要是来自奴隶和下层社会的人)使信徒的行列壮大的时候,古莱
氏人一向滥用的嘲笑和讽刺,已经不能再当做有效的武器了,于是就用实际的行动来
迫害他们。敌人采取这些新策略之后,他们不得不迁移到阿比西尼亚去,第一批是十
一对夫妇,615年又有八十三对夫妇跟着去,他们的领队是奥斯曼·伊本·阿凡。这
些亡命者,在信奉基督教的尼加斯②的领土上找到了一个避难所,他们的迫害者曾要
求他把他们交出来,但被严辞拒绝了①。在这个惨遭迫害、暗无天日的期间,穆罕默
德虽暂时丧失了这么多的信徒,他并没有被敌人吓倒,他仍然大胆地继续传道,用说
服的方法,号召他的人民抛弃杂糅的邪神的崇拜,而专事独一的真主——安拉。启示
不断地下降。他羡慕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都有经典,因此,决心使他的人民也有自己
的经典。
不久,欧麦尔·伊本·赫塔卜信奉了伊斯兰教,他是注定要在伊斯兰国家的建立中,
起领导作用的。在穆罕默德迁移到麦地那之前三年,忠实的赫底澈去世了。不久以后
,艾卜·塔列卜也去世了,他虽然没有信仰伊斯兰教,但他保护他的侄子,始终不渝
。在“希志来”之前的时期中,发生了戏剧性的夜间旅行(isrā’)②,据说在这次
夜间旅行中,顷刻之间,先知就从克而白被运送到了耶路撒冷,准备从那里上升到第
七层天上去。耶路撒冷,在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看来,已经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圣地,
自从做了此次难忘的旅行的地上站之后,又变成了穆斯林世界第三个最神圣的地方,
其地位仅次于麦加和麦地那。这次神秘的旅行,经过后代的渲染之后,在波斯和土耳
其的神秘派教徒中,仍然是受人重视的题目,一位西班牙学者认为,这个故事是但丁
《神曲》的根源③。登霄的传说,在伊斯兰教世界仍然是一种生动的、感人的力量,
1929年8月在巴勒斯坦发生的重大骚动,就是最好的说明。骚动的主要原因,是争夺
耶路撒冷犹太教徒的“泣墙”,穆斯林们认为那是卜拉格(Burāq)④的起点站,卜拉
格是一匹神马,有翅膀,有美女的相貌、孔雀的尾巴,穆罕默德曾骑着卜拉格飞上了
九霄。
约在公元620年时,有几个叶斯里卜人,主要是赫兹赖只人,在乌卡兹集市上会见了
穆罕默德,而且对于他所说的话开始发生兴趣。两年后,由七十五人组成的一个代表
团邀请穆罕默德到叶斯里卜(麦地那)去住家,希望他去调解奥斯和赫兹赖只两大支派
间多年的争端。麦地那的犹太教徒,曾期待着一个弥赛亚的①诞生,他们对于本地的
拜物教徒接受穆罕默德的教义,显然起了启发作用。穆罕默德曾以传道者的身分访问
塔伊夫,并没有取得效果,这时候他已确信自己的传道工作在家乡是不会成功的,因
此,他准许自己的教徒两百人,乘古莱氏人疏于防范的时机,暗暗地溜到他母亲的故
乡麦地那去;不久,他自己也出走,而于622年9月24日到达麦地那。这就是著名的“
希志来”(hijrah),“希志来”的意义不完全是“逃亡”,而是在两年之中经过周密
考虑的一种有计划、有步骤的行动。十七年之后,哈里发欧麦尔才决定以希志来发生
的那一个太阴年为回历纪元的正式起点(此年元旦为622年7月16日金曜)②③。
“希志来”是麦加时期的终结,是麦地那时期的开始,事实证明,那是穆罕默德生活
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他以一个被轻视的先知的身分,离开他诞生的地方,却以一个受
尊仰的领袖的身分,进入他寄居的城市。现在,先知的身分退到幕后去了,富有经验
的政治家的身分出场了。先知的身分逐渐被政治家的身分掩蔽了。
从麦加迁移来的穆斯林被称为迁士(muhājirūn),麦地那的穆斯林被称为辅士(ans
ār),辅士们为了维持迁士们的生活,曾利用休战的时期,在新领袖的领导之下,出
城去截夺一个从叙利亚返回麦加的夏季队商,给那个商业的首都一个重大的打击。队
商的头目艾卜·素福彦听到这个计划的风声,早已派人到麦加求援。公元624年赖麦
丹月(9月),得到增援的队商和麦地那人之间的战役,发生在麦地那西南八十五英里
的伯德尔,由于先知天才的指挥,三百个穆斯林对一千以上的麦加人,结果获得了全
面的胜利。伯德尔战役本身虽然不能算做什么重要的战争,但穆罕默德的政治势力,
从此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①。伊斯兰教已初次获得了决定性的军事胜利。这一次的
胜利,被解释成真主对于这个新宗教的批准②。伊斯兰教在初次武装斗争中所表现的
严守纪律、为道牺牲的精神,在后来的更大的战役中证明是伊斯兰教的特征。诚然,
在第二年(625年)中,麦加人在艾卜·素福彦的指挥之下,在伍侯德为此次失败进行
了报复,并且打伤了先知,但他们的胜利,并不是永恒的。伊斯兰教恢复了元气,而
且逐渐地改守势为攻势,伊斯兰教的传播似乎永远是有保证的。在这以前,伊斯兰是
一个国家里的一种宗教;在麦地那,在伯德尔战役后,伊斯兰已提高了一步,不仅是
一种国教——伊斯兰教本身,已变成国家了。从此以后,伊斯兰教已变成了一种能战
斗的政体,这是全世界的人以前所不承认的。
公元627年,同盟军(al-ahzāh),包括麦加人、贝杜因人和阿比西尼亚的雇佣兵①,
再次与麦地那人较量。这是邪教与伊斯兰教之间又一次大的斗争。相传,穆罕默德采
纳了他的弟子波斯人赛勒曼②的建议,在麦地那城四周挖掘战壕③。贝杜因人的乌合
之众看见这种新奇的战术,觉得又惊讶,又烦恼,围困了一个月,双方损失二十多名
战士,他们终于撤退了④。同盟军撤退之后,穆罕默德就去讨伐麦地那郊区的犹太人
,因为他们援助了同盟军,帮助敌军进攻麦地那,结果把他们的主要部族古赖宰族的
壮丁六百名处死,把其余的人驱逐出境。无主的枣椰园,由迁士去管理⑤。伊斯兰教
的敌人,必须放弃原来的宗教,要不就被处死,二者必居其一;被迫作这种抉择的,
古赖宰族人是空前的,却不是绝后的。在这次讨伐之前一年,麦地那郊区的另一个犹
太部族奈迭尔族已被放逐了⑥。628年,麦地那北部海巴尔的犹太人投降并且交了贡
品。他们占据的绿洲本来是设有坚固的防御工事的。
在这个麦地那的时期中,实现了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化,即民族化。这位新的先知,排
除了犹太教和基督教的一切影响;聚礼日(星期五)代替了犹太教的安息日(星期六),
“艾赞”(意思是宣礼)代替了吹号和敲钟,定赖麦丹月为斋月,正向(qiblah),礼拜
者所面对的方向)由耶路撒冷改为麦加⑦,定朝觐克而白为正制,并准许吻玄石——
伊斯兰教时代以前的一种崇拜物。
公元628年,穆罕默德率领一批信徒,到距离麦加九英里的侯德比叶村落去,在那里
签订了给予麦加人和穆斯林平等待遇的一项条约①。这个条约实际上结束了穆罕默德
与其宗族古莱氏人之间的战争。在这个期间,古莱氏族中有许多人信奉了伊斯兰教,
就中有哈立德·伊本·韦立德和阿慕尔·伊本·阿绥,他们是注定要成为尚武的伊斯
兰教的名将的。两年之后,在630年1月底(回历纪元8年),麦加就被征服了。穆罕默
德入城之后,第一件工作是捣毁麦加大寺的三百六十个偶像,他一面捣毁一面高呼:
“真理已经来临了。荒谬已经消灭了;荒谬是一定要消灭的。”②(《古兰经》17:
81)但人民获得了特别宽大的待遇③。古代史上胜利的入城式,没有一次可与此次相
提并论。
大约就在这时候,穆罕默德宣布克而白四周为禁地(haram,《古兰经》9∶28),禁止
外教人入禁地的明文的启示,大概是在这个时期发生的事情④。这节明文,显然只是
要禁止多神教徒在每年一度的朝觐中接近克而白的。这个法令,现在仍然有效⑤。欧
洲的基督教徒,偷偷地去调查伊斯兰教的两大圣地,安全归国的只有十五个人。第一
个是意大利波洛尼亚人吕多维科,是1503年去调查的⑥。晚近去调查的人有英国人拉
特①和匈牙利人格尔曼努斯②。最有趣味的当然是伯顿1853年的调查,这是毫无疑问
的③。
回历9年,穆罕默德派兵驻扎塔布克,以防守本国与加萨尼国交界处的边疆,同时没
有经过任何冲突,就与艾伊莱(现在的亚喀巴)的基督教领袖和南方的麦格纳、艾兹鲁
哈、哲尔巴等三个绿洲里的犹太教部族,签订了和平条约④。本地的犹太教徒和基督
教徒,获得了新兴的伊斯兰教社会的保护,每年只须缴纳人丁税(jizyah)一次。这个
先例,后来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回历9年(公元630—631年)被称为“代表团之年(sanat al-wu-fūd)。在这一年里,
有许多代表团从远近各地先后到麦地那来,表示他们对于这位政治的和宗教的领袖的
忠顺。各部族即使不是由于觉悟,最少也是由于便利,而联合起来了,而伊斯兰教则
只要人们口头上表示信仰,而且交纳天课(济贫税),就已经感到满足了。加入新组织
的这些大量的贝杜因人,照欧麦尔的说法,可以称为“伊斯兰教的原料”。从未派遣
过代表团的各部族和各地区,现在也纷纷派遣代表团到麦地那来了。他们来自辽远的
阿曼、哈达拉毛和也门。泰伊、哈木丹和肯德,也派代表团来了。从来没有服从过任
何人的阿拉比亚,现在似乎自愿归穆罕默德统治,而且愿意参与他的新计划了。他们
都自愿地抛弃自己的拜物教,而接受一种更高贵的宗教和一种更高尚的道德了。
回历10年,穆罕默德率领着每年一次的朝觐团胜利地进入他的新的宗教首都——麦加
城。这次朝觐,终于成为他最后一次的朝觐,故称为“告别的朝觐”。他返回麦地那
后三个月,就身染重病,头痛得很厉害,于公元632年6月8日与世长辞了。
先知在麦地那的期间所接受的启示,是《古兰经》中篇幅较长、词藻较多的各章;内
容方面,除了关于斋戒、天课和礼拜等宗教法律外,还有关于结婚、离婚、对待奴隶
、管理战俘、对付敌人等社会的和政治的法令。穆罕默德是孤儿出身,自幼贫苦,因
此,他所制定的法律,特别照顾孤儿、奴隶、弱者,以及受欺压的劳苦人民①。
穆罕默德在极显赫的时代,仍然过着默默无闻时的那种艰苦朴素的生活,居住在泥土
筑成的只有几个房间的一所小房子里面,前面有一个院落和一道门,就象现代阿拉比
亚和叙利亚的旧式房子一样。常常有人看见他在家里缝补自己的衣服,他的人民随时
都可以到他家里去访问他。他遗留下很少的一点财产,依照他的遗嘱,当做了国家的
财产。他大概有十二个妻子,有的是因爱情而结合的,有的则是出于政治原因,其中
最得宠的阿以涉是艾卜·伯克尔的幼女。原配赫底澈生了几个儿女,除阿里的著名的
妻子法帖梅外,都在穆罕默德之前去世了。信奉基督教的科卜特女子玛丽给他生了一
个儿子,名叫易卜拉欣,他夭折后,穆罕默德十分悲痛。“他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行
为,无论是重要的或者是琐碎的,都已成了一种规矩,现在还有千百万人在有意地加
以模仿。在不管是哪一个民族所尊为完人的人当中,没有一个人的行为是被这样仔细
地效法过的。”②
后期的较大的伊斯兰教国家,就是从麦地那的这个宗教集团中兴起的。由迁土和辅士
构成的这个新的宗教集团,称为真主的民族(Ummat Allah),是建筑在伊斯兰教上的
。自古以来,阿拉比亚人都是依血统而分为若干部族的,以宗教为社会组织的基础,
是史无前例的。真主是最高政权的象征。先知活着的时候,是真主的合法的代理人,
是大地上的最高统治者。由此可见,除精神的职权外,穆罕默德还执行国家元首所能
执行的一切世俗的职权。在这个集团里,至少在原则上,人人都成了同胞,以前的部
族关系和宗主关系一概不论了。这是穆罕默德在告别的朝觐中作著名的讲道时所说的
话:
众人呀!静听我的话,而且紧记在心。须知每个穆斯林都是其他任何穆斯林的兄弟,
现在你们都是同胞。因此,别的兄弟所有的任何东西,不得他的同意而据为己有,这
对于你们中任何人都是非法的①。阿拉伯人当做命脉的血统关系的约束,就这样一笔
勾销,而代之以一种新的约束——宗教信仰的约束;在阿拉比亚树立了一种伊斯兰教
的友谊。在这个新集团里,没有僧侣,没有教阶组织,没有中央教廷。清真寺不仅是
伊斯兰教徒集体礼拜的地方,而且是他们的公所和校场。每天率领大家做礼拜的伊马
木(意思是师表),在战时就是大家的指挥官,因为他们人人都有牺牲一切,以抵抗敌
人的侵略,而保卫教胞安全的义务。阿拉比亚人,凡继续反对伊斯兰教的,都成为化
外人,甚至成为法外人。曾经犯罪的人,只要信奉伊斯兰教,以前的罪恶可以一笔勾
销。阿拉比亚人原是饮酒无度,狂嫖滥赌的,《古兰经》的一节明文,把酗酒和赌博
一次就禁绝了①。淫辞小调和靡靡之音,对于阿拉比亚人有同样的吸引力,也受到严
厉的批评。有人曾把阿拉比亚的旧风俗和伊斯兰教的新秩序作了一个生动的对照,相
传这是迁居阿比西尼亚的伊斯兰教徒的发言人哲耳法尔所说的,他对尼加斯说:
国王!我们原是蒙昧的人民,崇拜偶像,吃自死物②,干丑事,遗弃至亲,背信弃义
,弱肉强食。我们一向就是这样生活着,直到真主给我们派遣了一位本族的使者,我
们知道他的祖宗,看出他的诚实、忠贞和廉洁。他号召我们信仰独一的真主,只崇拜
他,教我们抛弃我们自己和我们的祖先舍真主而崇拜的石头和偶像,他命令我们诚实
不欺,对人公道,联系至亲,和睦邻里,不干坏事,不杀无辜。他禁止我们做丑事,
作伪证,吞食孤儿的财产,诬蔑贞节的妇女。他又命令我们崇拜真主,不以任何物配
他,命令我们礼拜、济贫、斋戒③。伊斯兰教的势力,从麦地那向四方发展到整个的
阿拉比亚,后来包括了西亚和北非的大部分。麦地那的集团,是后来的伊斯兰教集团
的缩影。
穆罕默德在短短的一生中,把向来散漫的阿拉比亚人团结起来,使他们成为一个坚强
的民族;把一个仅仅是地理上的名称——阿拉比亚——改变成一个有组织的国家;建
立了一个伟大的宗教,在广大的地区,取代了犹太教和基督教,而现在仍有广大的人
民群众信奉这个宗教;奠定了一个大国的基础,这个大国辽阔的版图,包括了中世纪
时期文明世界上物产最丰富的地区。穆罕默德本人,是一个没有受过学校教育的人①
,但他传授了一部经典,全世界八分之一的人民在信仰这部经典,把这部经典看成是
一切科学、哲学和神学的具体表现。
-------------------------------------------------------------------------
-------
① Ibn-Hishām,Sīrah,p.125;Ya‘qūbi, vol.ii,p.18;Mas‘ūdi,vol.iv
,p.127。
② 南方阿拉伯语铭文里有这个名字,参阅 Gorpus inscriptionumSemiticarum.pars
iv,t.ii,p. 104。
① Chronographia, ed. Carolus de Boor(Leipzig, 1885),p. 333。
② A.Mingana,Sources syriaques,vol.i, Bar-Penkayé(Leipzig,1908),p.146
(text)=p.175(tr.)。
③ 《古兰经》 93∶6—9。
① 希拉山位于麦加以北,相距五公里,山洞很小,能容一个人站起来,能三个人并
排躺下去。洞后有一个裂缝,空气可以流通。——译者
② 参阅 IbrāhīmRif‘at,Mir’āt al-Haramayn(Cairo,1925),vol.i,pp.56
—60。
③ Al-Bukhāri, Sahīh(Būlāq, 1296), vol. i, p. 3。
④ 《古兰经》 96∶1—5。
⑤ 《古兰经》97∶1。
⑥ 《古兰经》 74∶1以下。
⑦ Bukhāri,vol.i,p.2,l.Ⅱ。参阅《以赛亚书》 6∶1以下。参阅Tor.Andrae,
Mohammed:sein Leben und sein Glaube(G(ttingen, 1932),pp. 39以下。
① 参阅 ibn-Hishām,pp. 121,143。
② 尼加斯是阿比西尼亚国王的称号,不是私人的名字。——译者
① Ibn-Hishām, pp. 217—220;参阅ibn-Sa‘d,vol. i,pt. Ⅰ, pp.136—139
。
② 《古兰经》 17∶1;Bukhāri,vol. iv,pp.156,230;al-Baghawi,Masābī
hal-Sunnah(Cairo,1318),vol.ii,pp. 169—172; al-Khatīb,Mishkāt al-Mas
ābīh(St.Petersburg,1898—1899),vol ii,pp.124—129。
③ Miguel Asin, Islam and theDivine Comedy. tr. H. Sunderland(London,1926
)。
① 弥赛亚是希伯来人所期待的救世主,解放者。——译者
② Tabari, vol. i, pp. 1256, 2480; Mas‘ūdi, vol.ix, p. 53。
③ 欧麦尔为了要使回历元年的元旦与太阴年的元旦趋于一致,他把穆罕默德到达麦
地那的日期提前了两个月零几天,所以回历纪元从当年的元旦算起。——译者
① 瓦基迪(Al-Wāqidi,回历207年即公元822—823年卒)叙述伯德尔战役及其英雄,
十分详尽,占他所著《战史》(Maghāzi)的三分之一以上(第11至75页)。
② 《古兰经》3∶123;8∶42,43。
① 麦加附近有一座山,叫做侯卜希(Hubshī),古莱氏族中有些人曾指着这座山发誓
,因此被叫做古莱氏的艾哈比史(ahābīsh Quraysh)。参阅 al-Qāmūs,开罗,1344
年版第二册,第267页。著者说“阿比西尼亚雇佣兵”,这显然是错误的。——译者
。
② 参阅 Josef Horovitz in Der Islam, vol. xii(1922),pp. 178—183。
③ 阿拉伯语称战壕为khandaq,是波斯语kandan(挖掘)演变出来的,这个词是由阿拉
马语辗转传入的。
④ 《古兰经》33∶9—25中曾讨论这次战役。
⑤ 《古兰经》33∶26,27。
⑥ Balādhurh,Futūh,pp.17—18=Hitti,pp.34—35;Wāqidi,pp.353—356。
⑦ 参阅《列王记》上8∶29—30;《但以理书》6∶10。
① Balādhuri, pp. 35—36=Hitti, pp.60—61。
② 同书 p. 40=Hitti, p. 66。
③ Wāqidi, p.416。
④ Ibn-Sa‘d, vol.ii, pt. I, p. 99;参阅 Baydāwi, Anwār,vol. i,p.
383,1.10。
⑤ MuhammadLabīb al-Batanūni,al-Rihlah al-Hijāzīyah(Cairo,1329),p.
47。
⑥ 欧洲有一种很普遍的传说,说穆罕默德的遗体悬挂在麦加的上空,吕多维科力辟
此说的荒谬。参阅The Travels of Ludovico di Varthema in Egypt,Syria,ArabiaDeserta
and Arabia Felix, tr.J.W.Jones(Haklnyt Society, vol. xxxii,London,1863
),pp.25以下。
① Eldon Rutter,The Holy Cities of Arabia,2 vols.(London,1928)。
② Julius Germanus,Allah Akbar(Berlin,1938)。
③ Sir Richard Burton,Personal Narrative of a Pilgrimage to el-Medinah andMeccah
,3 vols.(London,1855—1856)。
④ Balādhuri,pp.59以下=Hitti,pp.92以下。
① 《古兰经》2∶177,216—220;4∶36;9∶60;24∶33;93∶9。参阅Robert Roberts
,The Social Laws of the Qor(n(London,1925)。
① Ibn-Hish(m,p.969;参阅W(qidi,pp.433—434。
① 参阅《古兰经》5∶90。奈伯特人有一个反对酗酒的神灵。
② 参阅《古兰经》2∶173。
③ 斋戒是麦地那时期成为定制的,时间在向阿比西尼亚迁移之后很久,参阅《古兰
经》2∶185,186。参阅Ibn-Hishām,p.219。
① 《古兰经》第3章第2节“温密”(ummi),依照逊尼派的解释是不识字的人。泰伯
里(《古兰经注》第8卷,第143页)解释说,这是指没有得到天启的阿拉比亚多神教徒
中间的一个。有些评论家指出,在《古兰经》的明文中(7∶157,3∶68,69,62∶2
)这个名词似乎是与信奉经典的人(ahl al-kitāb)相对的,所以这个名词的意思是一
个不会阅读古代天启的经典的人;他们认为《古兰经》第25章第6节说明穆罕默德是
会写阿拉伯文的。
--
FROM 218.244.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