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发信人: zhizi (栀子~似是故人来), 信区: History
标 题: 绍兴十二年之后的南宋统军大将 6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Sat May 29 09:16:10 2004), 站内
见到城下大军云集,反贼慌张起来,觉得不太可能获胜。田如螯乘机劝说齐述反正。齐述便杀死了首事的乱军四十余人,向朝廷表示将要投降。但是当李耕等部队要求入城时,齐述又闭门不出。朝廷知道后便降下旨意,要齐述立刻出降,否则便将要用军事手段解决。齐述这个时候被自己的儿子所胁迫,终究没有服从朝廷的命令。田如螯于十月壬戍出城与李耕相见,李耕已经知道这次事件难以和平解决,便将田如螯留在军中,不让他重新入城。城中百姓派出数十名年长者来李耕军中,希望能让田如螯回城,大约也是生怕谈判破裂的意思。李耕对这些代表大声斥责,叫他们回去,这些代表就告诉李耕,贼军打算挖地道偷袭官兵。李耕随即派人将田如螯送往朝廷。
朝廷于十月甲戌任命李耕为虔州知州,命令李耕出兵攻城。李耕领命进攻,但是还是不断招抚乱军,希望他们能够出降。乱军回答道:“一开始我们只是想和吴统制手下的军士争口气而已,不料现在却犯下了如此大的罪过,即使我们接受招安,想来朝廷也不会宽恕我们。”南宋朝廷对于盗贼一向尚算优容,受招安后往往会加官进爵。当时甚至有“要高官,杀人放火受招安”的说法。南宋初各大将手下的统制官也有不少都来自盗贼。但是朝廷对于敢于犯上作乱的士卒则一般都加以严惩。南宋初杭州兵变,王渊更是在招降了叛兵之后又背弃诺言将他们杀死。更何况国家承平日久,此时仅有虔州一城作乱,朝廷未必再会对乱军加以姑息。因此乱军宁愿誓死反抗图一侥幸。这下苦了城中百姓。叛军将百姓粮食抢走,迫使他们为叛军劳作,大约是荷土挑担一类的工作,才给他们勉强能够果腹的口粮。有试图逃出城外投奔官军的,一律格杀勿论。
十一月丁巳,江西马步军副总管刘纲率领的江西地方部队以及池州的土豪乡兵部队此时也加入了讨伐军。而围城已经达四十天,高宗听说城仍旧没有攻下,城中百姓已经断粮日久,便又让殿帅杨存中派出殿前司前军统制苗定等率军五千人支援。苗定兵未到,城已破。叛卒约四千人全部被处死,战争遂结束。
第二年的二月,朝廷将虔州改名赣州,虔化县改名宁都县。论功行赏,讨伐军的主将李耕,军衔由忠州团练使升为金州观察使。诸将自刘纲以下也皆有升迁。此战战况不详,但是可能李耕措置令朝廷感到满意,以至战后不久,李耕就被提升为池州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成为了独当一面的大将。
绍兴二十四年到二十五年,朝廷将几名方面大将的军衔加以提升。主管侍卫马军司公事(马军帅)成闵,建康府都统制王权和镇江府都统制刘宝都从承宣使升为节度使。
绍兴二十五年的正月,鄂州前军统制李道,因为平定猺人作乱的功绩,获得了落阶官的奖赏。什么叫做“落阶官”呢?这个就要从宋朝武将的军衔说起了。宋朝高级将领的官衔中,除了有表示官阶的XX大夫之外,还要加上X州X使的头衔,位置从高到低,分别是承宣使,观察使,防御使,团练使,和刺史,其中承宣使原为节度观察留后。这些官衔的名称都来自唐朝和五代地方上守令的官名。宋朝这些官衔只用来作为武官的加衔。凡是在XX大夫之外加了这些官衔的,就称为“遥郡”,比如说李道曾任武义大夫,荣州团练使,他的军衔就是遥郡团练使。
“遥郡”之下是“横行”,再往下是大小使臣,基本上可以理解为现代军队的校官,尉官以及士官。“遥郡”再往上升迁,可以升为“正任”,这就相当于将官了。“正任”的军衔排列和“遥郡”一致,但是多一个最高的军衔:节度使。
如何区别“遥郡”和“正任”呢?区别就在“正任”的武将,其官衔之中没有阶官,也就是XX大夫这种官衔。因此,如果从“遥郡”升为“正任”,只要把官衔中的阶官去掉就可以了,由于这个原因,“落阶官”就成为从“遥郡”升“正任”的代称。“正任”虽然没有阶官,但是有另外一套加衔,就是检校官等等,另外南宋高级武将还常带禁军官号,如前所言,从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再往上到步军,马军,殿前都虞候,副指挥使等等,都不是真正的统军将领,只是加衔而已。
南宋初将领升迁极快,遥郡升到承宣使,一落阶官就成为正任承宣使了,相当于从上校一下子直接升到上将。后来有惩于此,除非特恩,落阶官后只能从正任刺史开始升迁,这样就杜绝了滥赏侥幸。
因此李道这一年军衔由中侍大夫,保宁军承宣使落阶官,成为正任承宣使,跻身高级将领的行列。岳飞旧部属之中,此刻就以此人境遇最佳。
李耕在池州都统制的位置上并没有坐太久。绍兴二十六年,李耕去世,朝廷以昭庆军承宣使,殿前司右军统制岳超升为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继任池州都统制之职。岳超本为韩世忠部将。李耕最后的军衔是武当军承宣使。
同一年,吴璘由太尉升为开府仪同三司。太尉是宋朝武官阶最高的一级,升无可升,所以就授予了他文官阶中中最高的一级。宋朝以文制武,文官地位高过武官,故此从武阶换文阶乃是升迁。开府仪同三司相当于北宋元丰改官制之前的使相(节度使或亲王带同平章事)。自从南宋开国以来,从来没有人以使相的高位担任都统制的,因此朝廷下令将吴璘的官衔改成领御前诸军都统制职事,同时他兼任的知兴州也改为判兴州。这些名称改变只是宋朝官制的惯例,表示吴璘是以较高的本官(开府仪同三司)担任相对较低的差遣职事(都统制和知州)。具体的职事并没有多大的区别。二十八年,鄂州都统制田师中也升为开府仪同三司。
四川方面,绍兴二十七年兴元府都统制杨政去世,如果他不去世的话,可能将和吴璘与田师中一样将升为开府仪同三司。杨政去世后,朝廷以金州节制御前兵马姚仲移为兴元府都统制,而金州节制御前兵马一职,则由吴玠前部将,保宁军承宣使王彦担任。姚仲稍后被升为保宁军节度使。
--
FROM 24.9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