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七个666年
公元295年一公元960年。洛阳武库大火开启五胡乱华,至赵宋建国。前后相距666年。
公元961年一公元1626年。北宋建国,赵宋(殷)代柴周。至耶稣会士策划制造王恭厂大爆炸,开启华夏卷入全球化时代。前后相距也是666年。
这么巧?历史上这类巧合,恐怕实在太多了。也许不过是数字游戏而已,不值一提。
那么,之前呢?
战国开始于公元前476年,周朝正式亡于公元前256年。与洛阳武库大火,一个相距700多年,一个相差500多年。中间又是哪一年距洛阳武库大火正好666呢?有预感,不是商鞅变法还能是什么?
公元前362年秦孝公即位,商鞅变法一公元295年洛阳武库大火。
居然又是一个666年。
关于公元前362年,有必要多写点。
这一年,卫声公去世,其子卫速即位为卫成侯。燕桓公去世,其子即位为燕文公。秦献公去世,其子即位为秦孝公。
同年,还有一件历来不太引人注意的事。
魏惠王最先开始称王。
战国一般认为开始于前476年,以三家分晋、田齐代姜齐为标态。但那时韩、赵、魏、齐中原四国,还都向周王请封诸候。
中原魏国率先称王,也正式意味着周王的一王天下共主时代结束。
魏惠王同年迁都,改称梁惠王。孟子跑去明开嘴炮,暗含捧场站台投机。
同年韩昭侯还用申不害为相,也开始变法。
殷商后裔无论是诸子百家这些明线团队,还是鬼谷子等暗线团队,显然都选择了这一年,都大肆活动。
第三个666,还是有标志性大事件!甚至更多,让人不知该选哪一个作为真正决定性分期事件。
好了,那就再往前推看看。在魏惠称王商鞅变法的666年前,不会正好是武王伐纣周革殷命或周公东征分封诸候吧?
公元前1028年,有什么事发生?一一公元前362年。魏惠称王,商鞅变法。
哈?公元前1028年,恰好是一些人认定的周灭殷商之年。《全球通史》一书即以此年断商周,但有争论。
作者案:《全球通史》取前1028年商周断代之说,有三大依据:
《竹书纪年》史料记载可明确推断;碳14测定范围上下限,此年最近中值;天文星相日月食记录推定的三个年代,它恰在其中。
三个最可能年份中,它甚至是唯一一个先有史料可确定,后有旁证可证明。
而非另两个,先选定范围,再据资料(可靠性存疑)一点点推断。
此外,笔者《洪范禹碑》解读后,《易》《书》《春秋》《三传》需重读,可靠性大打折扣,反不及《竹书纪年》可靠。此亦为一弱效力旁证。此666年怪异周期虽暂不知其所以然,但亦可作一更弱效力之旁证。
第四个666,竟然依旧成立。
继续。
有趣了,齐得龙齐东强齐得龙东强。
难道我大邑商不是存活了约六百年,而是精准到666年?或者是商汤这位尧舜禹汤最后一位汤帝,岀生年代就是公元前1694年?
公元前1694,商汤诞生或商汤放桀灭夏。一一公元前1028,武王伐纣或封建诸侯。
且把它当作第五个又是666。
再往前呢?
公元前2360年帝尧诞生,或帝尧即位。一一公元前1694年大邑商成汤诞生,或商汤放桀灭夏。
这就算第六个还是666。
再来一个。
公元前3026年,黄帝诞生或黄帝即位。一一公元前2360年,帝尧诞生或即位。三皇五帝时代。
这算是第七个666。
第七个?这么巧?六、七?少阴少阳之数。
难道华夏文明的周期,以666年为基本周期,以殷商体系为基本底盘?难怪孔夫子能这么牛,难怪赵宋半享大邑商地位、岁月。
这就算是厘清了上古及夏商周历史分期?
夏禹帝夏启王,居然都被这种分期给隐藏淹没了。
六或6这个数字在华夏文化概念体系中,代表的是少阴,是坤,是凤凰。是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是凤鸣岐山周兴姬昌。
我华夏难道竟不是龙子龙孙么?
也许公元前1694之前,是以少阳、太阳之数,以777年乃至999年为分期。
公元前2471年(或前2693年)一公元前1694年。尧舜禹夏时代,或前商汤时代。
公元前3248年(或前3692年)一公元前2471年(或前2693年)。三皇五帝时代,或前帝尧时代。
张子曰:噫,666,斯数大哉!奇哉!
后记:
从《洪范禹碑》解读开始,到揭开孔子儒家殷商背后隐藏的真相解读,旁及佛教耶教东传华夏某些历史事件真相解读,最后回到华夏文明史分期,大体完成了一个闭环。
这算是文化文明史研究领域最大一盘棋了。它不是一个点、线、面,而是一个全新的体系。
洪范禹碑解读后,世间学术有底盘。
读书不识张新泉,人称大师也枉然。
附:
简单应用及浅谈意义:
一、如何阅读《孟子见梁惠王》
《孟子见粱惠王》,算是儒家《四书》《孟子》里的关键章节。战国第一嘴炮在这篇文章和同期其它篇章里火力全开。
望之不似人君,内圣外王,王道霸道,天时地利人和,民贵君轻,土地制度,理想国模型……肚子里的存货全都岀来了。
然而,回到公元前362年这个大背景,一切都可以一目了然。
梁惠王称王,正式结束周王一王天下华夏共主时代,魏武卒横行天下,打得秦国望风而逃。秦孝公一上台就毅然决然重用商鞅,坚决变法图强求存。
这一年,整个周王天下世界好象都乱了套。卫、燕、秦,三家换了当家人。秦、韩两家魏近邻,都吓得学李悝吴起跟风变法图强。变法风潮已成席卷之势。
孟子这时候"当时周天子尚在,何事纷纷说魏齐",跑到魏国开嘴炮。他可不是为了周王,他实际上是既为梁惠王称王叫好捧场站台试图投机下注,又暗藏"二次革命“贩卖私货。满口王道仁政爱民,背后全是政治算计。
把周王与溥仪未代清帝类比,把粱惠王与袁慰廷划作一类,就不难理解二千年后的孙文孙大炮为何那样推崇孟子了。两人完全是玩的同一个套路。
孟子既要梁惠王扳倒周王天下旧格局(当时诸国里头魏国最强。只有梁惠王有这实力,还公然率先称王。),后来却又在见粱惠王儿子梁襄王后明确宣布“望之不似人君"(此时梁魏国力已经削弱,不如先前强势。孟子见风使舵功力亦可见一斑)。而孙文与袁慰廷妥协携手逼清帝退位,又随时准备批斗袁慰廷"窃国”号召诛“一夫"发动二次革命。其中套路与孟子相较,可谓异曲同工。
公元前362年,不仅有魏惠王这已经无人关注丢在角落的历史"失败者"率先称王,为王前驱破局开道。还有历代研究者重点关注的历史成功者偶像级事件,《大秦帝国》《大秦赋》们因其而源源打开销路来,商鞅变法。
那么,商鞅又算是哪号人物的二千年前真身?是跑路到云南的蔡锷么?
商鞅变法,换个角度,放到另一个历史观察体系里去再观察新观察,又会是怎么一回事?
总而言之,七个666小矮人们葫芦娃们出来之后,历史上的白雪公主们,都得重新阅读。
二、从儒商官商士绅重读,浅谈意义
笔者说这是一个全新的历史观察体系、范式,很多人大概以为只是吹牛、玩笑,付诸一笑。
然而,并不是。
最简单而言,儒商、官商、士绅,这些词汇都可以从这个新观察体系、范式切入,给予新观察新解读。
过去总认为地主与儒生是一家,耕读诗书一体。然而,儒根本就不是诗书耕读。相反,儒本来就是商,儒商儒商,儒就是商,商就是儒。为什么古代商人商家最重读书?因为商才是儒,儒本是商。
士农工商,士不是天生与农工联系在一起的,士商才是天然在一起的。在皇权不下县的地方基层,就是士绅一体。在官僚体系内,就是官商一体。
这才是观察解读中古时代中国社会结构、本质、变迁历史的真正切入点、正确方式。
而从这个观察角度岀发,重读重写中古史就是必然地了,也会有全新的系统性新认知新结论,获得新的完整体系式的成果。
三,儒就是商?
那为何孔子在《论语》里要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这是孔子周游列国在陈绝粮,处境最艰难时,面对子路公开质疑拷问,孔子不无羞恼地给出的回应。
怎么理解?君子儒不是大豪商吗?怎么会落到断粮七天,穷困到如此地步?
孔子一行这趟旅行,主要目的其实就是向诸候们推销自己,找机会,也可以看作一次商业行为。
他们自信满满,自以为自家商品品质高,又是主动推销送货上门,肯定会有很好市场前景,会被热销抢购。
没想到一路上都是遭受冷遇讥讽。目标大客户无人问津,偶遇市场同行大都经常夹枪带棒,最后还搞到山穷水尽。
这种情形下,安全总监子路公开提岀质疑:好商品也会根本卖不动?
孔子这时候的回答有些羞恼:好商品品质高价格高,市场定位通常是最顶层消费者,卖不动是常态。即便这样,也要坚守顶级商品的定位,绝对不能自降身价迎合市场。
这与低端市场廉价商品不一样,那些商品如果卖不掉,就会各种烂招泛滥无所不为。什么“王八蛋厂长黄鹤带小姨子跑了,""店面明天到期跳楼清仓大甩"……都会出来。
你们永远要记住,我们是最顶级奢侈品,绝不能自降身价。半年乃至半辈子不开张,那都是常态。我们一开张,那就能管一辈子甚至几代人,这也是常态。
我们绝不能用那些廉价商品的滥招。大家再坚持一阵子,我们就可以"下周回国",迎来"生态化反"的春天,创下能吃几辈子管几代人的大业……
到那时候,你们就可以“我脸盲不知妻美“、"我对钱不感兴趣最后悔就是开创xx"、教导别人要"可以先定一个小目标“,写本书《精养……》细致分析详细讲解努力呼应一下"唯女子与小人……"……
四,从"儒本是商,商才是儒"切入观察"明治维新""洋务运动"
1,长期以来一些人脑子里的成王败寇式思维定式并非偶然,因为胜利者才是历史书写者。
西方文明是近四百年的胜利者,所以一切都是中国古人的错。
史大林坦然而谓胜利者不受指责。
子贡就只能弱弱地说:纣之不善不若是之甚也,君子耻居下流(不能做失败者),因为会众恶归之。
发覆历史,说白了,就是找胜利者历史书写者们的漏洞,被他们隐藏在背后的真相。他们才要隐藏,他们才能隐藏。如此而己。
孔子生前是个失败者,隐藏的东西还不多,也很浅,一旦揭开便一目了然。但他死后,儒学儒家却越来越成功。同样,儒家越到后来,也就隐藏了越来越多。
孔子时的儒家儒学,本质就是"儒本是商,商才是儒"。但在周鲁姬姓一王天下统治下,只能打起"吾从周""复礼""述而不作"等旗号。
宋代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赵普一生,帮赵大以宋代周,帮赵二完成兄终弟及(殷商继承规则,宋代开国就搞这个,后来还有几次。周礼所反对),结束五胡乱华以来武人乱世。赵普除了搞这些"类革命",又是如何半部《论语》治天下呢?无它,“本朝祖制不抑兼并",重商而致太平兴国。
到了明代中后期,东南商业大兴,历史教科书上号称资本主义萌芽。当时东南儒学以王阳明心学为宗,与朱元璋钦定朱子理学从朝堂到学术界,争斗不休。本质无非还是重商与重本抑末之争。
2,不脱离胜利者历史书写者西方文明划定的成王败寇思维窠臼,很难真正发掘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的成败根由。
按西方文明历史胜利者划定的思维窠臼,很多人以为明治维新成功秘诀在于西化乃至是全盘西化。
然而,其一,明治维新其实引入西方的术很多,引入西方本质的东西、"道",很少。西化,完全西化要到战后麦克阿瑟当太上皇,才算大体是个半调子西化。
其二,中国从晚清、民国始,虽主张师夷长技,但也从未提倡西化,更是一向反对全盘西化。然而,四十年七十年,中国就大体走完乃至压倒胜过西方。又怎么解释?
或者以为是其它技术物质生产力层面差异乃至某些偶然原因,就更是难以令人信服。
其实,日本明治维新说穿了,不过是明末心学(在日本,又混杂了日本自己特色)为体,西学为用罢了。
明治维新的那些人祖师爷都是明末亡国遗民带去的心学。
以明末心学为本,在明末、清初就有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等等一大堆堪称思想解放革命先驱的异端。
不考虑势易时易技术生产力物质层面变迁,明治维新在本质上,不过是明末东南心学在日本的翻版。
明末局势如能维持更久(哪怕南明偏安),东南地区也会逐渐向明治维新方向发展。
明治维新,不过是把明末中国没有走完就被强行中断的道路,隔了二百多年,由日本添加了若干日本特色变异之后,走岀来了而己。
从根本而言,日本明治维新以明末亡遗流传日本的心学为体(经过日本"水户学"等根据日本特点有若干变异),它那套东西(其核心、`道',来自明末心学。新儒学?乃至新商学?)本质上就是重商求实开放。
当然也就与满清的中学为体,本质上仍是重农务虚守旧封闭,根本有别。
日本明治维新那些人仇清,视满清儒学为奴学、死学。但并不排斥王阳明心学,奉之为圭臬,乃至反而以为自己是正宗嫡传。
孙中山等人倡导王阳明,一度以反清复明为旗帜拉扰民间江湖社团。皆非偶然。
--
修改:zxq1974 FROM 36.63.58.*
FROM 117.136.103.*