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你的假设有一个小小的错误,就是你完全站在历史结果出来以后
进行假设,把秀吉当成了最大的对手,而处在当时历史环境中的人是不
可能这样做的。
首先秀吉只是织田家的一部分,论当时的实力柴田绝对大于秀吉,你认为
织田信长认可的笔头家老个人能力和实力会比秀吉差多少吗?当然最后秀
吉胜了柴田,但历史就是成王败寇,有很多时候时机和运气也起了很大作
用,不全是个人能力可以决定的。而在当时的情况下,秀吉和毛利正处于
对峙阶段,正常情况下秀吉肯定不可能迅速撤军,至于秀吉可以迅速和毛
利达成一致,恐怕是光秀没有料到的。当时的柴田虽然名义上也和上杉家
作战,但本能寺之变时他的部队并没有处在秀吉那样的环境中,就是说如
果正常情况下他的部队可以比秀吉更早的进军京都一带,难道光秀致之不
顾?
从战略选择上,光秀并没有错误,因为在当时的处境下即使他击败了一个人,
还是要面对织田众多旧部的围攻,没有自己的基础是完全没有获胜的希望的。
高祖的“深根固本”,朱元璋的“广积粮,缓称王”是完全正确的,光秀必须
巩固住自己的基础,才有可能在不可预知的将来有更多的选择。
说到这里我要说一下我自己理解的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就是司马氏代魏,
陈桥兵变这样的情况,当事人虽然名义上是处在下位,但在事实上已经掌握
了大部分权力,处于相对强势的地位,这种情况下要速战速决,以泰山压顶
之势击垮对手,避免夜长梦多,日久生变。而第二种就是光秀这种情况,他
处于一个弱势的地位,自身的实力和影响不足以一举代之,所以要尽量延缓
态势的发展,积聚自身实力的同时拖长时间,这样才对自己有利。因为时间
越长不可知因素越多,久则生变,对光秀是最有利的情况。我假设一下当时
的情况,当然如果哪位不同意或者有其他看法的可以指出来。假设当时光
秀固守住京都一带,最初肯定是会遭到众多织田家臣的围攻,就如同历史上
秀吉做的一样,很多人会打着为主公复仇的旗帜进攻光秀,但如果光秀可以
顶住他们的进攻,守住京都、安土一带,时间长了这些人肯定就不会象最初
那样齐心协力,毕竟秀吉、柴田、德川等人都是野心勃勃,所谓的“为信长
复仇”不过是为自己获得更多的利益打上一个大义的名分。光秀不会看不到
这一点。而久攻不下导致的结果就是各怀鬼胎,时间长了不论愿意不愿意,
绝大部分人都在事实上默认现实情况的存在,这恐怕也是“台独”一直采取
“拖”字诀的想法。到时候织田家就会分裂成羽柴、明智、柴田等多家大大
小小的大名,明智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战国大名的一员,可以徐图后记。
另外牢固控制京都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作用,光秀肯定非常清楚。而且
有一点要注意的就是光秀是个典型的武家人,必然对公家有一种感情,或者
说是盲目的崇拜在里面,这个和他的性格有关,因此他的第一举措肯定是牢牢
控制住朝廷,这样的措施无可厚非,在当时的情况下也是合理的选择。
要说明智的败,唯一可以解释的就是他遇到了秀吉。如果不是秀吉在以前就
广结人脉,所以才第一时间从千利休那里知道事变,另外又抓住光秀的使者。
还同毛利那么迅速达成了一致,以惊人的速度中国大返,光秀未必会输掉
这场赌博。如果把光秀比作良才,他所做的每件事都完全的符合情理,无可指摘
的话,秀吉就是天才,他做的事已经超出了常人的情理,但又完全符合当时的
情况,是最优的选择。“既生瑜,何生亮”,不外事乎罢了。
【 在 forgauss (四镇北庭行营刀斧兵马使高秀岩) 的大作中提到: 】
: 抛砖引玉一把,现在总结一下大家的发言
: 我的计划其实很简单,就是派别动队奇袭姬路,之后在姬路城下击败秀吉,联合毛利,
: 迎击其他的织田将领。
: ...................
--
FROM 211.6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