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依然还只是造船大国、而非造船强国
杨爱红
中国海洋工程装备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特约观察员
炮塔越多越革命!
今天参加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2021年学术年会,开场第一位主讲嘉宾是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包张静老师,题目是《我国船舶工业“十四五”发展动向》,开篇抛出的第一个论点就是“中国依然还只是造船大国、而非造船强国”。
具体的长篇大论我就不复制粘贴了,放两组关键数据吧:
500
这效率和效益简直低破尘埃……
500
关键核心设备自主配套率也低得可怜……
船配自主化的事儿已经讲得很多了,我就不再赘述了。效率的问题我觉得很有必要大讲特讲。
以我的实际观察而论,目前我国船舶行业的主流生产管理模式,依然还是过去那套低廉人力成本优势背景下的粗放管理模式,即人员依靠少数本单位员工+大量高流动性外包工(二者在生产现场的比例大约1:10)、信息流动依靠纸笔+口头(无纸化遥遥无期),直接后果就是人员素质和硬件都不足以支撑高效率造船和一次性完工,经常需要返工。
比如国内某头部船厂的某“皇冠上的明珠”项目,为了赶工期,不等某些设备到位就换了施工方案进行施工(这个可以理解),但没有对新的施工方案进行结构有限元校核(这个就暴露出生产现场缺乏相关能力,也暴露出设计部门与现场生产部门之间的沟通机制有问题),强行施工后才发现分段变形严重,不得不花大力气返工,反而欲速则不达、还大大增加了建造成本。
现代军队的人力基础,已经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大量临时征召的动员兵转变为长期稳定服役的职业化士官,虽然单人的成本大大提升了,但只有这样才能支撑起总体的作战效率。我认为这个道理对造船业也很有参考价值:依靠大量低技能外包工堆人力的模式已经赶不上形势了,舍不得花钱养长期稳定的技术团队,反而会带来更大的损失,是时候做出改变了
--
FROM 124.226.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