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子叶植物纲—山龙眼目
真核生物域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山龙眼目
山龙眼目是有花植物的一目。所属植物包括莲花、非洲的帝王花、澳洲的澳忍冬和欧亚大陆的法国梧桐等。
1.形态特征
灌木或乔木,花小单生,常密集成束甚为美观。花被4,深裂;雄蕊4,生於花被裂片Hakea laurina,哈克氏木属的一种。尖端,有时无花丝。叶全绿多分裂,典型者互生,表面覆盖厚茸毛或厚的角质层,以避免水分的损失。这些植物适宜生长在旱季较长的地区。山龙眼科主要的属为银桦属(Grevillea)、Protea属、哈克氏木属(HakeHakea laurina,哈克氏木属的一种。a)、山龙眼属(Helicia)、银叶树属(Leucadendron)、Persoonia属。
2.主要价值
温暖地区有些山龙眼科种栽作观赏植物,如树叶覆盖著丝状细茸毛的银叶树(Leucadendron argenteum),及有华丽密集穗状花序的班克斯氏木属(Banksia)植物——澳大利亚忍冬;火树(翅籽属〔Embothrium〕植物);哈克氏木属的哈克氏树。银桦(Grevillea robusta)原产澳大利亚,在温暖地区广泛栽培。澳洲坚果(Macadamia integrifolia)亦称麦克亚当氏木,种子可食。
3.分类
1981年的克朗奎斯特分类法将其列入蔷薇亚纲中,包括两个科:胡颓子科和山龙眼科;1998年的APG 分类法重新划分将其列入真双子叶植物,下设三个科:莲科、悬铃木科和山龙眼科;2003年APG II 分类法修订建议山龙眼科和悬铃木科两个科可选择合并;2009年APG III维持分为三科;2016年APG IV将清风藤科置于山龙眼目之下。
莲科 Nelumbonaceae A.Rich. (1827), nom. cons.
山龙眼科 Proteaceae Juss. (1789), nom. cons.
悬铃木科 Platanaceae T.Lestib. (1826), nom. cons.
清风藤科 Sabiaceae Blume, nom. cons.
此外其他各种分类法都将山龙眼目视为一个独立的目。
下属科:
莲科(Nelumbonaceae)
山龙眼科(Proteaceae)
悬铃木科(Platanaceae)
清风藤科(Sabiaceae)
4.清风藤科
清风藤科(学名:Sabiaceae)植物原生于南亚和美洲的热带或暖温带地区。共有三属大约160种,都是木本植物,清风藤属植物一般为藤本,泡花树属和蛇心树属则为乔木或灌木分布于亚洲和美洲的热带地区,有些种广布于亚洲东部温带地区。我国有2属、45种、5亚种、9变种,分布于西南部经中南部至台湾。
(1)植物学史
克朗奎斯特分类法将清风藤科分入毛茛目,有的分类学家将其单独分为清风藤目,也有的分类学家将泡花树属和蛇心树属单独分为一个泡花树科,2003年的APG II分类法根据基因信息,将其列为真双子叶植物分支中的一个地位未定科,未决定其目级分类,直到2016年APG IV分类法才正式将其置于山龙眼目。
(2)性状
乔木、灌木或藤本;叶互生,单叶或羽状复叶,无托叶;花两性或杂性异株,小,排成腋生或顶生的聚伞花序或圆锥花序;萼4-5裂,裂片不相等,覆瓦状排列;花瓣4-5,覆瓦状排列,内面2枚常遥小;雄蕊5,与花瓣对生,有时仅2枚有花药;子房上位,2-3室,基部常有花盘,每室有胚珠1-2颗,花柱多少合生;果为核果。
(3)用途
清风藤属植物如清风藤及四川清风藤含有清风藤碱甲等多种生物碱,供药用。泡花树属植物则为我国西南部至东南部及东部森林中的常见树种,有些树种如狭叶泡花树,材质结构细,易加工,适宜供做桌、椅、凳、箱、柜、木床等普通家具,有些树种如光叶泡花树、红柴枝,材质坚实而稍重,可作车辆、斧柄,亦作建筑用材。本科树种如山青木、笔罗子的树皮多含鞣质,可提栲胶,不少种类的种子油可作油漆和肥皂原料及润滑油,有些种类如香皮树的树皮可供药用。有些树种可作行道树。
(4)泡花树属
泡花树属(学名:Meliosma)是清风藤科下的一个属,为灌木或乔木植物。该属共有约90种,分布于温带亚洲和美洲。
①形态特征
常绿或落叶,乔木或灌木,通常被毛;芽裸露,被褐色绒毛。叶为单叶或具近对生小叶的奇数羽状复叶,叶片全缘或多少有锯齿。花小,直径1-3毫米,两性,两侧对称,具短梗或无梗,组成顶生或腋生、多花的圆锥花序;萼片4-5片,覆瓦状排列,其下部常有紧接的苞片;花瓣5片,大小极不相等,外面3片较大,通常近圆形或肾形,凹陷,覆瓦状排列;内面2片远比外面的小,2裂或不分裂,有时3裂,而中裂片极小,多少附着于发育雄蕊的花丝的基部,花蕾时全为外面花瓣所包藏;雄蕊5枚,其中2枚发育雄蕊与内面花瓣对生,花丝短,扁平;药隔扩大成一杯状体,花蕾时由于花丝顶端弯曲而向内俯垂,花开时伸直转向外;药室2,球形或椭圆形,横裂;其它3枚退化雄蕊与外面花瓣对生,附着于花瓣基部,宽阔,形态不规则,药室空虚;花盘杯状或浅杯状,通常有5小齿;子房无柄,通常2室,很少3室,顶部收缩具1不分枝或稀为2裂的花柱,柱头细小,胚珠每室2颗,半倒生,多少重叠着生于隔壁。核果小,近球形,梨形,中果皮肉质,核 (内果皮) 骨质或壳质,1室。胚具长的而弯曲的胚根和折叠的子叶,无胚乳。
②产地分布
约50种,分布于亚洲东南部和美洲中部及南部。我国约有29种和7变种,广布于西南部经中南部至东北部,但北部极少见。属模式种单叶泡花树 M. simplicifolia (Roxb.) Walp。
③单叶泡花树
单叶泡花树(学名:Meliosma simplicifolia)为清风藤科泡花树属下的一个种。单叶泡花树主要生长于海拔1200-2000米的常绿阔叶林中。主要分布于中国西藏东南部至云南西南部;斯里兰卡、印度、孟加拉、尼泊尔、不丹、锡金、缅甸、泰国、老挝北部也有分布。
④暖木
暖木(学名:Meliosma veitchiorum)为清风藤科泡花树属下的一个种。乔木,高可达20米,树皮灰色,小枝粗壮,具粗大近圆形的叶痕。叶轴圆柱形,基部膨大;小叶纸质,叶片卵形或卵状椭圆形,两面脉上常残留有柔毛,脉腋无髯毛,圆锥花序顶生,直立,花白色,花柄被褐色细柔毛;萼片椭圆形或卵形,裂片先端圆,具缘毛;核果近球形,直径约1厘米;核近半球形,平滑或不明显稀疏纹,中肋显著隆起,5月开花,8-9月结果。
分布于中国云南北部、贵州东北部、四川、陕西南部、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南部、浙江北部。生于海拔1000-3000米湿润的密林或疏林中。
暖木树干挺拔,树形端庄;花开时节,其圆锥状花序形如白色珍珠,香气扑鼻,是珍贵的园林绿化观赏树种;木材坚而轻,可作建筑、家具等用;春发的嫩叶和枝条可食用。
⑤珂楠树
珂楠树(学名:Meliosma beaniana)为清风藤科泡花树属下的一个种。珂楠树生于海拔1000-2500米湿润山地的密林或疏林中。产云南北部、贵州西北部、湖南、湖北、江西、浙江等省。也分布于缅甸北部。模式标本来自湖北宣昌。木材为优良的家具用材。
⑥山青木
山青木(学名:Meliosma kirkii),为清风藤科泡花树属下的一个植物种。落叶乔木。高可达16米,树皮灰色,浅纵裂,幼枝淡红色,被平伏直毛,具椭圆点状皮孔。叶为羽状复叶,连柄长12-50厘米,小叶纸质,7-15片,下部的卵形,中部的狭卵形或狭长圆形,顶端的一片狭椭圆形,长4-15厘米,宽1.5-4.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通常宽圆,边缘具侧脉伸出的尖锯齿,叶面深绿色,除中脉及侧脉被细柔毛外余无毛,叶背灰绿色,脉上被平伏长柔毛;侧脉每边6-15条,稍弯拱至叶缘3-5毫米处开叉网结,脉腋有髯毛。
此树在本区分布于海拔1300-1800米,在雷波核桃坪、峨边盐井溪、茧子岗等处森林中极为常见。此外,峨眉山(海拔600-1200米)、瓦屋山山脚(海拔1200米)、宝兴及南川(海拔1600米)也有。稍耐荫蔽,成长后要求一定光照,在雷波常见生于丝栗、木荷混交林中的林窗处,常与香桦、栲树和几种减树相混交。生长较为迅速,但常有分权,影响出材率。
分布区为四川、云南、广西和湖南,屏边( Pingbian)马鹿塘、迷羊寨、龙滩门。树皮含鞣质,可提制栲胶。
⑦笔罗子
笔罗子(学名:Meliosma rigida),为清风藤科泡花树属下的一个植物种。笔罗子生长于山坡、溪边、林缘或阔叶杂木林中及灌木丛内。分布于中国云南南部、广西、贵州、湖北西南部、湖南、广东、福建、江西、浙江、台湾。生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阔叶林中。也分布于日本。分布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湖南等地。木材淡红色,坚硬,可供作把柄、担竿、手杖等用,树皮及叶含鞣质,可提制栲胶。种子可榨油。
(5)清风藤属
清风藤属(学名:Sabia)是清风藤科下的一个属,为落叶或常绿、藤状灌木或大藤本植物。该属共有约63种,分布于印度、马来西亚至日本,南至伊里安岛。我国有25种,大部产西南部,云南尤盛,西北和东部亦有少数分布。
①形态特征
落叶或常绿、藤状灌木或大藤本;叶互生,单叶,全缘,无托叶;花排成总状花序式或圆锥花序式的聚伞花序;萼片5-4;花瓣通常5-4,与萼片对生,稀6;雄蕊与花瓣同数且与彼等对生;子房上位,2室,每室有胚珠2颗,基部为一杯状的花盘所围绕;核果。
②清风藤
清风藤(学名:Sabia japonica)也称寻风藤,为清风藤科清风藤属下的一个种。落叶攀援木质藤本;嫩枝绿色,被细柔毛,老枝紫褐色,具白蜡层。芽鳞阔卵形,具缘毛。叶近纸质,卵状椭圆形、卵形或阔卵形。花先叶开放,单生于叶腋,基部有苞片4枚,苞片倒卵形,长2-4毫米。分果爿近圆形或肾形,直径约5毫米;核有明显的中肋,两侧面具蜂窝状凹穴,腹部平。花期2-3月,果期4-7月。
分布于日本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生长于海拔800米以下的山谷、林缘灌木林中。喜阴凉湿润的气候。在雨量充沛、云雾多、土壤和空气湿度大的条件下,植株生长健壮。要求含腐殖质多而肥沃的砂质壤土生长为宜。 喜日光充足的环境,亦耐半阴;喜温暖,不耐寒,在18-28℃的温度范围内生长较好,越冬温度不宜低于5℃。
清风藤之名首见于《本草图经》,“清风藤生天台山中,其苗蔓延木上,四时常有,彼土人采其叶入药,治风有效”。清风藤叶、根、茎均可入药,由于其祛风通络效果好,古代常用于治疗鹤膝风等风湿痹痛。《本草纲目》中记载“清风藤治风湿流注,历节鹤膝,麻痹瘙痒,损伤疮肿,入药酒中用”。现代研究者从中提取多种植物碱,发现具有明显抗炎、免疫调节、保肝、抗病毒、降血压、抗心率失常、镇咳镇静等多种功效,将其制成片剂(如正青风痛宁片)、注射液(如盐酸青藤碱注射液)等多种制剂应用于临床,在各种风湿病、炎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甚至海洛因成瘾等疾病中取得显著效果。
![单击此查看原图](//static.mysmth.net/nForum/att/KePu/14697/8384/middle)
--
FROM 58.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