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文字转载自 WorkLife 讨论区 】
发信人: halliburton (蒹葭), 信区: WorkLife
标 题: 工业细节都是钱和时间砸出来的
发信站: 水木社区 (Fri May 20 07:24:08 2022), 站内
几年前,曾经仔细的对比过我做的一个滤波器和欧美同行滤波器的效果。我的实现是90年代末,stanford的一个博士算法,也是现在工业界都在用的,非常巧妙的一个设计,几乎不增加计算量,而且效果非常好。我曾经和一个神一级的计算数学专家讨论这个滤波器,他回国休假,我请他吃炸酱面,吃饱后,我俩在鸟巢附件遛弯,聊起来这个,我说lumely真的是大神呀,他这个滤波器太好用了。那个大师回答我,可惜了,这人后来不务正业,去搞转换波了…………之后仔细聊细节,这个老哥说,这个滤波器我们基本上不用了,虽然视觉效果好,但是泄露成分太多了,不建议你用,后面有很多问题处理不好,建议你用sam gray的那个filter bank的设计。就这一句话,我4年前因为一些新算法、新项目公关,开始换成他推荐滤波器,怎么做效果也不尽人意。折腾了很久很久,最后凑合用其他方法糊弄过去了。直到最近几天,问起他,老哥说,啊,我们都至少用50个filter bank才能保证结果正确,你用了几个?我非常心虚的说,我用了16个,多了太贵了。
类似问题细节非常非常多,就做这个filter bank的实验,我这差不多跑了半年多,100多个gpu,一遍遍的反复测试,电费、算力且不说,结果不满意的时候,我和合伙人俩人经常对这结果讨论到凌晨一两点。这还仅仅是一个非常小的子问题。前前后后,折腾了差不多两年,填了一大堆算法的坑,总算是最后能用了。但是总觉得自己做的滤波器还是有点脏兮兮的。期间各种傅里叶变换镶边、加窗的,一直没有解决的让人满意。
再后来,通过各种渠道,知道了欧洲某个公司的工业化实现算法。不得不感慨了一句,这东西,不给你,你三十年都做不好;而在这个细节上,他们投入的人力物力,是我们的百倍都不止,从发展过程看,他们这点小细节,至少经历了十余年时间迭代,专职工作人员工资都超过千万美元了。而今天,我们总想着弯道超车,拿几片烂白菜叶子的钱,就想白嫖一个满汉全席…………
窥一斑而知全豹,我们的工业软件,真心的还不如国足,无解……
--
修改:halliburton FROM 111.201.51.*
FROM 111.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