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文字转载自 NewExpress 讨论区 】
发信人: ahhoo (四公子 是真名士自风流), 信区: NewExpress
标 题: 对昨天江西考生不填报清北冷门专业的帖子,谈点看法
发信站: 水木社区 (Mon Jul 7 18:15:20 2025), 站内
昨天看到版上那个“江西某中学几个高考学生不报清北冷门专业,老师破防”的帖子,谈谈个人的看法。我喜欢断案的方式,掰开了看,揉碎了讲。
先看动机:
1,学校和老师:很多中学(尤其是县级)非常看重清北录取人数,老师、学校的奖金,甚至学校领导的记功、晋升,都是和清北录取人数直接挂钩,而不是高分考生。这一点,在江西尤为突出。清北录取人数还会成为学校招生的一个重要砝码,很多外地的学生,尤其是复读生,会优先选清北录取人数多的学校就读(虽然他们跟清北可能没多大关系)。一些学校为了得到更多的清北录取数,会去a“买苗子”,以高额奖学金吸引本不会选择本校就读的优秀苗子来校学习,甚至有的给出陪读父母补贴的优厚条件;b“开小灶”,集中全校优质师资给有望冲击清北的学生免费补课,提高成绩。所以,文中有“100万和……付出”的说法。
2,考生(这里仅只讨论清北录取线边缘的考生,此后同):现在就业压力很大,“好就业”“赚钱多”是考生选择报考志愿最朴素的想法。从目前看,清北录取分数和下一档学校的差距非常明显,够清北边缘的分数,基本上能在其他学校挑选更加热门的专业,甚至任选专业。听了近年来各种关于就业形势、行业收入差距的声音,不少考生和家长更倾向于“好就业”“赚钱多”。因为这些孩子基本上还没有成熟到想明白自己以后想干什么、适合干什么。更不要谈职业发展规划了。
两者的立场出现了分歧。有了不同的“立场”,自然就有不同的“是非”。不论怎么说,学校不应该也不可能左右学生的选择,因为你不可能也没能力对学生的未来负责,自然学生也不会为学校的利益而选择风险。文中学校和老师的反应,其实是“赌输了”后的失态,不得体,也没有用。其实很多分歧,是不能换位思考,只重视自己的利益,而又没有条件和能力为对方提供相应的收益预期。这件事上,学校是完全的弱势方,无解。该改变的,是“赌”这个心态,或者,更高层面,改变对学校、老师考核和激励的方式。
清北冷门专业到底值不值得上?
从我的经历来看,我觉得,对多数人是值得。我一直属于不认真学习的,用我家领导的话讲“你这样的考不上清北,能上清北的,既聪明,又勤奋。想对你的懒散,你的聪明不够。”我觉得她说的是中肯的。但我也有清北梦啊。我后来考研,选了P大的生态,难道我不知道生态不好就业么?不是。那为什么又选了呢?因为只有生态我有把握能考上。因为我古文好,有先生建议我考P大的中文,帮联系了导师,见了面之后他也认可,说只要入围就要我。但我没把握,我没有试错的机会。经过两年的工作,我对自己有了基本的认识,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当时考虑了两条路,一是考T大环境工程,以后搞技术;二是考P大生态,然后到T大读社会学的博士,从政。但T大环境工程专业课太难,我毫无把握。所以选了生态。实践证明,仅考试而言,我选对了,考了当时专业第一名,顺利入学。
P大真是一个好地方,课程随便旁听,我选了或者蹭了心理、社会、规划很多课程,为后来的计划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本来计划考一个T大社会学的博士,但发现我还是喜欢浪,喜欢花花世界,不是搞学问的料。加上我家领导当时在京外学习,我毕业后就离开北京,到了她所在的城市。
以前我以为自己挺牛逼的,到P大最大的收获就是感受到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这里不同人之间的智商差距就像人与狗的智商差距。我同门就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跟他比,我就是那狗。作为那狗,我有幸和人一起学习、生活、讨论、进步,我从他那里得到的肯定比他从我这得到的多,我坦然、愉快地适应了这种“不如”,没有任何嫉妒和自卑,只有庆幸和感恩,我和他,以及其他同学,都是非常好的朋友。这个经历以及因此形成的心态,对于我后面的工作生涯,非常重要。我成了一个很好的“倾听者”,也对下位者有了更多的包容。因为,我曾经被人“包容”。我觉得这些性格和行为特点,是我得到各方合作者认可和支持的重要原因之一。
专业对于一般人来说,确实重要,对于摸得到清北门槛的人,如果只是为了讨生活,他的容错率就大幅提高了。如果他想做学问,那当然,越早找到自己的路径,他的成就就会越早到来,走得更远的机会就越大。
--
FROM 218.7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