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 Dinothere (闭关) 的大作中提到: 】
: 凯瑟林在 8 月初就支持轰炸英国大城市,不是在 8 月底。德国空军高层
: 对轰炸目标当时有严重分歧。凯瑟林支持轰炸伦敦,而其他一些人反对,
: 戈林因为希特勒命令禁止轰炸伦敦,所以最后没有采纳凯瑟林的建议。
: 这是 7 月底 8 月初的情况,当时希特勒禁止轰炸伦敦。
: 后来英国人轰炸了柏林,希特勒勃然大怒,把戈林召来训话,于是戈林立即
: 受命修改原来的轰炸计划,改为报复伦敦。
显然有很大的个人面子问题。戈林曾大胆而夸张地担保英国人绝对不会轰炸到
德国本土来;众所周知英国人仍的几个炸弹使戈林个人荣誉和威信受到极大打击。
轰炸伦敦一定意义上也是他个人的一种报复。
当时轰炸战略设施可视的成果比较小,你炸了以后炸成什么样收效如何还不好说清楚。
英国空军也好像怎么炸也炸不完,怎么攻也攻不尽,德国在高估英方实力,其实英方
多年后还在庆幸德国人最后转移了进攻计划,没有按原战略继续攻下去。
至于不轰炸城市,双方截止到那时,至少在行为上,德国自己还在遵守的,就是不轰炸
平民,瞄准战略设施。英国人先开了这个头,德国自然要跟进了,原本反对轰炸城市的
现在也无法再反对了,一种新的话语和意识出现了,潘多拉的合子开启了。轰炸城市
有比较直观的效果,实际上也是一种恐怖主义,它以营造难以预见和抵抗的恐怖性事件
来达到效果。迫使受攻方在精神意志上也屈服。
但从战略上看,一不能消灭皇家空军,因为使它有了喘息和再生的机会(从设施维护,
飞机生产工具到人员培训,还有就是本有飞行员的休息调整,在七八月的时候英国飞行员
人手不足,已经完全是put to the most stretch,体力和精力都不支;另一方面就是
轰炸都市的恐怖主义反而不能达到压服英国人,消灭他们士气的效果,反使他们更加
团结起来。抗德;对London raid在这个层面的意义上有许多历史/社会学的叙述和研究。
: 英国人在 8 月的一段日子确实比较辛苦,我查到的英方的说法写在
: < 布列颠空战 > 这个系列里面了,其中参照了几本书,大致说法相似。
英国人基本一致持这个观点,没人比他们更清楚自己的情况,在我看来外人在这里
列数据做假设,甚至想反驳英国人自己,是很可笑的事情,为了达到目的,
汪精卫宣称的抗战必亡的例子都拿出来了。
--
FROM 82.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