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宣文案写得可好了:5月28日,回龙观街道新龙城西区西侧“家园”主题共享空间正式开园。这片曾经违建林立的“城市伤疤”,经过一年多的匠心改造,如今蝶变为15004平方米的生态绿洲,以“自然、共享、家园”的全新姿态,为周边2万余名居民献上了一份绿色厚礼。
从"七小门店"到"森林会客厅"的美丽蝶变
“以前这儿油烟呛人、垃圾遍地,现在推窗见绿、出门入园,幸福感提升了好几个档次!”开园当天,新龙城西区社区居民刘阿姨踩着新铺的彩色塑胶步道,在朋友圈连发九宫格照片。这场由居民自发组织的“森林健步走”活动,让这片承载着期待与惊喜的绿色空间瞬间热闹起来。
谁能想到,这里曾是违建扎堆的“城市边角料”?时间倒回2022年,这里还是30余家“七小门店”扎堆的脏乱死角,违建面积达3343.48平方米。2023年初,在完成拆违工作后,街道立即启动了绿地提升工程,通过多次召开居民议事会,最终确定了现在的改造方案。一场以“自然、共享、家园”为名的改造悄然启动——童年传声筒、雨水花园、森林鸟巢之家……这些充满诗意的名字背后,是居民投票选出的“梦想清单”。如今,这片绿色生态空间,终于揭开了面纱。
藏在曲线里的“生态智慧”
走进公园,最先映入眼帘的是蜿蜒的生态步道。步道旁,是本次改造的“灵魂”——森林雨水花园。通过地形设计和耐湿植物搭配,这里不仅能收集雨水、滋养土壤,还成了蜻蜓和鸟类的“会客厅”。
公园的每个角落都藏着“适老爱幼”的巧思:北侧200平方米的林下活动区,8套适老化健身器材均配备防滑扶手;南侧护坡的波斯菊与绣线菊组合不仅软化挡土墙,还形成四季变幻的“生态屏风”。特别设计的“节气沙坑”将二十四节气知识融入游戏设施,让孩子们在玩耍中认识自然。让自然教育“玩”进生活,家长刘女士说:“以前孩子放学没地方玩,现在有了这个安全的活动空间,我们放心多了。”
“民声”变“民生”的更新密码
从设计方案到功能落地,街道通过多次走访调研,将“儿童游乐”“老年健身”“生态教育”三大需求揉进设计。新增的北侧入口,就是居民提议的“捷径”。项目刻意保留原有地形和土坡树木,所有步道绕树而建,连沙坑选址都避开了根系区。规划前问需于民,建设中问计于民,完工后问效于民,这种“最小干预”理念,使公园既焕发新生,又延续了居民记忆中的那片绿荫。
共建共治共享的“幸福样本”
“以后孙子放学不用窝家里看电视了!”开园当天健步走队伍里的张阿姨笑着说,“而且现在晚饭后散步有新去处了,这才是老百姓需要的好工程。”这个由违建变身而来的社区公园,正在成为新龙城居民美好生活的新注脚。
城市更新的“回龙观答案”
从“脏乱差”到“绿净美”,新龙城西区西侧地块的蜕变,正是“疏解整治促提升”行动的缩影。接下来,回龙观街道将让每个改造项目都成为“民情温度计”,用绣花功夫织就宜居宜业的城市画卷。从“拆违攻坚”到“品质提升”,回龙观街道正用“人民城市”的理念,书写着超大型社区治理的生动答卷。
图文/邓子奇
******************************************************************************************
******************************************************************************************
事实上,这一设计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其规划极为不合理,大面积泥巴地占据了相当比例,使得人们可行走、休闲以及进行各类活动的区域十分有限,难以满足正常使用需求。另一方面,工程质量也令人堪忧,施工过程中处处透露着马虎与敷衍。在选材用料上更是毫无诚意,秉持着 “哪个便宜用哪个,哪个次选用哪个” 的原则。例如,道路铺设中随处可见碎石子,而在植物选择上,大量运用了价格最为低廉的树、草等品种。
2025年6月17日,该公园的情况被《问北京》进行了全面的报道。
2025年6月20日,发现邻友圈的大家真实反映的文章及转载《问北京》报道的文章均被街道给和谐了。
2025年6月23日,发现公园门口摆了封闭施工的告知牌。
--
修改:unisctr FROM 218.241.201.*
FROM 218.241.2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