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茛目—毛茛科(二):尾囊草
5.尾囊草属
尾囊草属(学名:Urophysa)是毛茛科下的一个属,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该属共有距瓣尾囊草(Urophysa rockii)和尾囊草(Urophysa henryi)两种,特产于我国四川、湖北西部、湖南北部和贵州。尾囊草U. henryi可供药用,花美丽,可供观赏。
(1)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壮而带木质。叶均基生,呈莲座状,为单叶,掌状三全裂或近似一回三出复叶,有长柄,叶柄基部膨大呈鞘状。花葶通常数条,不分枝;聚伞花序有1或3花。花辐射对称,中等大,美丽。萼片5,倒卵形至宽椭圆形,花瓣状,天蓝色或粉红白色,基部有短爪。花瓣5,小,比萼片短3-4倍,基部囊状或有短距。雄蕊多数,花药椭圆形,花丝具1脉,下部线形,上部丝形。退化雄蕊约7枚,位于能育雄蕊之内侧,披针形,膜质。心皮5(-6-8),子房及花柱下部被短柔毛,花柱比子房约长2倍。蓇葖卵形,肿胀,具长而宿存的花柱;种子椭圆形,密生小疣状突起。
(2)距瓣尾囊草
距瓣尾囊草(学名:Urophysa rockii),为毛茛科尾囊草属下的一个种。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壮,木质,粗约1厘米。叶多数;叶片的轮廓卵形或宽卵形,长2.3-5.2厘米,宽2.6-7厘米。花葶长7-12厘米;聚伞花序通常有1花。蓇葖长约4毫米,密生明显的横脉,疏被短柔毛,宿存花柱丝形,长达8毫米;种子椭圆形,长约1.5毫米,暗褐色,密生小疣状突起。3月开花,4月开始结果。
①植物学史
1925年由美籍奥地利植物学家约瑟夫o洛克首次在四川省江油市采集,并于1929年命名。
1924年夏,洛克在哈佛大学阿诺德植物园主任萨金特教授的支持下,开始了为期3年的祁连山脉的植物学考察计划。1925年4月末,洛克在云南汇合了他的纳西族助手后,从云南进入四川,5月初沿涪江,经射洪、三台,抵达江油白城,采集到矩瓣尾囊草,其后,仍沿涪江进入平武、穿越若尔盖草地,最后抵达甘肃迭部的卓尼,并以卓尼为基地,开始了在青奯高原边地为期两年多的植物学考察。
据美国有关文献记载:1924-1927年到中国西北部和西藏东北部探险时,于1925年3月途经四川省的涪江上游,具体地名是四川省江油市的武都北部,在涪江沿岸潮湿长有青苔从中,首次采集到种开蓝色花的植物一距瓣尾襄草。当时洛克采集的距瓣尾囊草标本有两份主模式,一直存放于哈佛大学标本馆,赠送给中国国家标本馆(即现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1复份标本,即等模式标本。
标本采回美国后,洛克并未发表,标本沉睡了4年后,阿尔布里奇(Ulbrich)于1929年认为是一新种,将其以洛克的姓氏命名为Urophysa rockii Ulbrich,于1929年发表在德国柏林达勒姆的期刊《 Notizblatt des Botanischen Gartens und Museums zu Berlin-dahlem》的第10期的869页。自此以后,于1935年,德拉蒙徳和哈钦森(即英国植物学家J.R. Drummond和英国亲王和英国皇家学会会员Hutchinson)认为叶形和花瓣形态与天葵属(Semiaquilegia)近似,将其放于天葵属中并将文章发表于1935年《Curtis's Botanical Magazine》的第158期的9382页,但对这个观点绝大多数分类学家持有异议。
阿尔布里奇(Ulbrich)于1929年发表在《Notizblatt des Botanischen Gartens und Museums zu Berlin-dahlem》的第10期868页之论文,建立了一个新属一尾囊草属(Trophysa),而囊草属中另一物种,即属模式种尾囊草(Urophysa henryi Ulbrich)也发表在《Notizblatt des Botanischen Gartens und Museums zu berlin- Dahlem》的第10期的870页。
②生长环境
距瓣尾囊草生于溪边潮湿处,与苔类等同生。距瓣尾囊草对生境要求较高,喜阴,耐旱,忌高温。分布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暖春早,夏长秋短,雨热同季。生长区域年均温度16℃,最冷月1月均温为4.9℃,最热月7月均温为25.7℃,平均气温年较差20.5℃,无霜期271天,日照1346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143.2毫米。现存的距瓣尾囊草生境总面积约为500平方米,植株多生长于陡峭的崖壁上,扎根于半风化的石灰岩裂隙内,土壤含水量少,pH值5.5左右。
③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四川北部涪江流域上游,仅分布于江油市观雾山自然保护区境内(31.987 79°N,104.781 54°E),距北城乡约3千米,海拔573米。该保护区地处四川盆地北缘岷山山系北段龙门山东南侧,北面以平武、北川县的行政区划为界;南与江油市的武都、大康接壤;东与新春乡、永胜镇相邻;西与重华、文胜乡集体林毗连,分布于5个乡镇辖区内。保护区南北宽10千米,东西长29.3千米,总面积29253公顷,地处中国东西和南北生物区系的交汇地带,属于岷山北段中间地带。
④主要价值
研究:距瓣尾囊草作为一个狭限分布种,它既可能是新特有类群(近期形成的物种,还没有充分扩散),也可能是古特有种(曾经广泛分布,由于历史的原因其分布区萎缩,仅分布在某一区域)。对研究尾囊草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与其地理分布范围的关系以及类群的起源进化历史等有一定科学研究价值。
经济:距瓣尾囊草为毛茛科植物,叶片和整个植株富含芳香油,具有芳香油及化妆品的开发价值。
观赏:植株为夏枯型植物,冬季开花,花朵艳丽,加之叶片和花瓣随季节不断变化,在园林花卉开发方面也有较高的价值。
⑤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2005年被列为中国物种红色名录,2010年被列为中国国家一级珍稀保护植物名录,被称为“植物界的大熊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极危(CR)。
种群现状:距瓣尾囊草相当珍贵稀少,全世界仅存2026株(截止2011年),仅分布在稀有的泥盆纪石灰岩的江油涪江段。
濒危原因:特殊的生物学习性及生态环境不利于大量繁殖:距瓣尾囊草对环境要求较高,尤其是对土壤条件要求苛刻。喜阴,耐旱,多生长于陡峭崖壁上半风化的石灰岩裂隙内,半风化的石灰岩裂隙内泥土较少,保水性较差,土壤比较干燥。贮藏根被覆少量泥土,大部分裸露在外。果实成熟时,果柄自然向岩石缝隙中弯曲生长,种子成熟后蓇葖果心皮开裂,种子散落在缝隙土壤中完成自然播种。散落在石缝贫瘠土壤中的种子如果不能及时吸收足够水分就不能萌发,导致繁殖失败。刘友权等研究认为,距瓣尾囊草种子的萌发率不高,幼苗存活率很低[。这些特征很可能是造成距瓣尾囊草不能大量繁殖,从而逐渐濒危的主要原因。
人类活动对其生境的影响:现存的距瓣尾囊草主要生境距离乡村主要道路约5米,距离涪江上游河流不足100米,周边常有行人、车辆经过,且受放牧、挖药、砍柴等人类活动影响,加之该植物花色鲜艳,叶色随季节变化,易引起路人注意而被采摘。2007年道路两侧平坦处仍有少量植株分布,2009年未在此处再发现该植物。另外,修筑道路时,由于当地居民缺乏对该物种的认识,也可能造成大量距瓣尾囊草死亡。
6.类叶升麻属
类叶升麻属(学名:Actaea)是毛茛科下的一个属,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该属共有约30余种,分布于北温带。我国有类叶升麻A. asiatica Hara和A. erythrocarpa Fisch. 2种,产西南部至东北部。
(1)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横走,生多数须根。茎单一,直立。基生叶鳞片状,茎生叶互生,为2-3回三出复叶,有长柄。花序为简单或分枝的总状花序。花小,辐射对称。萼片通常4片,白色,花瓣状,早落。花瓣1-6,偶而不存在,匙形,比萼片小,黄色,无蜜槽。雄蕊多数,花药卵圆形,黄白色,花丝狭线状丝形,有时在上部增宽。心皮1,子房卵形或椭圆形,无毛,柱头无柄,扁球形。果实浆果状,近球形,成熟后紫黑色、红色或白色;种子多数,卵形并具三稜,褐色或黑色,干后表面微粗糙状。
(2)类叶升麻
类叶升麻(学名:Actaea asiatica)为毛茛科类叶升麻属下的一个种。广泛分布于亚洲,对人类的毒性很高。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无危(LC)。
根状茎横走,质坚实,外皮黑褐色,生多数细长的根。茎高30-80厘米,圆柱形,粗4-(6-9)毫米,微具纵稜,下部无毛,中部以上被白色短柔毛,不分枝。叶2-3枚,茎下部的叶为三回三出近羽状复叶,具长柄;叶片三角形,宽达27厘米。总状花序长2.5-4(-6)厘米;轴和花梗密被白色或灰色短柔毛;苞片线状披针形,长约2毫米;花梗长5-8毫米;萼片倒卵形,长约2.5毫米,花瓣匙形。果序长5-17厘米,与茎上部叶等长或超出上部叶;果梗粗约1毫米;种子约6粒,卵形,有3纵稜,长约3毫米,宽约2毫米,深褐色。5-6月开花,7-9月结果。
分布于中国、朝鲜、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在中国分布于西藏东部、云南、四川、湖北、青海、甘肃、陕西、山西、河北、内蒙古南部、辽宁、吉林、黑龙江。生长于海拔350-3100米间山地林下或沟边阴处,河边湿草地。喜光亦耐半阴,耐寒,适宜疏松土壤。
类叶升麻的茎、叶可作土农药。根茎入药。味辛、微苦,性凉。祛风止咳,清热解毒。主治风热头痛,咽喉肿痛,风湿疼痛,风疹块,麻疹不透,百日咳,子宫脱垂,犬咬伤。可植于花境、草坪边缘或硫林下做观赏植物。
7.侧金盏花属
侧金盏花属(学名:Adonis),是大约20至30个毛茛目开花植物的属,生长于欧洲和亚洲的植物。拉丁名来自古希腊神话的美男神阿多尼斯。生山坡草地或林下。耕种于庭院中。约30种,分布于亚洲和欧洲。我国有10种,分布于西南、西北、东北和山西等省区。
(1)形态特征
多年生或一年生草本。茎不分枝或分枝。叶基生并茎生,基生叶和茎下部叶常退化成鳞片状,茎生叶互生,数回掌状或羽状细裂。花单生于茎或分枝顶端,两性;萼片5-8,淡黄绿色或带紫色,长圆形或卵形;花瓣5-24,黄色、白色或蓝色,倒卵形、倒披针形或长圆形,无蜜腺;雄蕊多数,花药长圆形或椭圆形,花丝狭线形或近丝形; 心皮多数,螺旋状着生于圆锥状的花托上,子房卵形,有1颗胚珠,花柱短,柱头小。瘦果倒卵球形或卵球形,通常有隆起的脉网,宿存花柱短。
(2)侧金盏花
侧金盏花(学名:Adonis amurensis),别名福寿草、福寿花、元日草、早春花、冰凉花、冰了花、冰凌花、冰里花、顶冰花、冰郎花、朔日草,属于侧金盏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种小名amurensis来自中国黑龙江(Amur)的英文名,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韩国、日本、西伯利亚。花期在2月到4月的早春寒冷时期,所以有早春花的别名,也因为开花时期大都正逢过年,因此也有福寿草、朔日草以及元日草等别称。
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短而粗,无毛或顶部有稀疏短柔毛,不分枝或有时分枝,基部有数个膜质鳞片。叶片在花后长大,茎下部叶有长柄,无毛;叶片正三角形,萼片常带淡灰紫色,长圆形或倒卵形长圆形,与花瓣等长或稍长,花瓣黄色,倒卵状长圆形或狭倒卵形,子房有短柔毛,瘦果倒卵球形,3月至4月开花。
常见于山坡或山脚的灌木丛间、阔叶林下以及林缘地上、山坡、腐殖质多的湿润土壤上。适应于富含腐殖质的湿润土壤中。侧金盏花耐冷凉,适合昼夜温差大的中性或微碱性土壤的地区种植。
分布于中国辽宁、吉林、黑龙江东部。在朝鲜、日本、苏联远东地区也有。生山坡草地或林下。
园林:侧金盏花植株矮小,花大色艳,有傲霜寒、顶冰雪的特性,宜于庭园中假山、岩石缝隙及山脚下栽植,或花坛、花境、草坪缘绕或丛植点缀。盆栽布置厅室,美观大方。
药用:侧金盏花全草都含有强心甙和非强心甙的多种成分,见于许多国家的药典之中。中医称之为福寿草。它具有强心、利尿、镇静及减慢心率的功能,能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脊髓反射机能亢进,用于急性病和慢性心功能不全。主治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脏性水肿和心房纤维性颤动,与溴化银的合用能加强对癫痫病的治疗作用。日本和加拿大客商每年秋季均从中国购买此花,用于药物提取。
侧金盏花的花语:回忆、坚忍、执着!
--
FROM 101.8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