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茛目—小檗科(上):红毛七
真核生物域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毛茛目
小檗科
小檗科,或写作“小蘗科”,包括15个属大约570种植物,其中大部分(450种)都是小檗属的植物,其中既有木本植物也有多年宿根的草本植物,有乔木也有灌木。主要分布北半球温带地区与亚热带的山区。
中国本科植物有11属,303种(其中207种是特有种,1种为引进栽培,又有17种为仍未充分研究者)。
一般认为小檗科与毛茛科有亲缘关系。自毛茛属中具多数雄蕊和心皮;鬼臼属及牡丹草属中,胚芽具侧面突破等特点支持了这一观点。
有人把该科分为鬼臼亚科(Podophylloideae)和小檗亚科(Berberideae)。前者以花无蜜腺及营养叶不作羽状分裂为特点,而后者则以花具蜜腺及营养叶为羽状复叶或单叶为特点。而Jo哈钦森则分为鬼臼科、小檗科和南天竹科。
1.形态特征
灌木或多年生草本,稀小乔木,常绿或落叶,有时具根状茎或块茎。茎具刺或无。叶互生,稀对生或基生,单叶或1-3回羽状复叶;托叶存在或缺;叶脉羽状或掌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单生,簇生或组成总状花序,穗状花序,伞形花序,聚伞花序或圆锥花序;花具花梗或无;花两性,辐射对称,小苞片存在或缺如,花被通常3基数,偶2基数,稀缺如;萼片6-9,常花瓣状,离生,2-3轮;花瓣6,扁平,盔状或呈距状,或变为蜜腺状,基部有蜜腺或缺;雄蕊与花瓣同数而对生,花药2室,瓣裂或纵裂;子房上位,1室,胚珠多数或少数,稀1枚,基生或侧膜胎座,花柱存在或缺,有时结果时缩存。浆果,蒴果,蓇葖果或瘦果。种子1至多数,有时具假种皮;富含胚乳;胚大或小。
2.繁殖方式
在小檗属及十大功劳属中,雄蕊对外界的刺激有敏感反应,当雄蕊被蜂类接触时,即弹向内方,使带有花粉的瓣片触及昆虫头部,所以蜜蜂在采蜜时,常把从另一朵花粘着的花粉传置在它花的柱头上。认为,雄蕊易受刺激可保证自花传粉。认为是为了增进异花传粉的一种方法。
3.种属分布
小檗科,除了小檗属往南分布到非洲和南美洲之外,几乎所有属均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及亚热带高山地区,呈间断分布或地区特有,极具生物地理学意义。裸花草属Achlys呈东亚-北美西部分布;红毛七属、山荷叶属各具3种,呈东亚-北美东部分布;桃儿七属、鲜黄连属均为东亚单种特有属,而其近缘单种属,鬼臼属和鲜黄连属则间断分布于北美东部;Vancouveria属是美国西北部的特有属,而其近缘的淫羊藿属间断分布于旧大陆,中国为其现代地理分布中心;鬼臼属、八角莲属、南天竹属和Ranzania属则是中国或东亚特有属。
4.小檗属
小檗属(学名:Berberis)植物大约有450-500种,为常绿或落叶灌木,一般为1-5米高,有刺,分布在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和十大功劳属(Mahonia)的亲缘关系较近,有的分类学家将十大功劳属的植物列在小檗属中。
(1)形态特征
落叶或常绿灌木。枝无毛或被绒毛;通常具刺,单生或3-5分叉;老枝常呈暗灰色或紫黑色,幼枝有时为红色,常有散生黑色疣点,内皮层和木质部均为黄色。单叶互生,着生于侧生的短枝上,通常具叶柄,叶片与叶柄连接处常有关节。
花序为单生、簇生、总状、圆锥或伞形花序;花3数,小苞片通常3,早落;萼片通常6,2轮排列,稀3或9,1轮或3轮排列,黄色;花瓣6,黄色,内侧近基部具2枚腺体;雄蕊6,与花瓣对生,花药瓣裂,花粉近球形,具螺旋状萌发孔或为合沟,外壁具网状纹饰;子房含胚珠1-12,稀达15,基生,花柱短或缺,柱头头状。浆果球形、椭圆形、长圆形、卵形或倒卵形,通常红色或蓝黑色。
种子1-10,黄褐色至红棕色或黑色,无假种皮。x=14。
(2)产地分布
约500种,主产北温带,但本属是小檗科中惟一分布于热带非洲山区和南美洲的属。也是惟一在乾燥地区得以强度分化的属。中国约有250多种,主产西部和西南部。
(3)主要价值
本属大多数植物的根皮和茎皮含有小檗碱,可代黄连药用。
小檗属植物常被培养为园艺观叶品种,或作为矮篱笆墙。落叶品种在秋季叶子的颜色非常鲜艳,有些叶背白色的常绿品种也非常适宜观赏。
其茎、根可提炼黄色染料。
有些种的的果实可以食用,富含维生素C,但味道很酸,而且因刺多不易收获,所以作为人类食品并不普遍。通常是做成食品添加剂、果酱或果干。其中刺檗在伊朗有较大归模的种植,会和番红花种在一起;当地也常使用刺檗的果干入菜。
(4)日本小檗
日本小檗(学名:Berberis thunbergii DC.)是小檗科小檗属植物,落叶灌木,一般高约1米,枝条开展,幼枝淡红带绿色,老枝暗红色;茎刺单一,叶薄纸质,倒卵形、匙形或菱状卵形,花朵组成具总梗的伞形花序,或近簇生的伞形花序或无总梗而呈簇生状;花梗无毛;小苞片卵状披针形,带红色;花黄色;外萼片卵状椭圆形,内萼片阔椭圆形,花瓣长圆状倒卵形,浆果椭圆形,亮鲜红色,花期4-6月,果期7-10月。
原产日本,是小檗属中载培最广泛的种之一,中国大部分省区、特别是各大城市均有引种栽培。适应性强,喜凉爽湿润环境,耐旱,耐寒,喜阳,能耐半阴,光线稍差或密度过大时部分叶片会返绿。
中国常栽培于庭园中或路旁作绿化或绿篱用。根和茎含小檗碱,可供提取黄连素的原料。民间枝、叶煎水服,可治结膜炎;根皮可作健胃剂。茎皮去外皮后,可作黄色染料。
(5)刺檗
刺檗(学名:Berberis vulgaris)是小檗科小檗属的植物。原产于欧洲中部和南部、北非和西亚等地区,落叶灌木,高达4米。叶长圆状匙形或倒卵形,长2-5厘米,宽1-2厘米。
果实可以食用,富含维生素C,但味道很酸,而且因刺多不易收获,所以在多数地区都未作为食物供人食用。通常是做成食品添加剂、果酱或果干。在伊朗有较大归模的种植,当地也常使用刺檗果干入菜,波斯语将这种果干称作Zereshk(????)。伊朗也是刺檗果干的最大产地。
刺檗在新西兰广泛种植用作篱笆。由于刺檗是导致秆锈病的真菌宿主,加拿大以及美国一些地区(康涅狄格州、马萨诸塞州、密歇根州、新罕布什尔州)禁止种植刺檗。
5.红毛七属
红毛七属(学名:Caulophyllum)是小檗科下的一个属,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该属共有2种,分布于亚洲东北部和北美。其中C. robustum Maxim. 我国东北、西北和东部亦产之。该属物种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1)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落叶,无毛。根状茎粗壮,横走,结节状,极多须根。茎直立,基部被鳞片。叶互生,2-3回三出复叶,轮廓阔卵形;小叶片卵形,倒卵形或阔披针形,全缘或分裂,边缘无齿,掌状脉或羽状脉;具柄或无柄。复聚伞花序顶生,花3数;小苞片3-4,早落;萼片6,花瓣状,黄色、红色、紫色或绿色;花瓣6,很小,蜜腺状,扇形;雄蕊6,离生,花药瓣裂;花粉长球形,具3孔沟,外壁具网状雕纹;心皮单一,花柱短,柱头侧生,子房含2枚基生胚珠,花后子房开裂,露出2枚球形种子。种子熟时蓝色,微具白霜。x=8。
(2)红毛七(类叶牡丹)
红毛七(类叶牡丹)(学名:Caulophyllum robustum),为小檗科红毛七属下的一个植物种,分布于中国、朝鲜半岛、日本。
红毛七,又名类叶牡丹、红毛三七。多年生草本,高40-70cm。根茎粗壮,具不明显的节,须根多数,密生,红褐色。叶互生,着生于茎顶端,为二至三回羽状复叶;一回和二回小叶柄分别长10-25cm和2-8cm,三回侧生小叶近无柄,顶生小叶柄长1-5cm;小叶片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3.5-9cm,宽1.4-5cm,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全缘或有时2-3裂,两侧通常不对称,上面绿色,下面灰白色。短圆锥花序顶生,小花梗细长,基部有卵状披针形小苞片;花黄色,小形,直径约1cm;萼片6,花瓣状;花瓣6,退化或线形;雄蕊6,花药先端2瓣裂;雌蕊1,子房1室,内含2胚珠,花柱短,柱头侧生。蒴果极易开裂,露出2个种子呈果实状。种子球形,成熟后蓝黑色,外面微被白粉。花期4-6月,果期7-8月。
生于山坡林下或山沟阴湿处。分布于东北及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浙江、河南、湖北、四川、贵州、西藏等地。
6.山荷叶属
山荷叶属(学名:Diphylleia)是小檗科下的一个属,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该属共有3种,间断分布于东亚和北美东部,中国产1种。我国有山荷叶D. grayi. F. Schmidt. 和 D. sinensis Li 2种,产东北和西南部。生于落叶阔叶林或针叶林下、竹丛或灌丛下。海拔1880-3700米。
(1)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壮,横走,多须根,具节,节处有1碗状小凹;茎单一,生2叶,稀3叶。叶柄粗壮,叶互生,盾状着生,叶片横向长圆形至肾状圆形,呈2半裂,每半裂具浅裂,边缘具明显粗疏锯齿,具掌状脉,被柔毛。
花序顶生,具总梗,聚伞花序或伞形状花序,总梗无毛或疏被柔毛;花3数,辐射对称,具花梗;萼片6,2轮排列;花瓣6,2轮,白色;雄蕊6,与花瓣对生,花药底着,纵裂,花粉外壁明显具刺状纹饰;子房上位,1室,花柱极短或缺,柱头盘状,胚珠2-11。
浆果球形或阔椭圆形,暗紫黑色,被白粉。种子红褐色,无假种皮。x=6。
(2)主要价值
根茎和须根可供药用。根茎能消热、凉血、活血、止痛以及有泻下作用。主治腰腿疼痛、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月经不调等症。亦可作为观赏植物。
(3)南方山荷叶
南方山荷叶(学名:Diphylleia sinensis)为小檗科山荷叶属下的一个种。多年生草本,高40-80厘米。下部叶柄长7-20厘米;叶片盾状着生,肾形或肾状圆形至横向长圆形,下部叶片长19-40厘米,宽20-46厘米。聚伞花序顶生,具花10-20朵,分枝或不分枝,花序轴和花梗被短柔毛;花梗长0.4-3.7厘米;外轮萼片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浆果球形或阔椭圆形,长10-15毫米,直径6-10毫米。果期7-8月。
分布于中国湖北、陕西、甘肃、云南、四川。生长于海拔1880-3700米的落叶阔叶林或针叶林下、竹丛或灌丛下。生长在阴湿、耐寒的阴面山坡树林下或水沟旁,生长于土质疏松、红棕色的腐殖土壤中,不耐干旱和高温。常与淡竹、珠子参、藤五加、杜鹃、报春等植物共生。
根茎和须根可供药用。根茎能消热、凉血、活血、止痛以及有泻下作用。主治腰腿疼痛、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月经不调等症。

--
FROM 58.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