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 mingfm (茗)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在美国这边去过几次现场,观众也是热烈的很,本地交响乐团的演出也需要多次谢幕
: 很费手
: 有一次现场看马友友拉全套巴赫无伴奏,中间感谢观众说:你们太有爱了,要是我的家人们听,早都睡着了
:
: 听专业人士说,小提琴独奏,即使是最顶级的水平,现场演出在线的时间,也就是80%
: 但一线的小提琴独奏家,确有过人之处
: 首先是在对音乐的认识和表现上,有一般的职业小提琴手意识不到的地方
: 第二就是技术上有优势,有很多地方,让你照着练,你就是拉不到这个精准度,不服不行
大师能成为大师,早年都是有两把刷子的,首先积累曲目比一般人快比一般人多,其次
技术的下限很高,能应对一年几十上百场巡回演出保证质量。别的演奏家可能论单个曲目
水平不比他差,但是光是体力就应付不了巡回演出的需求。
不过人年纪大了技术都是会退化的,少数大师会针对这种情况,减少演出场次和曲目数量,
而在理解上下功夫,争取每次开音乐会的时候拿出一点新的东西来,这种演奏,就值得去
听。但是大部分大师采取的是另外一种策略,既然我每次一成不变你们全世界的观众都乖乖
掏钱还热烈鼓掌,我干嘛不一直吃老本。。。
演奏这行马太效应太明显,非头部的演奏家不可能靠票房养活自己,但是不意味着非头部的
演奏家不可以采取上述少数大师的策略。比如林朝阳老师,前些年跨界影视作曲,小提琴
方面一年只开一套曲目,一场音乐会巡回几个城市,但是对这一套曲目的理解和投入远超
市面上票房价值最高的那些所谓大师们,这就是我们小众音乐爱好者的最爱。
--
FROM 122.9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