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元9至10世纪(平安时代)起,出现了新的称呼——苗字。由于社会的发展,原有的氏族分成若干个家族,这些家族一般以其职业、居住地、官职名或以其私有土地的地名的假名相称,这些称呼便成了“苗字”。苗字其实是一个家族从氏族本家分离出去后产生的新的姓氏。统称为苗字。如战国大名今川义元、武田信玄就是源氏的分支,因此其家族后来以苗字“今川”、“武田”来区分本家。但正式场合或上表中依然可以将本家氏姓写在苗字之前。后来日本氏、姓、苗字逐渐融为一体。
与姓(カバネ)来源于天皇的赏赐不同,家名?苗字不是天皇所赐,可以由个人自由决定。家名的本意指的是一家的名称,经常来源于地名、屋号等等,另外也有一些受主家赏赐的例子,比如日本战国时期的羽柴秀吉,其苗字“羽柴”便是来自其主公织田信长的赏赐。至于通称和讳,则是一个人的名。讳(イミナ)是本名,与中国的习惯一样,一般都因避讳不会直接使用,而是转用通称称呼。如织田信长一般因避讳被唤作“三郎”(通称),或者叫他的役职“上总介”。
明治维新前日本贵族男子姓名的构成要素的中文含义如下(日文→中文):
★ 家名?苗字 → 姓、本姓
★ 通称?あざな → 别名
★ 氏(ウヂ) →氏族、本家
★ 姓(カバネ) → 爵位
★ 讳(イミナ) → 名
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贵族男性姓名包括:家名?苗字 + 通称?あざな + 氏(ウヂ)或姓(カバネ) + 讳(イミナ);如德川家康的全名叫起来是“德川次郎三郎源朝臣家康”,或者“源朝臣德川次郎三郎家康”其中“德川”是“家名?苗字”,“次郎三郎”是“通称”,“源”是氏,而“朝臣”是姓(カバネ),“家康”是讳。当然这不是绝对的规则,如果有朝廷官位或者出家取号的话也可以加入全称:如武田信玄全名为“源朝臣武田大膳大夫晴信入道德荣轩信玄”,或者织田信长担任从五位下·弹正少忠的时候也可以写作“织田弹正忠平朝臣信长”。而下级武士的姓名构成则为:家名?苗字 + 名,如丰臣秀吉还是下级武士时叫做木下藤吉郎。平民则只有名而没有苗字,更不要说氏(ウヂ)和姓(カバネ)。此外,因为天皇家族被认为是天神的后代,不应该有姓,所以日本天皇和皇族都是只有名而没有姓。
日本在1875年苗字必称令之前只有部分贵族、武士才有姓氏,绝大多数平民(90%以上,不过这一数字缺乏权威统计)是没有姓(苗字)的。可以说,日本人有姓不过只是才一百多年的事。1870年(明治3年),为了征兵、征税、制作户籍等的需要,明治天皇颁布了《平民苗字容许令》容许包括以前不准拥有姓氏的平民在内的所有日本人拥有姓氏。但已习惯有名无姓的日本平民对此并不热心,故创立姓氏的工作推行缓慢。因此,于1875年(明治8年)明治天皇又颁布了《平民苗字必称令》,规定所有日本人必须使用姓氏。随着日本的姓氏数量极速增长,1898年,政府制定了户籍法,每户的姓这才固定下来,不得任意更改。从此以后,苗字开始成为日本人现代意义上的姓。
【 在 cjon 的大作中提到: 】
: 苗字是嘛玩意儿?
--
修改:bhima FROM 118.115.42.*
FROM 223.86.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