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子叶植物纲—黄杨目(下)
(5)板凳果属(富贵草属)
板凳果属(学名:Pachysandra),也称富贵草属,是黄杨科下的一个属,为草本或攀援状亚灌木植物。该属共有约5种,分布于美洲和东亚。我国产2种及1-2变种,其中1种亦见于日本。
①形态特征
雌雄同株;花序顶生或腋生,穗状,具苞片;雌花约2-12,生花序下方,余均雄花,稀有雌雄花各成花序;花小,白色或蔷薇色;雄花:萼片4,分内外两列,雄蕊4,和萼片对生,花丝伸出,稍扁阔,不育雌蕊1,具4棱,顶端截形;雌花:萼片4-6,子房2-3室,花柱2-3,很长,初直立,受粉后弯曲,柱头下延达花柱上部或中部以下;苞片、萼片边缘均有纤毛。果实近核果状,宿存花柱长角状。
常绿或半常绿仰卧亚灌木。叶互生,边缘具粗锯齿或为波状,基生三出脉或羽状脉。花单性,无花瓣,组成腋生具柄的穗状花序,雌雄同序,上部为雄花,基部为雌花。雄花:具1苞片,萼片4枚,二轮排列;雄蕊4枚,与萼片对生,花丝粗壮,长于萼片,花药2室,背部着生,具1细小不育雌蕊。雌花:萼片4—多枚,子房2—3室,每室具2个胚珠;花柱2—3个,分离,柱头线形。肉质蒴果,熟时通常紫红色,迟迟开裂或为青白色浆果状核果。
②顶花板凳果
顶花板凳果(学名:Pachysandra terminalis)是黄杨科板凳果属的植物。分布于日本以及中国大陆的四川、湖北、浙江、陕西、甘肃等地,生长于海拔1,000米至2,600米的地区,常生于山区林下阴湿地,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亚灌木,茎稍粗壮,被极细毛,下部根茎状,长约30厘米,横卧,屈曲或斜上,布满长须状不定根,上部直立。叶薄革质,在茎上每间隔2-4厘米,有4-6叶接近着生。花序顶生,长2-4厘米,直立,花序轴及苞片均无毛,花白色。果卵形,长5-6毫米,花柱宿存,粗而反曲,长5-10毫米。花期4-5月。
分布于日本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甘肃、陕西、四州、湖北、浙江等省。生长于海拔1000-2600米的山区林下阴湿地。性喜阴湿耐寒,喜温暖湿润环境,要求水肥充足,喜微酸、疏松、腐殖质含量高的基质。
观赏及生态:顶花板凳果四季常绿,耐阴,易成活,粗放管理,是较好的阴生地被植物。顶花板凳果有吸收室内有害气体的能力,是优良的室内盆栽观赏植物,常配置于遮荫较多的树下、游园小径旁、楼房拐角处等进行配景,或成片栽植作为观赏地被植物,也是城市高架桥下绿化、美化的好材料。
药用:顶花板凳果的干燥全草,是“陕西七药”中一个重要的品种,《中华本草》记载,该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舒筋活络、镇静安神以及活血止带等作用,在民间应用广泛。一般以全草入药,味苦微辛,可作为复方药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
(6)野扇花属
野扇花属(学名:Sarcococca)是黄杨科下的一个属,为常绿灌木植物。
①形态特征
常绿灌木;枝通常直立。叶互生,革质,全缘,羽状脉或基生三出脉或离基三出脉,具短叶柄。雌雄同株;花序腋生或顶生,头状或总状,有苞片;雌花少数,生花序下方,余为雄花,有时雌、雄花各自成花序;花小,白色或蔷薇色;雄花:大多数有小苞2片,萼片通常4,分内外两列,雄蕊4,和萼片对生,花丝伸出,稍扁阔,不育雌蕊1,长圆形,4棱,顶凹陷;雌花:具柄,柄有小苞多片,覆瓦状排列,萼片4-6,交互对生或3片轮生,子房2-3室,花柱2-3,短而明显,初直立或合着,受粉后展开、弯曲,柱头下延;苞片、小苞和萼片边缘均有纤毛。果实为核果,卵形或球形,外果皮肉质或近干燥,内果皮质脆,宿存花柱短,长2毫米左右。种子1-2,近球形,种皮膜质,胚乳肉质。
②分布范围
本属约有20种以上。分布于亚洲东部和南部。我国已知有8种及几个变种。其余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以及菲律宾北部。我国有S. balansae Gagnep.,S. hookeriana Baill.,S. ruscifolia Stapf和S. saligna(Don)Muell. -Arg. 等5种,产西南部至台湾。
本属各种之间,花甚相似,在同种中不同植株,小苞的有无,萼片和小苞的移变,或花柱为2或3,均有不少变化。过去植物分类学工作者,或扩大范围,把几种混为一种,或区分太细,把同一种在不同生长条件下的植株,另成新种或变种,造成分种上的紊乱。实则就小枝光滑或被毛情况,叶脉在叶面上的布局(如羽状脉或离基三出脉),雄花萼片的长度,花柱的数目,果实成熟时的颜色,以及地下部为根茎或须根等等,综合研究,可以将不同的种,区别开来。
③野扇花
野扇花(学名:Sarcococca ruscifolia)是黄杨科野扇花属的植物,是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于中国大陆的云南、贵州、甘肃、湖北、湖南、四川、陕西、广西等地,生长于海拔200米至2,600米的地区,多生长在林下、山坡以及沟谷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灌木,高可达4米,分枝较密,叶片阔椭回状卵形、卵形、椭圆状披针形、披针形或狭披针形,叶面亮绿,叶背淡绿,叶面中脉凸出,无毛,侧脉不显;花序短总状,花序轴被微细毛;苞片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花白色,芳香;雄花占花序轴上方的大部,雌花生花序轴下部,小苞片卵形,雄花:萼片内方的阔椭圆形或阔卵形,先端圆,柄上小苞多片,狭卵形,覆瓦状排列,果实球形,熟时猩红至暗红色,10月至翌年2月开花结果。
生于山坡、林下或沟谷中,耐阴性强,海拔200-2600米。产中国云南、四川、贵州、广西、湖南、湖北、陕西、甘肃;模式标本采自湖北宜昌;S. ruscifolia var. chinensis (Frach.) Rehd. et Wils.的模式标本,采自云南孟获营(现属鹤庆县)。
医药:根(胃友):辛、苦,平。祛风通络,活血止痛。用于胃痛,风湿痛,跌打损伤。果实(野扇花果):养肝安神,用于头晕,心悸,视力减退。
园林用途:做为优良的园林耐阴植物,其叶光亮,花香,果红,适应性强,宜盆栽观赏或作林下植被,也可作绿篱。
4.双颊果科
双颊果科又名对药树科、双蕊花科、小球花科或双药树科,是被子植物门中的一个科。在过去的几个十年中这个科获得了许多分类学家的承认。
本科植物为常绿乔木;单叶互生,革质,无托叶;花小,单性,雄花花瓣1-2,雌花1-4;果实为小核果。
1981年的克朗奎斯特分类法将其单独列为一个科,并单独设立一个双颊果目,1998年根据基因亲缘关系分类的APG 分类法认为无法分在任何目中,直接放到真双子叶植物分支之下, 2003年经过修订的APG II 分类法认为可以选择性地与黄杨科合并。
双颊果科只有一个属,双颊果属,其中包括两个常绿的树种,这两个树种仅限于马达加斯加和科摩罗群岛。
![单击此查看原图](//static.mysmth.net/nForum/att/KePu/14696/5377/middle)
--
FROM 58.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