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多谢提供这么翔实的信息。
的确,我们一开始就是当作兴趣学的,从来没想过附中附小,后来初中去的全日制中学,孩子在学校也喜欢文化课学习。学琴的老师一开始没建议过我们走专,跟他学的时候我们已经五年级了,老师也说考虑附中已经晚了
就是最近经常说到,孩子的还课表现有些能达到央院本科生的第一遍还课水准,说孩子的技能出现的晚(央院附小附中的孩子技能天赋出现的早),但是是有能力(老师说天赋)的。孩子自己说,老师这么说,是和老师心情好有关:)
我自己思考,也许是央院附小附中的孩子从很小就一天六小时的练琴量,所以他技能表现也早,但我们一直也就是一天两小时左右,到了初中就更少了
我感觉情形在变,但具体如何,我也不清楚了
毕竟目前全日制中学待得蛮开心的,这里学校生活丰富,各种科目都是认识世界的基础学科,我觉得蛮重要的。我对专业路也不懂的。
【 在 Maggierchen 的大作中提到: 】
: 给您刷一些简历吧,直观感受一下能吃小提琴这碗饭需要怎样努力,多大年纪需要出什么样的成绩。您家孩子很优秀,但业余10级和专业之间差距巨大,需要走什么路还真得多想想,不能耽误了孩子的天赋,但也别太执着于这个天赋。如果老师真觉得您家孩子是吃这碗饭的材料,不是要您家孩子学什么帕格尼尼,而是会专门为了参加某个比赛或考音乐学院而准备参赛曲目,苦练(一天6小时起步),夯实基本功(基本功并不是靠通过单纯学习帕格尼尼)。如果没有名师撑腰,如果没上音乐学院附中的实力,恕我直言,走音乐这条路机会不大了。
: 薛伟:8岁学琴,14岁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18岁中国全国小提琴比赛、19岁英国卡尔·弗莱什国际小提琴大赛、20岁日本国际音乐(小提琴)大赛获奖。23岁薛伟在莫斯科赢取了第八届国际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大赛银奖。仅仅两星期后,他返回伦敦参加了卡尔弗莱什国际小提琴大赛,赢得了金奖并囊括了其他所有奖项。
: 吕思清:17岁获北京青少年国际比赛青年组第二名。18岁获得第三十四届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大赛的第一名。
: ...................
--
FROM 111.19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