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
【 在 SunyataX 的大作中提到: 】
: 标 题: 四三方案化肥厂
: 发信站: 水木社区 (Sun Feb 6 17:47:09 2022), 站内
:
: 为什么印度没有快速建设大量化肥厂?
:
:
: 西方朔
: 刘凯广西嘎纳教育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948 人赞同了该回答
: 这是怎么回事,看完《水门桥》回来,居然有200多赞!
:
: 其实我觉得,我们这个化肥厂以及中国第一代石化人和《水门桥》的故事有相似之处,也是在眼前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坚信方向正确,一步步摸索学习,任何一点风吹草动这种巨型项目都功亏一篑,更不用说在全国同时布局几十套这种巨型项目。
:
: 要让一个大国实现化肥自由第一条就是中央决心明确。
:
: 1973年立项的四三方案,而我们厂开始建设是1974年。
:
: 整个四三方案基本上是掏光了全国的外汇储备,而就我们这个厂,投资就是3亿,而当时全国一年的GDP也就1440亿,同时立项的几十个项目中,我们厂基本上算是最小的。
:
: 我至今都很崇拜教员团队的远见卓识和极高效率的行动力,看到到了机会真的就敢直接梭哈!
:
: 第二就是中下层不懈努力解决问题的行动力。
:
: 其实从我父母来看,建厂初期是出过很多问题的。当时为了省钱,加上国际卖家也没那么多,其实整套设备就是万国货,有的是二手甚至报废设备,各国工程师只解决自己的设备,剩下的都要我们自己解决。
:
: 而当时呢,不要说大学生,就是我爸妈这样的高中生也很少啊。更不用说这套设备根本没有先行者,哪里有什么职校大学去培养工人和工程师?
:
: 其实就算说高中生大多也是勉强,我妈掰着指头算满也就读了8年书,还在考试中占前排,经过一年多的培训,成为中心控制室的一员。
:
: 而我父亲,每当接到检修的指令,都是无条件的服从。为此,我在五岁那年,有一次紧急停车,父母都在一线奔忙,我一个人在学前班等到天黑才一个人穿过半个县城哭着走回家。
:
: 后来,父母都很自责,但是也没有办法,唯一的补救措施就是把我接回厂里幼儿园,不让我继续去县里读学前班了。
:
: 要知道,整个工厂从建设,到整体设备调试,到生产制度完善,都是我爸妈这样一代老三届带着蹩脚的学历建立起来的,拼出来的。
:
: 即使如此,整个工厂运转了四十多年,最大的事故就是一辆消防车在厂区撞死了食堂送餐车的司机。
:
: 第三就是在任何时候,都能站在科学全局考虑问题。
:
: 我们这个工厂其实一直以来都很少盈利,大部分时间都是亏本销售,多次都进入了被关停的边缘。
:
: 而且,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尿素无论是质量还是成本都不如进口尿素有优势。如果按照市场规律,这个厂早就关闭了。
:
: 事实上确实有很多小化肥甚至大化肥都消失掉了。
:
: 但是化肥自由就是粮食安全。尿素是粮食的粮食,一公斤尿素可以增产稻谷4到5公斤,而如果依赖进口,无异于将粮食安全拱手让人。
:
: 无论是领导人读过张培刚先生早年的《农业国与工业化》这本奇书,还是自己从实践中总结,都认定了化肥这种关键的生产要素。
:
: 今天干不好,不代表明天干不好,只要认准了目标,抓到了主要矛盾,一代又一代人持之以恒,问题终究会解决的。
:
: 到了2006年,我们厂经历了煤气化改造,又经过好些年的摸索,把壳牌公司的实验室技术实现了工厂化。如今,这个技术已经成为全国大化肥的标配,中国的尿素生产水平也从学生成长也了老师,而这个过程中,我的不少留厂同学也是其中浪花一朵。
:
: 这也许不像嫦娥飞天,原子弹爆炸那样惊天动地,但是时代洪流中,每一朵浪花都是值得纪念的。
:
: 一般中国人不懂四三方案的重要性,也没有经历过建设过程,所以总以为建设化肥厂似乎很容易。
:
: 正巧,我从小出生长大的工厂就是新中国第一批大化肥设备,所以,回答这个问题还是没问题的。
:
: 先说四三方案。
:
: 四三方案简单说就是1973年,教员团队看到国际形势好转,判断这是工业技术大规模引进的大好时机,于是拿出国家积累多年的43亿美元外汇,进口了大量的化工设备进行工业升级。
:
: 这是苏联援建156套项目之后中国工业第二次技术大爆炸,其中我出生的工厂就是这其中十三套大化肥之一,而父母就是工厂最初的建设者。
:
: 其实总体来说,大化肥就是生产尿素,尿素的合成路径也很简单。
:
: 空分(得到氮气),裂解(得到氢气),合成(得到合成氨),造粒(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尿素)。基本原理初中生就能懂。
:
: 这不是说在四三方案之前,中国人造不了化肥,而是说那时候国内工业水平达不到,只能生产小型的合成氨设备,小化肥设备合成氨年产量最多也就是十来万吨,安全性,能耗,成本都跟大化肥不可同日而语。
:
: 大化肥设备合成氨三十万吨起步,需要几千人通力配合才能完成开车运行任务(现在全部自动化了,也要几百人)。
:
: 光是设备安装,就是是三年多时间。
:
: 而同步的工人培训,也要一两年时间。
:
: 那时候,我妈是在合成车间,光是去全国各地培训就用了半年多,背仪表训练又是半年多,这样才成了中国大化肥设备第一代的女操作员。
:
: 而最可怕的是,当时由于国内没有人真的特别理解设备,各种小状况都可能填上人命。
:
: 有一次,厂里有个高压容器出了状况,由于抢修有风险,当时的厂长就直接把整个领导班子搬到现场,然后语重心长地嘱咐一线工人:没事,如果出了问题,我们整个班子给你撑腰。
:
: 这哪里是撑腰,纯粹就是陪葬!
:
: 后来还好抢修顺利,设备一直运转了几十年都没问题。
:
: 这种大化肥投资巨大,但是只要启动,产量就源源不绝。
:
: 只有检修的时候,设备才会停车。
:
: 这和电脑启动的原理差不多,但是却是我父亲最忙的时候。
:
: 很多设备管道都必须要人钻进去一点点检查,因为只要一点点小问题造成停车,就是几千万元的巨大损失。
:
: 我父亲从我记事起,每次检修就累得像熊一样,直到后来下岗。
:
: 后来,厂里的设备一再升级,每次投资都是十亿计。小时候我们厂里创了56万吨的历史记录,我们班还编了一台舞蹈庆祝,现在据说已经一两百万吨了。
:
: 这样说吧,大型化肥厂是集合制造业,管理制度,熟练工人和极强责任感才能拥有的国之重器。
:
: 绝对不是想有就能有的。
:
: 80年代起,随着十三套大化肥的陆续投产,中国人再也没有饿过肚子。
:
: 还是纪念一下我从小长大的地方吧,业内人士应该知道现在这套新设备的意义。
:
: 500编辑于 2022-02-06 03:08
: --
:
: ※ 来源:·水木社区
http://m.mysmth.net·[FROM: 171.111.208.*]
:
--
FROM 106.3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