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老师计划:初中完成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的学习
Not really,正是因为大部分音乐听众都是认知清醒且有鉴赏能力的,才把一些不学无术的苦力古典“演奏员”逼入死角。你没有创新的悦耳曲目,只是去重复演奏前辈音乐家写的曲子,能干这种低级活的人实在是大把抓,如果长相气质台风好,还能让人赏心悦目,如果连外型都不具备,只是去纯演奏其它人都会演奏的曲目,自然会被淘汰。演奏跟作曲编曲比起来,真的是很低级的无脑苦力工。想从苦力工中脱颖而出,形象肯定是第一位,且需要动脑子会经营。
【 在 FLYBBS 的大作中提到: 】
: 他现在好像连开个人的演奏会机会都不多。
: 现在感觉这音乐这类艺术玩意也就是这么回事,毕竟是小众小小众的东西。
: 跟美术书法很类似,普通老师教学和青少年比赛主要是基本功,演奏的准,画得像,入贴。
: ...................
--
FROM 73.69.254.*
哎,你们这些娃妈还是没转变崇洋媚外老思想,所以容易被骗。
跟海外系能有什么新感悟,你们觉得人家会跟你们交流交流实际情况么,比如,从小练琴又留学继续练琴,然后需要面对找不到工作拿不到身份的现实吧,打包回国吧,100个不乐意但是为了回本不得不教小孩,这些真相,会交流么?
不过比起来,国外音乐教育产业链起码没那么黑,没那么往死里宰人骗人。“唬人”的茱莉亚上预科的学费,周六从早到晚一整天,一学年,也才1万多美金。忘了一个学年是按多少周算了,记得以前算过,周六满满一天的课程排练,平均下来也就是几百美金,印象里是没超过3000人民币,好像是2000多。 这里有很多被“唬”住从中国来的专业琴童,但是对于老美土著而言,就是周六的音乐活动,大学申请时放里面刷个履历。
【 在 Wackyyy 的大作中提到: 】
: 可以找央院系以外海外音院系的老师咨询一下进一步的学习规划
: 身边有个例子供参考
: 这个孩子一直跟着央院老师学琴
: 四年级考上附小(正常小学同时读)
:增加了一个欧洲回来的老师
:两条线同时进行
:具体原因不细说了…
:如果学音乐不是纯功利
:和海外系老师交流应该会有新的感悟
--
FROM 73.69.254.*
能编曲就可以有出路,把我们人民群众喜欢的曲子,编写成交响乐,就可以拥有舞台吃音乐饭。但是这要学习很多除了傻拉琴之外的音乐知识,很多专业拉琴的呆瓜憨憨,是畏惧这种学习的,低级重复6小时的锯木头练习,比起大脑高速运转学习音乐知识2小时而言,练6小时琴,实际上要轻松简单的多。
其实好听的旋律已经基本上写完了(李宗盛也说写不出来了),现在大家基本都只能在编曲上下功夫。不过编曲的世界也很绚烂啊,有天赋的人脑编出来的就是更好听。
Andrie Rieu 70多了,还能吃舞台饭,还能给其它普通只会演奏的演奏员饭碗,不就是人家肯学习么。
类似这首《My Way》, 被他改编成纯音乐交响乐,带着自己创建的乐团,就是可以全世界演出啊,像这种能靠卖票赚钱的才是真正的音乐家。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Zg4y1b7Hf?from=search&seid=11296475269632076169&spm_id_from=333.337.0.0
人民群众欣赏音乐其实是很挑剔的,那些古典演奏派想用卖苦力重复演奏来忽悠我们,这么多年,市场不是已经给了答案了。只不过还有一小撮乡县进城的当不成死鸭子的纸鸭子嘴才是嘴硬的,非要说什么欣赏古典演奏派才是懂欣赏高雅的,我就笑笑了。
【 在 FLYBBS 的大作中提到: 】
: 既能演奏又能作曲的太少了。
: 历史上有名的也是中年之后才开始作曲,或者不演奏了才开始作曲。
: 李川韵现在处于半作曲阶段,就不错了。
: ...................
--
FROM 73.69.254.*
我的理解啊,古典音乐曲目就是那个时代的流行曲目,旋律性强特别好听的那些曲目,流传的广且时间长,旋律性不强不怎么好听的,流传范围就比较小众。
过去的作曲家,没有电脑软件辅助,全凭人脑。那些复杂立体多维的钢琴曲,交响乐,都是经他们的人脑幻想转换合成的,这是他们伟大厉害的地方。写出好听的东西可不简单,一个作曲家,一生也就能写出1位或者2位数的好听的曲目。施特劳斯父子在音乐上那么赚钱,大富豪,还不是因为他们写出的旋律性强的流行曲目比较多。
像这个小提届的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就类似于大提届的皮亚蒂12首随想曲,毫无旋律性可言,没有一首好听的,就是纯粹的为了炫技PK难度而编写的曲目。音乐连好听悦耳多做不到,它能有什么思想性和感染力?它唯一能做的就是证明这个乐手的水平合格了,可以拉顶级难度的曲子了,也因此流传了下来,但是同其它因为旋律性强,非常好听而流传至今的古典曲目,不是一回事。旋律性强且有难度的弦乐曲目,积累至今,其实也有不少了。
【 在 shiningway 的大作中提到: 】
: 作曲不等同于“好听的旋律”吧,我理解好的作曲能带给人思考,而不是简单的好听
: 就好像,好的电影,不是简单的好看,而是带给人思考
: 好听只是很低的门槛,就好比肖斯塔科维奇,他也可以写出很好听的“第二圆舞曲”,但他更震撼的作品绝不是这首。对他们而言,写出好听的东西太简单了,他们想要写出更能传世的作品
: ...................
--
FROM 73.69.254.*
昨天晚上研究了一下刘宪华考的那个加拿大皇家音乐学院的考级说明书,我粗看的大提版的102页,小提中提的规则应该也是大同小异吧。
刘宪华考的那个10级,不是最高级,1-10级叫Certificate, 10级certificate上面,还有两个diploma, 一个是教师diploma,一个是Performace diploma. 教师diploma要求的条件是具备钢琴8级的certificate, Performance diploma (我理解的是对应央院的演奏级文凭)要求具备钢琴6级的certificate。
Grade 5 Certificate 要求具备Basic Rudiments证 (初级乐理)
Grade 6 Certificate 要求具备Intermediate Rudiments (中级乐理)
Grade 7-8 Certificate 要求具备Advanced Rudiments (高级乐理)
以上是加拿大皇家音乐学院考级的要求,我猜英皇也是差不多吧。 终于搞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英皇考了8级,就不往下考了。因为从Grade 9开始,就要求考和声学了,哈哈。和声学这么伟大的科目,才是真正筛选音乐人才的科目。没有音乐天赋,纯靠智商高识谱快或者玩命傻练,达到高水平演奏级别的,一旦到了学习和声学这个阶段,就露馅了。
Grade 9 Certificate 要求具备Advanced Rudiments, Basic Harmony/Basic Keyboard harmony (基础和声学) 和History (音乐史1)
Grade 10 Certificate 要求具备Advaced Rudiments, Intermediate harmony/keyboard harmony (中级和声学) 和 History (音乐史2)
Performance diploma 要求具备Advanced harmony/keyboard harmony,以及钢琴6级certificate (不会钢琴根本就学不了和声学,手指能够跑动5,6级钢琴曲,就可以玩转流行,流行曲目创作是靠和声学撑起的)
整套考级规则设置,科学合理完美。
特别讨厌听“过了九级,十级刚入门刚起步”这种话,整天把这话挂在嘴边的人,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这些人几乎从来不说入门起步之后,需要学的内容是什么。
大部分家长是根本不知道应该怎么学音乐,既不下功夫研究,又想显得谦虚,假大空的很,不是务实的人。教师这么讲,就是耽误学生,根本不想让这个学生学好音乐,真正掌握技能。
因为刘宪华16岁完成加皇小提琴10级和钢琴10级,乐理学通透,和声学也拿下,他才具备了那么好的音乐素养。
我们小学期间过单项乐器演奏级的学生,和声学上,大部分学生都近乎于白痴,甚至连高级的基础乐理也没有掌握全面。把该学的按部就班的学完,掌握住,确实需要到高中阶段了。
【 在 BigTTBeHappy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的理解啊,古典音乐曲目就是那个时代的流行曲目,旋律性强特别好听的那些曲目,流传的广且时间长,旋律性不强不怎么好听的,流传范围就比较小众。
: 过去的作曲家,没有电脑软件辅助,全凭人脑。那些复杂立体多维的钢琴曲,交响乐,都是经他们的人脑幻想转换合成的,这是他们伟大厉害的地方。写出好听的东西可不简单,一个作曲家,一生也就能写出1位或者2位数的好听的曲目。施特劳斯父子在音乐上那么赚钱,大富豪,还不是因为他们写出的旋律性强的流行曲目比较多。
: 像这个小提届的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就类似于大提届的皮亚蒂12首随想曲,毫无旋律性可言,没有一首好听的,就是纯粹的为了炫技PK难度而编写的曲目。音乐连好听悦耳多做不到,它能有什么思想性和感染力?它唯一能做的就是证明这个乐手的水平合格了,可以拉顶级难度的曲子了,也因此流传了下来,但是同其它因为旋律性强,非常好听而流传至今的古典曲目,不是一回事。旋律性强且有难度的弦乐曲目,积累至今,其实也有不少了。
--
FROM 73.69.254.*
nonono, 加皇的教师级是高于演奏级的diploma,演奏级只要具备6级钢琴证书,教师级要求具备8级钢琴证书。
钢琴真的很重要,没有钢琴(键盘),根本学不懂,更谈不上应用和声学进行创作了。而且加皇这个制度非常现代化,它要求从9级开始,必须考和声学,且可以选择键盘和声学。
其实央院,包括国院附中,从课程设置上,也是很科学的,确实是培养筛选真正的音乐人才的,但是进入附中学习的大部分孩子,其实并不是真正具备音乐天赋,大部分都是靠干苦力傻练琴,通过量变产生质变,在比较小的年纪,通过堆积练琴时间,达到了可以演奏高难度曲目的水平而已。非键盘乐器的附中学生,平常期末考试,别管是乐理还是和声学,低分的,大把抓,还有挂科需要补考的。真正有音乐天赋的人,学习乐理和和声学,不会那么吃力,创作才能真的很突出(编曲属于创作,即兴钢伴也是创作)。很多人理解的作曲就是写主旋律,认为什么阿猫阿狗都能哼个旋律出来写曲子,但实际上作曲是很复杂庞大的工程,作曲的门槛是最高的,纯演奏,说实在的,在音乐的世界里,属于下等工种,相当于工厂的工人。 记得有本书,写的是什么琴童加工厂,我没读过,大体上就是实事求是的贬低练琴这种低级重复工种。
【 在 FLYBBS 的大作中提到: 】
: 10级之上才是教师级,看来说10级刚入门也有道理,
: 教师级刚明白怎么使用乐器而已,估计音乐表现力还不够,够了才能是演奏级。
: 看来教师级才是门槛,只能使用乐器,能真正听懂音乐,但还演奏不出来。。
: ...................
--
FROM 73.69.254.*
油管上,可以看到很多国外大师课的录播视频,根本一分钱不用花。
【 在 shiningway 的大作中提到: 】
: 同想,不知道咋找
: 去年夏天有个林朝阳办的夏令营,我们报了名,但后来因为疫情管控取消了
: 除了这样还有哪些方式可以找到这些大牛呢
--
FROM 73.69.254.*
不要替他惋惜了,其实他可能就是真的没什么音乐天赋。啥叫爵士,爵士就是自由的瞎弹瞎拉,如果哪天能撞上自己瞎弹瞎拉出一段可以红遍大江南北的旋律,就会进入正轨的音乐制作途径,发行单曲,火起来了。
你觉得他是神童,但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现如今的中国,这种神童真的是非常多,多到可以扫大街。乐器演奏是最容易出神童的,可见这玩意的门槛之低,幼童起往死了堆练习量就可以当神童了。这些神童到了成年,20几岁,大都默默无闻,就是个普通乐器演奏员了。去年《美恐》的第二个故事,恰巧就是有涉及这个,也是个小姑娘练帕格尼尼,最后一集里,小姑娘和另一个成年神童,去面试竞争PK洛杉矶大交响乐团的一提首席,演员的台词,把“神童”的事情,说的已经再明白不过了。
看人家David Garrett,也是神童出身,人家就能幸存下来,但是幸存靠的不是运气,形象好是第一位,演奏会要准备创新的曲目,让广大人民群众听起来很high,这也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zL411G7QU?from=search&seid=1651046196205425663&spm_id_from=333.337.0.0 像这个改编的枪花乐队的经典名曲,小提琴版November Rain,效果这么好,哪儿是那些只会拉琴的没天赋的流水线工人神童,能玩得起来的啊,这音乐感染力,不是盖的。
【 在 FLYBBS 的大作中提到: 】
: 他解决完所有技巧问题之后,继续搞爵士去。。。
:
--
FROM 73.69.254.*
考虑过的,是很有头脑,精心布局的。谷练的项目,竞争没有那么激烈,因为练的人不多,然后她们全力投入训练,就是可以预期未来走势的。如果谷练的是竞争激烈的花滑(假设她身高没这么高),她练出来的可能性就不大。Vera Wang奶奶小时候就是练花滑的,她自己每天做火车需要往返4小时路程去冰场训练,后来认清自己根本没希望之后,放弃了花滑,迷茫之后,进入时尚界当杂志编辑,然后设计婚纱成了大拿,找的孙子辈小男友也是个花滑小明星。谷妈比我们早去美国十几年,那时中国物质文明上,落后美国比较多,所以她那一代人去美国留学的,下心培养子女中文的,并不多,非常少,而且不重视华人身份归属感,也不怎么回国,但谷妈在这事情上就很下心,当然她生孩子都40多了,生谷的时候,中国物质文明已经高速发展起来了。 不过如果硬核实力达到花滑陈巍那样,确实也没有必须要讨好中国市场的必要。我现在电视上至少放着5,6个陈巍接的广告,grubhub, visa什么的,他这次拿了如愿把奥运金牌也拿了,后面可以接更多广告赞助。而谷练的这种项目,拿了奥运冠军,在美国也没那么好吸金,商业价值没那么大,她选择代表中国参赛,才是对的。
【 在 shiningway 的大作中提到: 】
: 神童或者天赋这些词语,比较抽象,我对这些词一般都比较谨慎
: 我觉得比平均水平做得好一些,能有份体面的、自己也算喜欢的事儿做,这就很幸运了
: 至于成名成家,这个用古人的话说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可遇不可求
: ...................
--
FROM 73.69.254.*
那就不清楚了,就是一个"教师文凭"吧,考核发证的标准比"演奏文凭"要高一些,需要具备更多的音乐原理知识,音乐能力应该更强。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外行看人,就是觉得,哇,拉帕格尼尼才是牛鼻的,然后习惯于把音乐跟文学鉴赏挂上(因为跟文学挂,门槛低,是个人都能写几句音乐感染力啊,艺术表达如何如何之类的文字)。内行看人,会看你本身的音乐能力,比如,指定一个旋律,由你去改编成弦乐四重奏,改编成同其它乐器的协奏曲,能不能给小提大提独奏做钢伴,不是照谱子弹的那种钢伴,是原创钢伴,非幼儿园老师的那种钢伴水平。具备这种音乐能力的人,都是可以拉帕格尼尼,皮亚提练习曲的,只要照着谱子堆时间反复练就行,但反之,就不一定。
我刚发现那个李传韵跟David Garrett都是80年出生的,David Garrett是逃课太多,被英皇开除了,后来去茱莉亚,他去茱莉亚的时候,李传韵应该已经毕业了。知乎上好多也是瞎说八道,居然说陈凯歌的电影《和你在一起》是根据李传韵为原型的,别逗了。
不过70末80出的中国大陆生人,在信息闭塞的年代,都会把茱莉亚当成什么顶级殿堂,以为去顶级殿堂,就成功了。如果他外型好,毕业回国是可以成功,商业包装一下可以忽悠人。90后出生的中国大陆人,去国外知名的音乐院校的已经大把抓了,凡是不求上进,不去学习提高真正的音乐硬核能力,而是在重复练琴的confort zone里待着的,都是毕业既失业。David Garrett在茱莉亚的时候,除了四处社交,好歹也参加了学校的作曲比赛,写的是赋格复调。对比一下,抛开外型的问题不谈,也能看出李传韵缺的是什么。他是林耀基捧出来的,我发现这个林耀基很喜欢让小孩子浪费时间去练帕格尼尼啊,推出一个又一个12,3岁录制或者演出全套帕格尼尼的神童。陈美也来央院跟林耀基学习过一段时间,陈美78年生的。你去搜陈美和David Garret的履历介绍,就没有这种演出或者录制全套帕格尼尼的记录,这不是人家不会拉或者练不出来,而是人家在花时间学习其它更有用的音乐知识,提高硬核音乐能力,只有拥有硬核实力的,才能吃上音乐这碗饭。中国多年来搞的琴童培养模式,就特么是血汗工厂的童工。中国数理化搞应试教育,音乐搞童工制。但无论是科技,还是音乐,都是创新为本,差距就在这里。
【 在 FLYBBS 的大作中提到: 】
: 哦,这里教师是教演奏级的意思?
:
--
FROM 73.69.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