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史上两场史诗运动:太平天国、中华民国,都是发端于两广,登峰造极于湖南,造福蒙荫于淮扬。是什么回事?难道是历史的轮回?
首先从习性上来讲,淮扬人最为阴险干练,走向共和里面,安徽的李鸿章、河南的袁世凯各种伏低做小,尔虞我诈,所以最后胜利果子都是淮扬人摘了不足为奇。但是淮扬人习性目光如豆,不可以国享。国家交到这些人手里,基本上丧权辱国是跑不掉的。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不要从淮扬选拔主席。
湖南思想独步全国,天生史诗级人物,纵横百年,国家级担当。但有两个缺陷,一是湖南人互相不服气,形不成合力。曾左,毛彭之争,各自坚持自己的路线,从来做不到伏低做小,降低了整体输出。二是无论是人才总量和经济,都无法单独发起一场运动,需要等待两广的信风,才有可能上青天。
两广客家人结社械斗源远流长,悍不怕死,如果有英明领袖很容易起势。19世纪后又最先受英美耳濡目染,有样学样,挂西方的羊头卖中国的狗肉。先后挂起基督教宗教和民主的招牌,实际上是反清和反帝,引领风气。但是两广人排外,不能利用好全国人才。左宗棠,毛泽东都先后脱离而去。一旦没有了英明的指导思想,队伍一溃而散。
其次从大势上说,农业社会要解决吃饭问题,前工业社会要解决公平市场问题。这是两场史诗运动的背景。当下后工业社会要解决工人自由的问题,蕴藏了下一场史诗运动,这是后话,稍后展开。两广这两个问题最为迫切,第一次,广州通商后,自然经济破产,广西烧炭人更是艰难。第二次,一战前后国内军阀挂靠西方,阻碍了渴望有统一、公平、营商成本低市场的工业社会需求。广州资本发展,英美租界力量又相对上海要弱小,促进了广州起义。
湖南毗邻两广,运动进一步发展,必然北进湖南。湖南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岳麓书院救国救民天下大同的思想一直不熄。近代从魏源的海国图志,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到毛泽东的WG都致力于民众自救,天生史诗级人物不是偶然的。
淮扬技术最为进步,市场最为庞大,也培养了商人和政客赋能。一旦学习承接了湖南的思想,以淮扬的体量,产生了最大的能量。
简单点说,两广是引火物,湖南是火种,淮扬是干柴堆,干柴烈火大势所趋。中国最好的配置是湖南的领袖,淮扬的阁员,两广的特区。国家之福,人民之福。
--
FROM 180.156.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