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老师计划:初中完成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的学习
央院的考级
【 在 styxii 的大作中提到: 】
: 哪个考级?海内外?
: 考级能拿到优秀很不容易的。
:
--
FROM 111.197.86.*
是吧?那我以后关注些交响乐,学习学习:)
【 在 mingfm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个可能是你理解出了偏差
: 要各个声部合起来“准”,就不能每个都准
: 每个都准了合起来就不“准”了
: ...................
--
FROM 111.197.86.*
是这个理儿:)
演奏上,海菲兹和帕尔曼这两位也算是各有特点了,很明显的个人风格,但看上去是不是很难两全?
感觉咱普通人多听能体会点古典音乐的好了
【 在 Maggierchen 的大作中提到: 】
: 学音乐学到后面就会明白,钢琴的音是不准的,仅仅建立在十二平均律的基础上,太平均,反而是不准的。很多乐曲的表达,需要“不准”,听起来才是准的,如果同样的旋律用钢琴弹出来,听着就是怪怪的,是不准的,当然,最开始依旧要钢琴练耳朵。
: 另外,海菲兹技术一流,但是音乐表达力太差了,听不下去。帕尔曼的音乐内容丰富太多了,还有穆勒,都是更好的教材,单纯听海菲兹太痛苦,太仓白。
:
--
FROM 111.197.86.*
这样阿
我印象中海菲兹是有自己音乐室专门收学生的,是不是其他知名演奏家也都是这样呢?
听老师讲这些演奏大师都有师传和演奏风格派系之分的
不知道这些嫡传弟子都在哪里阿
【 在 Maggierchen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个人的理解,技术上,海菲兹太强了,强过头了,反而听起来很不适,比如快板,能拉230的速度,无人能敌,但问题是,听众听着不舒服了,听众的舒适区可能也就是150,乐器可能也不需要230的表达,那你这么拉除了证明自己很厉害,音乐就没有了。这是典型的高级技工,当然,能像海菲兹一样,也是了不起的。
: 帕尔曼技术好,但不炫技,注意了音乐的美感,听着很丰富饱满,这才是我心目中的音乐家。同一段旋律,帕尔曼能把我拉哭了,海菲兹却空洞的让人不知所云,艺术造诣上差别巨大。
: 发自「今日水木 on iPhone XR」
--
FROM 111.197.86.*
是,读一些演奏家的简历,一大长串,有时候真晕
我理解他们参加的啥乐团合作,等同于告知别人自己的成果
所以技术只是第一位的基础,之后的音乐表达真是无止境
对作曲家,作曲背景,自己的理解,再到手上的呈现,都是个考量
就好比博士毕业不代表就能独立科研了,有些时候真正独立有思路能开展,基本上快四十了
【 在 Maggierchen 的大作中提到: 】
: 手艺这种一般都讲究师承,也就是不论你拉的怎么样,先说师傅是谁,师爷是谁,辈分如何,也就是“血统”,参见郭德纲。
: 国外这种会有自己的工作室,但国内很少听说。老师首先是得看上你,然后才是教你。幸运的人,可能在你很小的时候老师就看上你了,然后免费调教你,这里的教授一般是很系统的,技术和音乐。每个成名的人,自己手里都得有很多拿得出手的曲目,他的处理和其他人不一样,他的理解也和别人不一样,老师的看家曲目,一个音一个音教你,让你成为他的传人。我认识的,一首曲子练十多年,包括自己的呼吸,都要一点点打磨,那个味道才能出来,才对路。
: 大部分人,都不是“传人”,都是花钱学,那么你学的时候就要注意,在技术问题解决了之后,就学老师的看家曲目,学他最擅长的音乐作品,他本身拉的四不像上不了台的,你就别费劲了。对于专业人士,面对一首曲目,技术都不存在障碍,关键是处理,处理不好就不是音乐。所以这里就要求你自己有个音乐的理解,学到后期,你自己能理解多少,喜欢谁的处理,能得到亲传,就是最好不过了。
: ...................
--
FROM 223.104.39.*
我感觉古典音乐在未来的中国有一定潜力
当吃饱饭被解决的时候,精神需求会更有需要,而艺术是满足精神需要的最有效途径
国内的古典音乐还远没有达到普及的程度,好的演奏老师数量超级有限,很多是鱼龙混杂。欧美的古典音乐已经是完全普及的阶段。古典音乐已死是指目前难出超越贝多芬莫扎特之流的大师级人物,而不是说没有市场需求
即便现在,古典音乐依然是欧美家庭的常态消费,常青藤高校也多有交响乐团。只是说下一个顶级作曲家群体啥时候出现而已,这个是需要时代背景的
【 在 mingfm 的大作中提到: 】
: 演奏家的简历长
: 从行业角度来说,不是一件好事
: 从大的角度来说,众所周知,古典音乐作为一个行业,已经衰败了,而且还在继续衰落,这是不争的事实
: ...................
--
FROM 111.197.86.*
成为有思想、并能表达自己思想的演奏家,这个的确是不易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和作家、其他艺术家都相近
【 在 Maggierchen 的大作中提到: 】
: 是这个意思,艺术是没有止境的。
: 很多时候,天赋是一方面,个人的经历、际遇、阅历都很重要。丰富自己,需要有生活,体会众生,需要多读书,让自己更饱满,这是一辈子的事。
:
--
FROM 111.197.86.*
是的,国内的交响乐团音准还没到位,老师说他是听不了国内交响乐团的
孩子有时听娱乐明星甚至知名歌手的演唱,经常喊音不准无法忍
我觉得她这样也少了乐趣,对音准的要求高于一般的难受,但这个就是这样
还有一次是建党百年的天安门朗诵的那几个年轻人,我女儿说他们的声音特别的和谐特别好听
我才理解朗诵挑的也是声音频率天生准的,至于怎么准我也不懂。只是知道了,这也是老天爷赏饭吃
咱们可能觉得选谁朗诵不一样?但声音真的不一样,有极少的人声音就是那么完美的。人声就是天然的一门乐器,他们就天然拥有最好的那把“琴”
【 在 Jacqueline 的大作中提到: 】
:
: 十几年前忘了在什么报纸还是杂志上看的,一个效力中国某乐团的老外写的文章,说国内交响
: 乐团进步是明显的,但是在音准上还是与国外名团有显著差距。另外还有律制问题,有些合唱
: ...................
--
修改:shiningway FROM 111.197.86.*
FROM 111.197.86.*
艺术一定会走向普及,这是人审美的一种内在需要,可能当事人本人都不知道
比如冬奥会开幕式,服装,吉祥物,各种,大家有种眼前一亮的感觉,艺术是愉悦精神的,就像运动能增加多巴胺,不让你动你都不舒服
对艺术审美的需要也是这样,不知不觉中,整体的审美水平提升,需求只会更多,因为能被愉悦。冬奥会开幕式做得不错,就是整个的水平满足了老百姓对审美的需要。
反观春晚,还是五花八门大拨哄,还是迎合中国老百姓十年前的审美水平,伴舞一大堆,各种浓妆重彩的修饰(除极个别的还可以),真是落伍了。导演还是忽略了老百姓的审美需要。
甚至连老百姓自己都不知道,吃饱了就想要精神舒适,而审美需求是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
我看好未来中国的艺术需要和市场
【 在 Jacqueline 的大作中提到: 】
: 疫情前全世界搞音乐的全卷到中国来了,北京的音乐会质量和密度都快赶上伦敦巴黎纽约
: 东京了,不过这东西可能也就是个回光返照。好处是保不齐过个五年找不着工作的高材生们
: 就能把学琴的价钱给卷下来,对音乐普及有好处。
: ...................
--
FROM 111.197.86.*
说这么回事儿
播音天赋第一看嗓子,其次才是训练,再有才是情感;就像小提琴,先挑一把好琴,然后才是拉琴的技巧,再有才是表达情感
我是听孩子说天安门朗诵的孩子们声音好听的不行,和谐到让她耳朵很舒服,才理解的。
【 在 Jacqueline 的大作中提到: 】
:
: 朗诵对声音的细微要求是极高的。以前没体会,疫情期间录网课,一段念二十遍才通
: 然后监听音箱上一回放,简直没法忍,没有一个字的发音是对的,此时打开新闻联播,
: ...................
--
FROM 111.19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